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京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
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教育生產關系問題
——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研究之一
李生京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在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機構都具有自身的法人地位,享有配置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權力,肩負國民充分就業的社會使命和責任。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生產關系問題,首先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之間的體制共建與資源共享問題,第二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與客體的角色定位、缺位與轉換問題,第三是高等職業教育理念與微觀運行的矛盾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 學分積累與轉換 教育生產關系
斯大林指出: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二是生產的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三是因上述兩項決定的產品分配形式[1]。從這個定義的內涵進行推論,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生產關系應當具備以下特征:首先,是從事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具有高等職業教育法人地位,占有或者能夠配置高等職業教育產業的教育資源;第二,高等職業教育產業集團成員(包括投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高等職業教育的運行過程中能夠發揮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擁有各自的權力和義務;第三,高等職業教育產業主體之間各自享有自身的權益和利益,并且共同負有國民充分就業的社會使命和責任。
體制共建與資源共享問題,是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教育生產關系的首要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選擇是:確定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權力、義務邊界,理順高等職業教育相關主體的角色,明確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社會使命和責任。
1. 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主體的推論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指出:推動專科高等職業院校逐步實行學分制,推進與學分制相配套的課程開發和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學分為基本單位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制度;開展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積累、認定,建立全國統一的學習者終身學習成果檔案(包含各類學歷和非學歷教育),設立學分銀行;在堅持培養要求的基礎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社區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轉移與認定[2]。由此可見,“推動??聘叩嚷殬I院校逐步實行學分制”,是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社區教育機構等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實施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必要前提,“推進與學分制相配套的課程開發和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是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以上高等職業教育(技術應用型本科高校、實施專業學位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實現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必要條件。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進程中,應用型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社區教育機構將共同構成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主體,只不過這些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在這一進程中所履行的義務有所差異。首先,是高等職業院校。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最大主體。截至2014年7月,全國高職院校共計1327所,占全國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2246所的59%[2]。在高等職業教育產業中,高職院校的責任是為國民經濟運行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健全和完善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歷與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的體制機制,服務受教育者就業、創業和職業創新的基本需求。第二,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從數量上看,應用型本科高校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半壁江山。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正式公布,揭開了中國高等教育新一輪改革的面紗。根據這一文件精神,教育部決定將把700多所地方高校逐步改變為從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用技術型高校[3]。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義務是為國民經濟運行培養技術應用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推進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發展戰略,促進與中職、專科層次高職有機銜接,建立與普通高中教育、中職教育和??茖哟胃叩嚷殬I教育的銜接機制[4]。第三,是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從高等技工教育的角度來看,高級技工和技師教育同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5]。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的義務是為社會生產一線培養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第四,是成人高校。成人高等學校包括開放大學(原電視大學)、普通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以及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區職業培訓機構根據國家法律舉辦的特色學院①。根據不同時期成人高等教育基本價值取向的不同,可將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依次劃分為學歷導向、職業導向和學習導向三種,簡稱學歷型成人高等教育、職業型成人高等教育和學習型成人高等教育。因此,成人高校兼具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之一。第五,是社區教育機構。社區職業教育機構形式多樣、職業教育內容繁多,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補充。目前社區職業教育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為下崗失業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提供職業培訓和文化教育。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市場的逐步開放,社區職業教育機構的角色將發生質的飛躍。社區培訓機構、職業院校和社區老年“大學”也將融入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
2. 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體制共建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目的,首先是通過學分制度實現不同層次、類型高等教育主體對學習者取得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第二是通過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層次、類型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對學習者學歷與非學歷資格的認定。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體制共建,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生產關系。從縱向來看,??茖哟胃叩嚷殬I教育與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與本科以上高等職業教育之間開展的學歷、學位教育,就是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的教育生產關系來進行不同層次的學歷教育與學歷(學位)認證;從橫向來看,就是通過改革教育生產關系推進“職業院校同時開展學歷職業教育和非學歷職業教育,滿足行業、企業和社區的多樣化需求。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的非學歷職業教育可以通過質量認證體系、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學分銀行和職業資格考試進行學歷認證”[6]。然而,不論從提升學習者學歷層次為目的的縱向學分積累與轉換,還是以實現學歷與職業資格認證為目的的橫向學分積累與轉換,都存在辦學體制共建的現實問題。建立提升學習者學歷層次為目的的縱向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辦學體制共建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專、本、研融為一體的職業大學(或者叫作高等職業教育集團)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在低層次辦學機構(例如高職院校或技師學院)提升學分課程水平和層次的方法來實現。以學歷與職業資格認證為目的的橫向學分積累與轉換,辦學體制共建的問題可以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主體(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社會職業培訓機構)聯合舉辦職業教育集團來實現,還可以通過技術資本、智力資本、人力資本、股權資本的資本運作來實現。
3. 高職學分積累與轉換的資源共享問題
