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
(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廣東 韶關 512009)
?
虛擬現實技術支撐下的“智慧校園”標準特征研究
呂偉
(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廣東 韶關 512009)
未來“智慧校園”的技術標準特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虛擬校園”生態環境的創建標準特征——利用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將校園空間實體等比例全場景轉化;校園實體建筑“智慧化”——建立以智慧型超級計算機為數據處理中心,以廣泛分布的超敏感應器為信息觸角的一體智能機器,實現從實體校園到“虛擬校園”的實時、全息投映;“鏡像”智能系統連接標準特征——以“互為鏡像”為建設標準,將實境與虛境整合成實時動態“共同體”,為社會提供高度智慧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務。
智慧校園 虛擬現實技術 標準特征
“智慧校園”是20世紀末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創新。從1998年1月時任美國副總統戈爾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首倡“數字地球”的概念,到2008年11月美國IBM時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建設智慧地球的戰略愿景,“智慧校園”的理念被迅速提出并成為教育新理想的象征[1]。2010年,浙江大學在其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正式引入了“智慧校園”概念,隨即在國內教育界,尤其是在高教領域內成為關注的熱點,并迅速帶動了“智慧化”建設的熱潮[2]。
關于“智慧校園”的概念,基于專業背景、研究領域及價值取向的不同,國內外眾多學者的表述各異,如北師大黃懷榮等人從“個性化服務”和“開放教育教學環境”等角度進行定義[3];翟文彬等人則從“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角度強調智慧校園中“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4];百度詞條將其定義為“通過利用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梳理以上概念不難發現,多數研究者均重視虛擬現實技術在未來“智慧校園”建設中的重大作用。虛擬現實技術又稱“臨境技術”,是一種利用計算機系統來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技術[5],個體可以通過這一技術實現特定目的虛擬體驗[6]。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智慧校園建設中無疑是極富遠見和想象力的。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無學者就智慧校園建設的標準特征提出一個宏觀模型,為“智慧校園”研究和建設指引方向。比如,“智慧校園”的智慧標準是什么?它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功能?它和傳統校園有何區別?等等。由于對有關技術標準缺乏系統的研究,當前的“智慧校園”研究、建設均處于混亂和無序狀態。所謂標準,是指由一個公認的機構制定和批準的文件,它對活動或活動結果規定了規則、導則或特性值,供共同執行和反復使用,以實現在預定結果領域內最佳秩序的效益。顯然,早日研究并建立標準是“智慧校園”建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社會各界達成技術標準共識的困難很大,但就其研究展開合作尤其是就標準特征達成初步共識,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筆者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趨勢,認為未來的“智慧校園”應呈現以下標準特征。
“虛擬校園”將是未來的“智慧校園”的標志性形態。利用各種計算機技術創建一個基于互聯網的、與現實校園并行的“虛擬化電子校園”,并依托各種技術工具和手段來推動高校的全方位改革,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之一。然而,不論實境還是虛境,體驗者的良好體驗離不開結構與功能良好的校園生態環境。“虛擬校園”雖然從物質形態角度來看是虛擬存在的,但對于體驗者來說卻必須是能夠真實感應的,這一生態環境首先必須盡可能滿足體驗者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因此,“虛擬校園”生態環境的創建標準至關重要,它應符合等比例、全場景、實時化的生態特征。
