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軍
(安徽省淮北天一中學)
淺談教師該如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王從軍
(安徽省淮北天一中學)
目前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一般只是停留在說教層面上,重知輕行。知識教育重于道德教育成為多數家長和教師的觀念,考試的指揮棒加之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學生的道德水平顯著下降。傳道比授業解惑更為重要。闡述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五種方法有榜樣法、說服法、獎懲法、營造良好環境法、實踐法。
道德教育;榜樣;說服;獎懲;環境
教書幾年來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高中課程科目多,教學任務重,學生學習任務大,加上高考這一指揮棒,導致很多學校追求和看重的是高考重點大學的錄取率,從而忽視了我們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獨立個性的現代化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導致很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道德素養有待提高。作為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職責不僅僅是要傳道授業解惑,教給學生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教育、教導學生該如何做人。教師該如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我想對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將來談談我自己的一點認識。
德育,即道德教育。學校德育,一般來說,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以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為基礎,同經過選擇的人類文化,特別是一定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處事準則、行為規范相互作用,經過自己的感受、判斷、體驗,從而生成道德品質、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教育。品德是道德的具體化。
我們知道學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客觀原因有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思想的形成。養而不教,重養輕教;寵嚴失度,方法不當;言行不檢點,身教言教差,都會導致孩子不良的道德品質。學校教育的作用是引領學生成人成才。老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教師會以有聲的言教和無聲的身教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少數教職工的不良品德會直接給學生的品德產生不良影響。如果學校管教而不管導,狠抓智育,甚至只抓升學率,忽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也將是教育的一大漏洞。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受其影響,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他們的思想和理智還不太成熟,容易被誘惑,以至于一時沖動而走錯路,所以我們需要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來引領青少年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不良品德的主觀原因有學生缺乏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淡薄、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異常、道德意志薄弱或畸形的意志發展、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以及好奇心和盲目模仿等。《心理學》中有介紹關于矯正學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學依據有以下五點:第一點是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消除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第二點是重視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的恢復與培養;第三點是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第四點是增強與誘因作斗爭的力量,鞏固新的行為習慣;第五點是正確把握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
我們曾經做過較大規模的實驗調查,結果表明:90%的教師普遍認為社會環境、社會風氣對學生的影響大于德育對學生的影響,82.3%的教師普遍認為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大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從學生來看,在初中學段,學生認為對自己道德觀念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社會風氣”(32.5%),其余依次為學校教育(24.5%)、同伴交往(22.0%)、家庭氛圍(24.9%)、學校教育(18.1%)、其他(4.6%)。
從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不要單靠學校德育就能單方面決定學生的品質發展,家庭和社會仍需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未成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可能會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或思想,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地引導學生。我總結了以下幾點道德教育方法。
榜樣把道德觀念的行為規范具體化、人格化了,可以對學生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有著示范、激勵和引導的作用。青少年學生又富于模仿父母、老師,從眾心里較強,崇拜偉人、英雄、明星等,所以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英國教育學家洛克曾說過:沒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樣這樣能夠溫和地而又深刻地打進人們的心里。身為教師,我們必須重“身教”,為人師表,應該給學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榜樣應該具備的五個條件:(1)榜樣的示范要特點突出、生動鮮明;(2)榜樣本身的特點與觀察者相似;(3)榜樣示范的行為對于學習者來講要具有可行性;(4)榜樣示范的行為要具有可信任性;(5)榜樣的行為要感人,能產生心理上的共鳴。運用榜樣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首先要為學生選取好的榜樣,所選的榜樣應具有先進性、時代性、典型性和正義性,能給學生帶來正能量,使學生積極向上并對其崇敬從而樂于效仿。其次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榜樣。學習榜樣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還要落實到學生學習、生活、勞動實踐等各個方面,促使對榜樣的學習轉化為自覺行動,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最后我們教師要注意以身示范。教師是學生最尊敬、最可信賴的榜樣,往往被學生看做是社會的代表。學生不僅會模仿老師的優點,還會模仿老師的缺點,所以老師想要教育好學生,就必須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力求在各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師或教育工作者通過說理傳道,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以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在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時,教師要做到以理服人。首先,要注意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取得有效教育的前提。教師要耐心地疏導學生,反對居高臨下的態度、強制暴力的方法,否則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相反,教師只有用誠懇、語重心長、和藹可親的態度,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學生才能易于接受老師所講的道理。其次,說服的內容要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這樣方能使學生容易接受同時受到啟發。最后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說服時要注意時機,說服的成效往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時機把握得好不好。要抓住最佳的說服教育時機,就需要教師善于在學生的思想、情緒容易發生變化或可能出現問題的關口及時進行說服教育,如果學生心平氣和或者表現出情緒趨于平靜時,這往往是說服的好時機;如果發現學生表現反感或對立情緒,教師除了要考慮自己的語言、觀點、態度是否正確以外,還要考慮時機是否恰當,如此方能有效達到目的,否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獎懲是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作出評價,當然包括表揚、獎勵和批評、處分兩個方面。獎勵和表揚是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的肯定評價,以引導和促進其品德積極向上發展的,也會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去做到更好。批評和處分是對學生不良思想、行為做出的否定評價,指出他們的不足和錯誤之處,從而幫助他們改正缺點與錯誤的方法。
馬洛斯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告訴我們,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是對尊重的需要,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得到別人以及社會的肯定性評價。在教育過程中,表揚和獎勵是一種藝術,運用得好,能增加學生的上進心和自我認同感、榮譽感,讓學生感到愉悅和鼓舞的同時可以從中得到持續的動力,保持旺盛的進取心。所以我們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把握時機,通過表揚對他們的優點加以肯定,循序漸進培養他們的自信。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在學習、生活或是工作中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有些我們很難避免。毛主席曾說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當學生犯錯誤了,我們不能只去批評他們。批評也要有尺度、要注意會不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注意方式、場合,講究藝術。批評之前要弄清事實原委,切忌主觀臆斷,感情用事。公正、嚴明適當的獎懲,可以幫助學生分清是非、善惡、美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好的行為表現和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羞恥感、道義感,激勵他們加強自身道德品質修養,提高個人道德水平。
現在學生越來越缺乏交流能力、與別人合作的能力,缺乏集體感,總是喜歡一個人解決問題,沒有集體合作意識,不愿同別人分享與合作,這也是道德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團結互助、師生友愛、學習氛圍良好的班級環境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響,能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和修養。這就需要教師積極組織學生集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團結互助,培養集體榮譽感,還可以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注重讓學生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與別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這樣學生也會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下學習知識,而不是單打獨斗。
學生的品德是在活動和實踐中發展形成的,因此社會實踐是進行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條途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多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募捐衣物、書籍、資金給弱勢群體等,培養他們的愛心和奉獻精神;還可以組織學生志愿做綠色交通出行宣傳、低碳環保宣傳,從而培養學生節能減排的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組織學生定期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參加社會服務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良好品質。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語的傳遞上,而要真正地落實到實踐當中,學生方可真正地體驗并有所領會。
[1]杜時忠.關于德育實效的調查報告[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2).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3]姚本先.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