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不但需要創新辦學體制,而且必須實現資源共享。這就需要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產業之間開放辦學體制,共享教育資源。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資源共享問題,其實質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之間實現資源共建與資源配置的問題。從縱向來看,目前??茖哟胃呗氃盒5耐怀鰡栴}是職業教育(職業資格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技術教育(經驗、技能、技巧、方法)和職業技術教育(創業教育+創客培育+大學生創業)的深化改革和創新問題,而深化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結合是實現不同層次和類型高等教育的需求,進而實現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資源共享的要求。目前本科以上層次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任務是由學科型高等教育向應用型和應用技術型高等職業教育的轉型發展,實現與??茖哟胃叩嚷殬I教育的接軌。從橫向來看,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資源共享問題主要是辦學體制封閉,學歷教育、高級技工(技師教育)和社會職業培訓機構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銜接渠道,而建立高職院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和社會培訓機構的辦學體制,完善高職院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和社會培訓機構的運行機制,實現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資源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推進質量認證體系、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學分銀行和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建設,需要高職院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和社會培訓機構推進法人制度(特別是系、部二級法人制度)建設,保障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團隊、專業帶頭人和一線教師依法實現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基本權益。
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產業部門。在這個產業部門,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各自的雙重角色。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管理者(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的一級法人和二級法人)的雙重角色,一是管理者、二是經營者;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教育者的雙重角色,一是教育者、二是生產者;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受教育者的雙重角色,一是受教育者、二是社會人。
1. 學分積累與轉換:高職教育角色定位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實現過程,是完善教育生產關系、確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第二重角色的過程。高等職業教育主體角色定位問題,主要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問題。管理者的問題,是完善管理職能、確立高等職業教育產業經營理念的問題。從產業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一個立體結構的三維產業發展鏈條。高等職業教育三維發展的產業鏈條,第一個維度是高等教育的產業發展鏈條,第二個維度是職業教育的產業發展鏈條,第三個維度的社會職業培訓產業發展鏈條。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職能、確立高等職業教育產業經營理念,首先是確立高等職業教育法人之間共建高等職業教育產業鏈條,從不同類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不同層次(專、本、研)受教育者需求出發,共建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高等職業教育項目、實訓和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共同推進受教育者崗前培訓、就業、創業以及職業創新活動。第二是推進彈性學分制度建設、引領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學分課程改革。推進彈性學分制度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共同使命。在推進彈性學分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只有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包括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和社會培訓機構)引領和推進彈性學分制改革,構建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受教育者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選擇和就業需求的學分課程體系,才能滿足受教育者實現學分積累與轉換、提升自身學歷與職業資格層次和水平的基本需求。教育者的問題,是創新職業技術素質教育理念、建設學分課程體系問題。高等職業本質是高層次的職業技術素質教育,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職業技術素質教育”是一個可以“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教育理念。所謂“一分為二”就是職業素質+技術素質教育;所謂合二而一就是“職業技術素質教育”本身。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職業技術素質教育”是職業教育(就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技術(經驗、技能、技巧、方法)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創業教育+創客培育+大學生創業)模式、方法與社會經濟基礎的無縫對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職業技術素質教育”是市場機制下的資源配置、大學生就業和創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產業鏈條中的實施和實現。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者來說,創新職業技術素質教育理念,是建設職業技術素質教育學分課程體系的必要前提;實現職業技術素質教育,創新職業技術素質學分課程(案例教學課程、項目課程、工作過程課程、學徒制課程等)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實踐過程,是一個由教育者向教育產業生產者身份提升的過程。
2. 學分積累與轉換:高職教育角色缺位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經營者、生產者與社會人的角色缺位,是制約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體系構建的難點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源,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生產力相對于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教育生產關系需求滯后,客觀地制約了基于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生產關系變革。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經營者、生產者與社會人角色缺位問題,首先是經營者的角色缺位。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經營者,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一級法人和二級法人,他們是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教育生產關系的制造者。在目前相對封閉的教育體制下,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教育生產關系還沒有列入高等職業教育法人主體的議事日程,高等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的相對不足,使得市場機制也很難發揮助推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體制改革。第二是生產者的角色缺位。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生產者,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師資力量,同時也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最有生機的生產力要素。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經營者的角色缺位,使得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師資力量不能發揮建設適應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學分課程體系、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彈性學分制改革的決定性作用。第三是社會人的角色缺位。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社會人,是高等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包括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的在校學生,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的受教育者。這是因為,高等職業教育受教育者是年滿我國法定就業年齡的潛在就業群體,是準備或已經走向社會職業崗位的勞動者群體。高等職業教育社會人主體缺位的主要原因,一是來自應試教育對這部分人群的長期影響,二是來自對高等職業教育認識的欠缺,三是來自高等職業教育主體自身的職業、就業和創業導向的相對不足。
3. 學分積累與轉換:高職教育角色轉換問題
在高等職業教育產業內部實現學習成果的互認,推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體制與機制建設,已經構成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打破傳統教育管理體制的藩籬,消除職業本位的影響,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管理者向經營者的角色轉換、教育者向生產者的角色轉換、學習者向社會人的角色轉換,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生產力水平,建立適應學分積累與轉換教育生產關系的當務之急。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管理者向經營者的角色轉換,打破傳統教育管理體制的藩籬,必須解決高等職業教育產業封閉運行和開放運行的路徑選擇問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開放發展理念已經成為國家宏觀導向的策略選擇。然而從微觀運行層面看,開放發展并沒有突破傳統教育管理體制的藩籬,這個藩籬主要來自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產權制度、管理體制和傳統的教育模式。產權制度問題,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法人對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所有權(例如公立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所有權歸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與經營權分離;管理體制問題,來自高等職業教育產業自上而下的縱向管理體制;傳統的教育模式問題,來自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進程還沒有跨越以學校、教室、課堂、實訓為主線的教育方式。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主體中教育者向生產者的角色轉換,消除職業本位的影響,必須轉變高等職業教育主體的管理職能。這個轉變包括加大激勵和減小約束、加大活力和減小制衡,要允許教育者摸著石頭過河、允許失敗和挫折。要使廣大的教育者消除“井田制”管理的陰霾,解放思想、敢于擔當。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主體中學習者向社會人的角色轉換,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必須實現教育的以人為本和責任關懷,將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創業教育、職業創新融入受教育者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整個過程。
