華 雯(青海省大通縣第七完全中學)
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華雯
(青海省大通縣第七完全中學)
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學科中美育蘊含著豐富資源,值得語文教師去挖掘。教學中要找準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結合點,在語文教學中將知識滲透進文學、音樂、美術……藝術形式的欣賞之中,教與學中既能獲得語文知識,又能受到美的熏陶。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藝術欣賞時,教師要明確一點:語文教學中的藝術欣賞并不是以培養藝術人才為目的,而應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正確駕馭美的語言,在作文中進行美的想象、聯想,創作出文質兼美的作品作為直接目的,提高學生精神境界作為學習的最終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通過聲音、圖像把課文中所描寫的形象生動、直觀地再現在學生面前,能夠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感官去體驗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與朱元思書》《三峽》,利用多媒體課件,能帶給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那一幅幅三峽美景,一幅幅令人動情的畫卷,展現出優美的詩情畫意,達到了美的境。再如《黃河頌》一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親眼看到“波濤洶涌的滾滾黃河”,親耳聽到“氣勢磅礴”的樂曲,學生的興趣自然會高漲,能感受到黃河的雄偉。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官上得以享受。
教師要逐步把課文中的美突現出來,使學生自覺介入。如《背影》這篇文章通過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運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無私的父愛,高尚的父子深情”這一主題。以“背影”為線索,一線串珠。全文四次出現了“父親的背影”,前呼后應,首尾圓合,盡顯父親對兒子的拳拳愛心。在學生精讀課文的基礎上,把講解、美讀和描繪結合起來,找出文中的四次“背影”的描寫,教師適當點撥,這樣既不損壞文章的整體性,又突現了文章的美,為至深的父愛所感動,并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經歷、審美想象,從而形成審美的教學情境。
如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描繪了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作者抓住“溫晴”這一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一幅幅畫面,讓學生領略到“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沒有見過雪的南方人,這時眼前也仿佛出現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觸摸到了那冰涼的雪花。好一幅“濟南冬天的圖畫”!這一類的課文還有朱自清的《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深入領悟作品的深刻哲理之美,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語文教學中美育和德育是教育教學中的有機結合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夏完淳的《別云間》要讓學生從學習中體會文章中作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和人格;胡適的《我的母親》、朱自清的《背影》……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感受到人間濃厚的真摯情感。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一段描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根據文字的表述,讓學生進行觀察與積累,通過想象、聯想,把這些描寫勾勒出一幅具體而完整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意境;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結合現實聯想到社會上具有像蓮花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的人,從而又產生另一種情愫,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這是美感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哲理美、語言美。《愚公移山》體現了愚公那種不懼任何困難,子孫相續,挖山不止,排除萬難的精神。很多學生對課文的愚公精神不能理解,教師可以開展關于“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聰不聰明”的討論,思考我們應該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么。學生通過思考、領悟,在循循善誘、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介紹建筑物的說明文教學中(《中國石拱橋》《故宮博物院》《蘇州園林》等)應突出其建筑物美學特點,讓學生感受對稱美、平衡美和線條美;在一些散文、詩歌名篇的教學中,應通過情景分析,讓學生感受自然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感和鑒賞美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從客觀上說,畫面的優美、音樂的動聽、富有哲理和理性意義的豐富內容,無疑給學習者帶來了美的享受;從形式上說,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教與學有機結合,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活潑;講究教學藝術性、多樣性,就是一種美的教學形式,豐富了語文學習內涵,增強了語文教學效果。美育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陳姝言.我國高校美育發展及實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