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梅(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中心學校)
著眼內容,聚焦方法,追求課堂高效
田冬梅(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鎮中心學校)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必須弄清“何為語文”和“語文為何”這兩個問題。同時根據語文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語文課要想高效,從內容層面講,要著眼強化語言訓練,催化情感體驗,內化精神啟迪。從方法層面講,要對話教材喚醒作者文本,要科學預設確立教者文本,要關注學情放飛學者文本,訓練內容到位,方法恰當,就一定會是一節高效的語文課。
1.立足字詞句篇——強化語言訓練
一節高效的語文課一定是要有語言訓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作為語文教師無需思考要不要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是要集中關注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怎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更高效。人們都說撇開語言文字訓練的語文課是半身不遂的語文課,僅僅有訓練的意識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從文本解讀、合理選擇、有效落實這幾個層面扎扎實實地做,才能使孩子課課有所得。
2.著重品文悟情——催化情感體驗
語文課一定要有情感體驗。語文是人類精神的載體,其中有豐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心靈的感動、思想的震撼。有的文章情感色彩濃一些,有的文章情感色彩淡一些。但從來就沒有不帶感情色彩的文字。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語文老師應當努力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尋找作者、老師、學生的心靈契合點,讓作者、教者、學習者產生心靈共鳴,優化教學效果。
我們的老師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語言層面之外的情感世界,去感知文字背后蘊藏的豐富的情感信息,體會作家的情感情緒,與之進行心靈、情感的交流對話,引起共鳴,使學生懂得愛,珍惜愛。
3.引領由文入心——內化精神啟迪
一節高效的語文課一定要有精神啟迪。我以為,在一個真正成熟的社會里,相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意識形態而言,教育對于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道德標準、語言風格應該擁有自己更獨立、更深刻、更明確的發言權。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從來就缺乏一種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層的一貫原則和終極目標。這種浮躁反映在課堂上,則表現為有文無“心”,有語無“魂”,價值取向晦暗不明,精神世界一片空白。過去我們常說教材是例子,絕不僅僅是指“文”的示范作用,同時也是指“道”的引領作用,尤其在現代價值觀的提供上,缺失項較多,沒有及時和社會生活同步,比如生態保護、個體權利、食品安全方面,孩子們過早地接受了太多負面的影響。
例如,七年級上冊的《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種種矛盾和沖突,實際上還是不同價值觀的沖突。幫助學生理清這種沖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由文入心的過程,也是一種精神啟迪的過程。
1.對話教材——喚醒作者文本
實際上,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一遍讀過之后,其內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與學生一樣或低于學生的水平上與學生交流,學生就會情緒低落甚至厭倦。我們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上,而應該在“為什么”和“怎么做”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引導和解答,在解讀文本上細琢磨,深鉆研。大量的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確定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便是教材文本,教材文本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之本。
2.科學預設——確立教者文本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與靈魂的一面鏡子,也是師生的一段生命歷程。同時,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一節課不僅展示的是一位教師的教學功底、教學藝術、教學風格及文化底蘊,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人格魅力。所以教師要圍繞文本,精心預設教學過程,如何精心構思,通過培訓學習,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節課要能夠高效,使學生學有所得,就得在精選切入、亮點重敲、巧妙設問上狠下工夫,教師對切入點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實現教學目標的選擇,也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外在表現。好的切入點,精妙的問題設計,都會使課堂衍生著意外和精彩。
3.關注學情——放飛學者文本
同樣一篇文章,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社會地位,讀來往往有著不同的情感反應和思想碰撞。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放飛學者文本,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
語文教研員李祖貴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熱鬧的課不一定是有溫度的課,但有溫度的課一定是有深度的課。”我想只要我們明白了語文課做什么,怎么做,這兩個問題,即使是再平庸的課文,我們都可以把它上得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趙麗林.如何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A].2015年10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