(一)結構特征——等比例
等比例結構是指校園空間及校園內動靜物尺寸比例的真實轉化。真實的個體體驗要求使用者沉浸在虛擬環境時具有和實體環境無差別的感應和交互,這不僅關乎個體感受,同時也涉及到使用者的體驗習慣乃至體驗安全。以某類型設備的操控技能訓練為例,虛擬模擬訓練系統應該能提供完全、貼近真實的設備狀態和設備運行環境,使使用者匹配產生相應的生理和心理應激——神經反射、激素水平及責任與風險意識等。如果使用者在虛擬環境下不能產生與實境同等的專注反應,無法獲得同等效能的學習效果,虛擬訓練將失去意義。更重要的是,體驗者如果因虛境真實感的欠缺而產生體驗分裂,還可能會影響到個體身心健康。比如體驗者在虛擬狀態下做有嚴格安全規范要求的實驗時,如果因操作不當導致實驗失敗或意外發生卻不能同步產生對應的后果體驗——厭惡性或懲罰性生理及心理應激,就有可能造成使用者實體操作時的遷移性心理或經驗錯覺,從而導致意外風險的提高。因此,真實的個體體驗要求實體與虛境空間比例的高度匹配。
等比例轉化還是組織功能響應的需要。數字校園是大學作為知識型組織的重要載體[7],校園中的相當一部分組織、管理、安保及服務等功能必然要轉移到虛擬環境中,而要管理好這樣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也需要充分考慮等比轉化的細節處理。因為對一個復雜系統來說,相比于宏觀框架設計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因技術細節處理不良所導致的隱患概率可能更高。假設通過虛擬校園監控技術偵測到某處發生突發事件,危機應急響應需要詳盡了解事發空間的環境資料以制訂最佳的應對方案,不精確的空間參數輕則會增加問題解決的成本,甚至引起事態升級。反之,空間參數越精確,組織功能響應越有效。
(二)組成特征——全場景
全場景的組成特征指校園實體的所有組成場景——實體世界的基本物理結構和現象均應高仿真轉化。大到晝夜更替、溫度變化,小到建筑色彩、材質軟硬,甚至環境噪音等均應納入虛擬環境建設的考量范疇。場景引入度越高,使用者的體驗擬真度必然越高。全場景數據開發及建構應基于基本功能需求分級設計,總體上的場景層級可分為以下三級。
1.背景級。這一級場景承擔著為虛擬世界提供基本虛擬場景框架和環境背景的基本使命。虛擬現實場景是體驗者獲得體驗的主要信息來源,它不僅要保證體驗者能真實、自如、流暢地感知,而且應能從生理、心理兩方面潛移默化地消解由實境進入虛境的分裂感。因此,背景級場景設計需要在宏觀層面滿足體驗者的基本體驗需求。僅從視覺角度而言,完整的場景設計必須包括場景效果、場景平面、氣氛渲染、光線明暗及色彩色調等要素。由于背景場景是為所有體驗者打造的公共體驗平臺,通常不需要支持個性化需求。當然,淡化個性化的前提是與功能相統一的風格差別——校園作為特定的文化和教育場所,理應與其他社會生態區有顯著的區分,自然、簡潔、寧靜、祥和,兼具科學和人文氣質是所有高校校園生態應當共有的特征。
2.體驗級。體驗級場景有高于背景級體驗的感應標準,背景級只需要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即可為體驗者提供貼近實境的臨境感,而體驗級別則需要在此基礎上添加更多的生理感應通道和增強更細微的場景細節。如除視覺與聽覺外,觸覺和嗅覺在現實世界中對個體的行為同樣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么在虛境中就必須考慮這兩類生理體驗的解決方案。不僅如此,體驗級的場景設計還意味著對背景場景必不可少的精細化改造,如某具體場景除需要表現形態和色澤等宏觀特征外,對其微觀的材質、紋理、溫度、硬度等特征亦需精細考慮。場景標準提升至體驗級意味著某些功能開發要考慮滿足體驗者的個性化需求。以模擬運動訓練為例,假設體驗者在虛擬空間中進入運動模式,幼年、中青年及老年體驗者顯然應該適用不同的分級模式。此類個性化分級既是擬真體驗的需要,也是系統維護體驗者人身安全的必要設置。
3.實驗級。構建“虛擬校園”的最大價值在于實現其“虛擬化”的教育教學功能——為學習者提供“虛擬化”的學習空間及有別于實體環境教學的全新學習模式。無論是從降低教育成本角度,還是從教育模式創新的角度來說,“虛擬教室”或“虛擬實驗室”所具有的發展潛力和比較優勢都是實體教學環境所不可比擬的,因為在“虛擬教室”里,數據可以無限地損毀和重建,而成本卻可以小到忽略不計[8]。通過遠程網絡終端,一個九歲的孩子可以在廣東韶關某學校的智能教室中進入清華大學的量子材料“虛擬實驗室”,觀察夸克組合成復合粒子的過程[9]。這些功能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實驗級的虛擬場景基礎之上。以一具虛擬生物活體為例,非實驗級的生物活體通常僅需要呈現出其視覺形象和運動影像,并不需要對其生理結構和生命體征作更深入的建構,但實驗級的目標體則可能需要從系統、器官、組織乃至細胞等各個解剖層面進行精細搭建。因此,只要虛擬技術成熟,理論上所有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均可實現虛擬化建構,并依據功能需要進行各種量級的結構開發——大到生物解剖,小到量子觀測,從超宏觀到超微觀滿足所有學習及研究的可能性。
