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幽美(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
高中語文“綠色作業”的思考與設計
王幽美
(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綠色作業”為學生設計并布置自主性、開放性、研究性的作業,把新課程理念真正地體現在語文作業之中。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是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在作業的布置中如何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如何張揚學生的個性,是每一個一線教師應該思考的,更是應該實踐的。嘗試了探究性、個性化、開放性等作業形式,使學生有了一些收獲。
自主性;開放性;研究性;創新思維;張揚個性
傳統教學中的高中語文作業,應試色彩濃厚,除了作文,一般都著眼于語言積累和語言訓練上。往往以單一的練習為主,要求學生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作業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完成,教師評價成了“專利”等。學生對作業無所謂,甚至抄作業,不做作業。學生成為作業的“奴仆”,學生的情感在作業中泯滅,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個性遭到扼殺。
新課標中指出:當前題海泛濫,孤立繁瑣的字、詞、句的訓練盛行,弊端甚多,必須大力扭轉。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是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在作業的布置中如何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如何張揚學生的個性,是我們每一個一線教師應該思考的,更是應該實踐的。自主性作業設計的前提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認識到發揮學生自主的重要性。《學記》明確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孔子倡導的“因材施教”也應貫穿在作業設計布置當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需要,自主設計選擇作業、作業形式和作業時間安排,給學生的作業也開一個“自助餐”。
人文性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它要求教師的著眼點不再是知識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主體性和發展人的能力上。怎樣做?本著新課程的這些理念,我以能力作業和每天練筆為突破口,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1.探究性作業
探究是探索追究,探索是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究有追究,追根溯源,刨根問底之意,其結果是使疑問經過探究,逐步明朗而水落石出。
學生有疑才會有思,才會去探究。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來質疑,把學生引入問題的情境中,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教學情境中。例如,《燭之武退秦師》的中心人物是燭之武,欣賞重點應是燭之武的說辭。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時,筆者要求學生在文題“退秦師”之前加一個狀語,以體現自己對教材的把握程度。學生思維十分活躍,有的說“智退秦師”,有的說“巧妙退秦師”,有的說“巧辭退秦師”……答案豐富多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拿來主義》時,我布置了一項探究性的課后作業:你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關于中西方文化交融或矛盾的現象?第二天課堂提問,學生發言踴躍。有舉節日類的,如:春節和圣誕、七夕和情人節等;有舉服飾類的,如:中山裝和西裝、旗袍和婚紗等;有舉風俗類的,如:迷信和信仰、中式和西式婚禮;有舉飲食類的,如:油條豆漿和面包牛奶、中餐和洋快餐等;還有舉商品類的,如:國貨和進口……
上述的各種認識,都來源于生活,都是學生自己探究得來的。學生的認識很大膽,很開放,甚至把自己的愛憎情感都融入其中。我想,這也許就是學生思維的亮點吧。換個角度布置作業,效果不同。
2.個性化作業
學生是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這是對學生肯定性的認識,它要求老師要充分有度有效地彰顯學生鮮活的個性,我認為語文作業也可以成為實現這一理想和目標的有效途徑。
學習了《詩經·氓》之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重章疊句這種表現技巧的作用,我布置了一道題:以你喜歡的某一首歌詞為例,談談這種寫法的好處。這項作業學生完成得非常出色。一是所選的歌詞各不相同,以新歌流行歌為主,也有一些老歌;二是理解程度深淺不一,但絕不雷同;三是讓對流行音樂知之甚少的我大開眼界。舉一個例子,有位女生選《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她這樣寫道: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假如幸福你就跺跺腳,這兩句歌詞曲調歡快,反復詠唱,加上拍手,跺腳的動作,讓我們覺得這幸福由內心向外涌出,以至于幸福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體現了幸福同享的和諧與快樂。還有學生以《洗唰唰》《兩只蝴蝶》《千里之外》《地鐵》等為例談體會,學生做這項作業,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喜歡,常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最好的老師,作業還能做不好嗎?既唱了歌,又完成了作業,也算得上一種快樂學習吧。從這個角度布置作業,師生都會得到快樂。
3.開放性作業
主要利用練筆給學生一個相對自由開放的寫作空間。高一上學期,每周寫三篇,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寫得很艱難,有的以摘抄來湊數,有的只寫幾行字;從內容上看,寫流水賬的不是個別學生,寫的內容也顯得很稚嫩,寫的題材范圍也比較單一,主要以寫心情,寫友情,回憶初三生活為主。高一第二學期的練筆情況大有好轉:有寫青春萌動的小說的,有寫充滿離奇色彩的科幻小說的,有寫包羅萬象蘊含生活哲理的小品文、隨感的,還有嘗試現代詩歌,古代詩詞寫作的……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著自己的才情。學習了《再別康橋》之后,有一個學生寫了一首《不愿再見》,摘一小節如下:曾經的你/讓我深深的思念/我與你的情感是一段緣/沒有你/我不能心安/我會在寂寞中散漫……這首詩有待進一步調整,但押韻還是自然上口的,雖是傷感題材的內容,但表達得深沉蘊藉。
上述幾點嘗試都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它要求我們始終以學生為本,挖掘其潛能,發揮其主體作用,為其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換個方法布置語文作業,使作業成為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被學生欣然接受,讓學生自覺地學習,游出題海,邁向沃野,在成長中鍛煉,在鍛煉中成長,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陶月英.語文作業應追求“綠色”的價值觀[J].江蘇教育,2013 (12).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