從國民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看,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目的,是保障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受教育者的充分就業,解決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源有效供給不足的社會矛盾。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重新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理念和受教育者的充分就業問題。
1. 學分積累與轉換:高職教育理念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以就業為導向、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踐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本方向,這是高等職業教育微觀運行的基本理念。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辦學體系,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這項重大舉措的實施與推進,必須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盡管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已經得到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主體(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的共識,但是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微觀運行中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首先,是對人才培養定位的問題。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產業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將呈現專業學位、技術應用和技術技能型層次分明(專、本、研)的梯次結構。與這樣的人才培養結構相對應,建設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體系,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對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確立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對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第二,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問題。學術教育、技術教育、職業教育、技能教育成果是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物質基礎,這對于前高等職業教育主體來說是一個挑戰。從??茖哟胃呗氃盒5娜瞬排囵B目標來看,學術教育、技術教育相對較弱;從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職業教育、技能教育明顯不足。這對于建立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無疑是一個障礙,科學認識和評估學術教育、技術教育、職業教育、技能教育在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過程中的量和度,以人為本地界定不同知識、技能、智能、智力受教育群體的學習內容,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進程不能跨越的重要環節。
2. 學分積累與轉換:高職充分就業問題
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是指在某一工資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獲得了就業機會。充分就業并不等于全部就業,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業。但所有的失業均屬于摩擦性和結構性的,而且失業的間隔期很短。通常把失業率等于自然失業率時的就業水平稱為充分就業[8]。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的進程中,提升受教育者對就業、擇業、創業的認識水平和能力,轉變受教育者依賴學校推薦就業的傳統理念,引導受教育者自主擇業、自謀職業、大膽創業,是高等職業教育主體(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十三五”期間高等職業教育產業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時代契機,這對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體系建設,實現受教育者的充分就業帶來了天賜良機。然而,高等職業教育宏觀縱向管理的體制機制、微觀封閉運行的模式,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跨界、轉型和升級發展還具有負面的制約作用。改革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共享職業教育社會資源,構建協調、綠色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生產關系,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需要開放職業教育市場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產業化發展鋪路搭橋(實現市場對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需要通過法治建設規范土地、資本、股權、法人、師資、技術應用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等職業教育要素的市場準入,需要政府為職業教育的“法人”松綁(實現法人財產權與經營權的合二而一),需要引入市場機制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主體(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技師學院、社會培訓機構)的優勝劣汰,需要黨和國家頂層設計和科學決策的戰略支撐。
注釋:
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鼓勵大型企業、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舉辦或參與舉辦以服務產業鏈為目標,主要依托企業開展教學實訓,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融為一體,產教、科教融合發展,專業特色明顯的特色學院,新增一批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
[1]于光遠等.經濟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56.
[2]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Z].職成教[2015]9號.
[3]程宇,宋美霖.2014年全國高職院校數量變化趨勢及分類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14(23):63-66.
[4]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http://qzlx.chzu.edu.cn/s/397/t/1163/95/ba/info103866.htm.[2015-11-06]
[5][6]教育部等六部委.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Z].教發[2014]6號.
[6]余小波. 成人高等教育型及轉型探略[J].現代大學教育,2011(01):26-31.
[7]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8]百度百科.充分就業[EB/OL].http://baike.baidu. com/.
(責任編輯:袁海軍)
The Educatio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Problems of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Shengjing
(JilinVocationalCollegeofIndustryandTechnology,Jilin,Jilin132013,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mber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 have their legal status. They enjoy and dominate the power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shoulder the social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full employment.The educatio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problems of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irst problem i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the main bod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e role definition, the lack of the role and role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hird problem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and micro 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2016-03-04
教育部2015年度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基于開放的高等職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研究”;項目編號:15YJA880032。
李生京(1956-),男,北京市人,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經濟。
G731
A
1005-5843(2016)08-0092-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