“虛擬校園”不單是校園實體靜態的全息鏡像,還應是校園實體動態的實時反映鏡像。因而以實體校園為標準進行擬真虛擬建模,并通過鋪設在實體校園中的“智慧化”信息采集和監測設備,將實體校園與“虛擬校園”整合為實時動態“共同體”至關重要。校園實體建筑“智慧化”建設應具備以下標準特征。
(一)感響應標準特征——全覆型智能信息感響應系統
智能信息感應系統應該是集視、聽、嗅、溫濕度測量、壓力與重力感應、空間定位、目標跟蹤、生命體身份識別乃至生命體征測量等功能于一體的超復雜、超靈敏度的智慧型數據收集及處理系統。顯然,這樣一個系統應該是以一個智慧型超級計算機為數據處理中心,以廣泛分布的超敏感應器為信息觸角的一體化的巨型人工智能機器系統,其信息感應分布之廣、響應靈敏度之高、瞬時數據負荷之大、超算處理能力之強和當前廣泛采用的電子眼、紅外感應、壓力感應和超算等技術有跨時代的區別。
1.全場景感應系統。虛擬校園首先應該是全場景感應的,即實體校園的任一空間單位在任一時間點上發生的生命活動和有“響應意義”的物理、化學變化均應被即時感應、采集、貯存到虛擬校園環境之中。所謂有“響應意義”的物理、化學變化,指的是對個體的擬真體驗“有意義”及對校園提供安全維護及運行服務“有意義”的環境事件,如溫度的變化、地表的濕滑狀態、設備設施的運行狀態等。環境事件的實質是空間能量分布的連續性變化。顯然,準確把握并設定好各類環境事件的能量變化“閾值”,使之“有意義”,不僅有利于捕捉到關鍵的環境變化信息,而且有助于避免大量的無效作業。以“體感溫度”為例,假設感應系統的溫度感應靈敏度是0.1度,但人體對小于0.5度以下的溫度變化并無明顯的感知,則溫度響應系統就應該將0.5度的溫度變化設定為響應“閾值”,因為只有0.5度以上的溫度變動對人體感應是有“響應意義”的。考慮到全場景感應系統承載功能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它可能需要在實體環境建設之初,部分材料或設施即作為設計內容的一部分“一體化”地融合到實體環境的建設之中。這樣的建設方式意味著此類感應設備必須突破一些技術瓶頸:低成本——大規模建設、大規模應用的成本預算;長壽命——一旦植入必須確保長時間的無障礙運行,以降低運行的成本及風險;智慧性——多功能復合感應及盡可能“Smart”的數據采集、貯存及傳導方式;能量維持——創新、持久且極低能耗的能量取得、保有及耗散方式;全場景——全方位、無死角、無錯漏的全維信息監控等。此外,系統還應滿足簡單便捷的維護需求、確保無環境危害的運行模式等一系列嚴苛要求。
2.全場景響應系統。虛擬校園還必須全場景響應,即響應系統必須對所有有“響應意義”的感應作出“有意義”的反應,同時感應系統實時監控響應系統的反饋,再經數據處理中心進行進程診斷,對響應系統的響應強度進行調控,如此往復循環,直至“響應意義”實現逆轉。從感應到響應,全場景感應系統、數據處理中心、全場景響應系統三位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感應——響應弧。
從響應類型來看,響應大致可分為預警響應與干預響應兩大層級。預警響應是指根據當前的事態發展趨勢做出的某種大概率事件預判及針對性的系列事前處置措施,如為防止校園踩踏事件的發生,感應系統一旦偵測到某區域人群密度達到某一準危險級別時,預警程序立即啟動——加強目標區域的感應與監控,上調目標區域安保措施的戒備級別,對目標區域出入路徑交通或人流進行針對性管制等。如果以上預警響應未能有效阻止局勢的持續惡化,則考慮升級至干預響應。干預響應是系統對已定義為事件的當前事態進行直接處置。同樣以區域人群密度過大事件為例,干預響應包括通過校園廣播系統指揮疏導人流、安保單位在人群中布置隔離點或隔離墻等各種措施。如果某類事態存在著超出學校響應能力之外的可能,學校的響應系統還應該與社會的專業處置機構或系統保持緊密關聯,確保必要時可以隨時得到專業機構的有力支援。因此,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鏈接[10],也是全場景響應系統建設不可或缺的環節。
(二)識別認證標準特征——智能型自動感應認證系統
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是匹配于人的需求。如果智慧校園的建設標準不能與人的智慧性達成相應的匹配,“智慧校園”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智慧校園”智慧性的集中體現就是其智能型自動感應認證系統,這一系統要解決的是校園內活動個體身份的唯一性識別問題,而且識別必須是即時的、高防偽的。
