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麗穎(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大百尺中學)
語文課,怎一個“樂”字了得
谷麗穎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大百尺中學)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領悟語文的魅力,享受美好、享受樂趣、享受幸福,進而享受課堂、喜歡課堂、沉醉課堂,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語文素養。
語文課堂;樂讀;樂品
課堂應該給學生釀造美味的甜酒,讓學生從中享受美好、享受樂趣、享受幸福,進而享受課堂、喜歡課堂、沉醉課堂。
當然,語文課要變為學生的樂園,那就要有“游樂園”的良好設施。很幸運,我們語文教材的編寫體例、所選課文,都提供了這樣的設施,它能使學生自主地進行語言的學習并時時享受其中之樂。
如果學生能夠讀好一篇文章或文章優美之處、動人之段、情深之句,那么體悟“文情”就不是什么難以攻克的“堡壘”了。在這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1.設置前景——誘讀
翻開課本,不少選文不僅語言美,而且形象鮮活,情感豐富,常常飽含動人心魄的藝術美。如此,閱讀過程便成為一次審美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如,我在教學《雨說》時,說:“下面的一首詩,是一件很不錯的藝術品,同學們認真讀一讀,品一品,看看你有沒有一雙慧眼發現它的美,有沒有一顆敏感的心感受其中的情味。只要你反復地品讀,“咀嚼”到最后,你會把自己帶進一個神奇的、有趣的世界里,讓你樂不可支,待會兒你們都會情不自禁地笑!”我給他們設置了一個誘人的前景,學生自然會抑不住好奇、懷疑、向往之心,朗讀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2.營造氛圍——導讀
在教《海燕》時,我這樣導讀:“是呀,海燕是勇敢的。你們看,你們聽——”使用多媒體播放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在烏云和閃電之間飛翔的畫面,同時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作為背景音樂,聽配樂朗讀。樂曲聲、朗讀聲在教室里激蕩,震撼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當聽到“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學生的情緒也發展到了高潮,這時,我問:“此刻,同學們有什么感受,我們來讀一遍(如何)?”我話還沒說完,學生就異口同聲地說:“好!”“希望你們讀得更出色!”
有一位一線的老師曾經這樣說:“我們愛喝雪碧、可樂,一邊喝一邊都要咂一咂滋味,越咂越濃,越愛喝。讀書也要咂咂語言文字的滋味。這個字、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妙在何處?讀了以后有何感受?體會到什么?越咂你就會越覺得語言這東西太有意思了。”這就是對“品讀”形象通俗的理解。那怎樣讓學生像喝飲料般咂一咂語言文字的滋味呢?
1.在評讀中品
朱自清的散文《春》描繪了一幅“春草圖”,其中有幾個詞用得極妙: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中的“偷偷地”“鉆”“嫩”“綠”;“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中的“滿是的”。為了讓學生在不自覺的狀態下較輕松地品味這些文字,享受它們的妙處,我在屏幕上打出兩段文字。一段是原文,一段是被我簡化的文字。然后我讓班上兩名朗讀最出色的學生抽簽分別代表兩組同學朗讀這兩段話。讀完后我問:誰讀得好一些?學生一致認為讀書上原文的學生好一些。我又問另一個學生和他所代表的那兩組的同學:“你們有意見嗎?有什么委屈嗎?”這一下他們情緒可激動了,站起來七嘴八舌地說:“有!我們抽讀的這一段沒有他們讀的那一段寫得好,不是我們的朗讀水平差!”接著,我讓充滿委屈的他們說說對方那段文字到底好在哪兒?學生細致準確的分析讓我驚訝。在這種情緒激動的評讀中,學生嘗到了斟字酌句的美妙滋味。
2.在自主朗讀中品
自主朗讀,讓學生的心靈在語言的天空里自由放飛。閱讀不僅是一種信息的攝入過程,而且也是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智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與作者情感交流的過程。由于讀得真切,心有所思,這時他們便會萌生傾吐、與人交流的沖動,他們渴望自己的感悟體驗得到同伴的認可,他們也想聽到別人的真知灼見。于是,他們首先會自發地在學習伙伴間展開溝通與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入景入境地朗讀,他們入情入理地解說,他們學會了聆聽,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他們不斷地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在交流中內化了語言,在交流中讓思想變得深刻,這是對文本感悟體驗的釋放,這也是反思中情感智慧的升華!
努力探索吧,語文課,怎一個“樂”字了得!
童志斌,尹菲.中學語文朗讀指導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5(11).
·編輯楊國蓉
谷麗穎(1979—),女,2004年12月畢業于河北師大,研究方向:初中漢語言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