1.自動化。即時的唯一性識別要求系統必須具備自動化特征,個體只要出現在非私密空間,無處不在的認證系統將自動對個體進行甄別并即時得出認證結論。系統應該兼具大規模人群同步識別和特定目標鎖定追蹤兩大基本功能。大規模人群同步識別指系統能夠在同一時間對目標區域內全部活動個體進行統計并完成身份認證。這一功能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是對于校方組織教育管理和提供教育服務極為有利。在未來教室里,智能系統能自動調整光線明暗和溫度濕度,自主完成考勤、記錄每位同學的學習過程并生成學習檔案,教師可隨時了解任何一位學生的學習水平或進程,……。在如此智慧的教學模式下,教與學都將變得高效且個性化。其次是對于挖掘教育數據中潛在的教育價值意義重大。美國教育部2012年先后發出《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改進教與學:問題簡介》和《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兩份報告,顯示了對大數據科技在教育中的作用的高度重視。然而當前的大數據技術水平短板明顯——在大數據教育應用的挑戰中,“數據采集和問題解決分析是核心環節,如果有100人投入到教育大數據的應用工作中,那么需要其中的99人投入到數據采集技術和問題解決分析技術的研究工作之中”[11],而大規模人群同步識別技術將直接代替“100個人中99人的工作”。特定目標鎖定追蹤是系統對高價值或高風險個體不間斷的高強度關注,追蹤的目的既可用于為特定目標提供服務,也可用于安全管控。以后者為例,假設系統通過行為模式統計篩查出某生近期“情緒”有不穩定的跡象,數據處理中心將其納為特定目標對象進行特別關注與監測,對相關數據進行綜合評估,以判斷該目標的風險等級并決定后續監控及介入預案等。類似這樣精細化的追蹤監控能力足以將大多數的校園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2.集成化。集成化指對人體輪廓形態、五官比例、指紋、虹膜紋、氣味、聲紋等多生物性狀進行復合化考察,是智能自動感應認證系統實現高防偽目標的關鍵手段。人的生物性狀從穩定性角度來看,大致可分為相對穩定性特征和相對不穩定性特征。五官比例、舉止形態、臉紋、聲紋等特征相對穩定,而人體輪廓形態、身高、體重等方面則相對不穩定。相對穩定性特征雖然往往具有個體的唯一性標志,但可通過復制或偽裝技術為他人所利用。而一旦集成認證多種穩定和不穩定生物特征將極大提高其偽裝或遮蔽成本,從而顯著增強身份識別的安全性。
“智慧校園”需要通過“鏡像”智能系統完成將實體與“虛境”整合成一個虛實“共同體”的重要使命。以“互為鏡像”為建設標準特征,以“共同體”為建設目標,顯示了“智慧虛境”與普通意義上的“虛境”概念的重大區別。普通的“虛境”通常只是與現實割裂的虛擬孤島,如虛擬游戲世界只是幻想與游戲腳本的產物,與現實世界無關;美國加州林登實驗室開發的Second Life (第二人生 )雖然模擬自真實世界,但同樣與現實世界無任何鏡像關系。而“智慧校園”中的“虛擬校園”則必須與實體校園緊密關聯。一方面,“虛擬校園”是實體校園的“鏡像”,真實反映現實世界的變化。另一方面,實體校園也需對“虛擬校園”做出適切的反應。比如體驗者可以在虛境下通過“鏡像”鏈接系統調控實境中施加的光線明暗、溫度濕度等,當然如果試圖通過虛境的某些行為實現對實境顛覆式的控制則無法予以支持,比如在虛境中施加的破壞性行為不可能真正反饋到實境中,技術畢竟不是魔術,通過虛境調控實境只能是“非對稱性”的。
(一)數據處理標準特征——超大數據處理能力
實現智慧校園虛實境的“共同體”建設目標,意味著超海量數據的采集、傳輸、處理及存儲,顯然,這對智慧校園數據處理中心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未來智慧校園的數據流將呈現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超大數據量。僅以感應系統為例,智慧化的感應系統需要集成極其復雜的數據類型,不僅包括視、音頻,還要包括溫度、濕度、重力、壓力等各種環境數據,至于生命體征數據指標則可能更加復雜。以當前技術為例,僅用電子顯微鏡重建大腦中的突觸網絡,1立方毫米大腦的圖像數據就超過1PB[12]。如果再充分考慮到響應系統、“鏡像”鏈接系統的數據生成,僅僅某個標準教室的每分鐘數據生成量都可能極其驚人。其次是復雜的多結構性數據類型。復雜環境數據采集意味著各類型數據格式可能不是嚴格統一的。系統即時采集并需要處理的數據可能既有大量的結構性數據,也有大量的半結構性和非結構性數據,除非未來科技能夠實現大一統的數據格式創新,否則系統將不得不優先考慮多結構性的解決方案。再次是數據的碎片化。感應系統由于集成了各種類型的數據采集元件,其產生數據的碎片化程度可想而知。數據越是碎片化價值越低,相應其處理的難度也必然越高——因為碎片數據僅在“去冗降噪”的過程中整合成結構性數據時才具有價值的可挖掘性。以上三點均對數據處理中心的處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此外,即便中心克服了以上數據處理難題,還有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有待解決——智慧化應用。智慧化應用不是簡單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它需要在綜合一系列價值數據的基礎上即時制訂出既合乎邏輯又合乎情理的初始預案,然后再根據后續反饋信息決策響應方案——要么獨立集成有關系統處置事件,要么向學校管理機構或人員提請支援。比如,校園智慧化的一個基礎功能就是為師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提供主動信息服務,記錄智慧環境中發生的一切,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獲得對教學的洞察和預測”[13]。如果脫離了超大數據處理能力,所謂的“洞察和預測”就不可能發生。
(二)虛境體驗標準特征——高仿真體驗系統
產生擬真的臨境感是所有高仿真體驗系統的共同使命。“臨境感”雖然在客觀上是使用者的主觀感受,但從本質上來說,這與使用者在現實世界中感知覺的產生原理并無二致,唯一的區別在于高仿真體驗系統能在多大程度上“欺騙”使用者的神經系統。技術手段對現實世界的再現能力越高,則其對人的想象世界的表現就越真實[14]。如果有關技術精致到足以讓使用者忽略虛實境的感知差異,在體驗層面來說兩者就已很好地實現了“共同體”的建設目標。但“虛擬校園”的功能遠不止于滿足個人的虛擬體驗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它應成為一個功能強大的“教育伙伴”,隨時為使用者提供近乎萬能且規劃良好的教學或訓練方案、工具乃至環境。高仿真體驗系統就是這個“教育伙伴”的中介,它的運作狀態對“教育伙伴”的工作成效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虛境時鐘運行標準特征——實時化
實時化是指“智慧校園”中的實境和虛境的時間完全同步。實時化是虛實兩境整合成“共同體”的必要條件。之所以要強調實體校園與“虛擬校園”的實時化,首先是基于便利管理及服務的需要。虛擬世界最終是要服務于現實世界的。在實體空間中,由于存在實在的空間障礙,一旦發生緊急事件,從收集事件信息到臨場處置均需要耗費寶貴的時間,而“虛擬校園”由于空間障礙不復存在,且可任意還原任一時點的完全數據,因此無論對于事前預警、事中處置,還是事后倒查,均可大大提升效率,其好處不言而喻。其次,是個體健康成長的需要。良好的教育效果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情境,實時化是正常教育環境和情境的起碼保證。按照準確的時間安排作息是必要的,如果某個使用者在虛實境切換時由于非實時化而產生時空認知錯亂,顯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何況,不論在任何時代,守時總是社會推崇的良好公民品質標準之一,在校園智慧化時代亦不應例外。
“智慧校園”可能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富野心也最具挑戰性的偉大理想。它的偉大之處在于它的成功可能對于解困當前數字化校園建設、消除課堂教學困境、優化教學和管理過程、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具有重要意義[15]。其挑戰在于現實與理想還相距那么遙遠,因為“基于云計算和物聯網的智慧校園的研究目前尚處于規劃階段”[16]。事實上,基于當前人類的文明發展水平,理想的“智慧校園”技術標準的實現面臨的障礙之大,可能遠超當今世界任何一位智者的想象,目前它至少面臨三大障礙——技術障礙、成本障礙及倫理法律障礙。且不論解決技術和成本兩大障礙的難度之大,僅僅是倫理法律障礙方面的任何不妥處置,都有可能使得“智慧校園”前景難測。人類如何看待隱私、監控科技該如何管制、個人權益與群體權益的邊界在哪里、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應該如何界定等問題成為“智慧校園”建設的重重障礙,如果人類不能凝聚足夠的智慧對所有這些障礙或問題加以破解,“智慧校園”將只能停留于人類的智慧藍圖階段而止步不前。
[1][3][15]黃榮懷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7):12-17.
[2][8][9]呂偉等.“智慧校園”浪潮下的高教變革展望[J].高教探索,2014(4):27—30.
[4]翟文彬,譚晶晶.高校智慧校園建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華章,2013(20):185.
[5]張輝.虛擬現實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探索與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12):361-362.
[6][7]陶侃.虛擬體驗中“隱喻式學習”的解構與鏡像隱喻[J].現代教育技術,2010(03):13-17.
[10] 王勝清.面向智慧校園的虛擬教室設計與大學教法創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5):54-56.
[11] 徐鵬.大數據視角分析學習變革——美國《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報告解讀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6):11-17.
[12] 李國杰.大數據研究:未來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領域——大數據的研究現狀與科學思考[J].戰略與決策研究,2012(6):647-657.
[13] 于長虹等.智慧校園的智慧性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9):7-12.
[14] 李然.視覺觀念的演進:從鏡像到擬像[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131-135.
[16] 穆學剛,江華偉.智慧校園信息系統的建設與規劃[J].信息化建設,2013(8):123-1 25.
(責任編輯:劉新才)
On the Standard Features of “Smart Campus” Supported b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LYU Wei
(ShaozhouNormalBranchofShaoguanCollege,Shaoguan,Guangdong512009,China)
The future of “smart campus” technical standards should own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using the advance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realize whole scene conversion of the campus space entity on equal proportion will be standard features of the creating “virtual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ond, campus entity building will become more “wisdom” by establishing an intelligent super computer centre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widely distributed various intelligent machines which own ultra sensitive sensor for angle information to achieve holographic transformation from physical campus to the “virtual campus” at real-time. Third, putting mutually “mirror image” as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promoting the reality and virtual environment integrate into a virtual community to provide highly intellig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for the community, so this is connection standard features of “mirror” intelligent system.
wisdom campu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standard
2016-04-07
韶關學院2014年度科研課題(項目編號:SS2014SK02)。
呂偉(1973—),男,河南信陽人,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G48
A
1005-5843(2016)08-0077-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