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中
(山西省交口縣康城中心校 山西交口 032400)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曹建中
(山西省交口縣康城中心校 山西交口 032400)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就是要反思自己是如何理解數學教材的,又是如何詮釋自己的理解?還要反思自己預設的教學過程執行情況如何?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何?對數學活動的組織又如何?這樣的反思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小學數學 教學反思 新課改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我們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數學教師普遍都重視課堂動態生成的開發與利用,重視十大核心概念的體現,重視以生為本成了課堂關注的一個焦點。當我們真正能夠傾聽孩子的回答時,有些聲音和問題是老師自己都想不到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1]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就是要反思自己是如何理解數學教材的,又是如何詮釋自己的理解?還要反思自己預設的教學過程執行情況如何?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何?對數學活動的組織又如何?這樣的反思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2]
不管是設計教學還是實施教學,都會產生問題、疑惑或困擾,為了解決問題、釋疑解惑、克服困擾,都會想方設法。教學四年級下冊《倍數和因數》時,當"擺"或"不擺"小正方形困擾教學時,便對小正方形是否有作用,作用有多大生疑并思考。思考教材"擺"的意圖,思考學生"擺"的需求,思考"擺"與"不擺"的差別,思考"擺"還能惠及學生什么。不斷反思得到了頓悟,在操作中首先要體驗內涵。用12個相同的小正方形擺長方形,先讓學生思考能擺成怎樣的長方形,不管擺成什么樣的長方形,12都是長和寬的倍數,長和寬都是12的因數。"如果每排擺5個,得不到整排數"讓學生體驗12不是5的倍數,所以每排擺5個得不到長方形。通過正反兩次操作想象讓學生體會到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其次要滲透方法。學生在擺小正方形的時候,要提醒學生擺的時候有序,可以按照每排的個數從小到大去擺,這樣為成對找因數和不重復不遺漏找因數進行了巧妙地滲透。也便于學生在探究求一個數的因數方法。最后要理解關系。因數和倍數是一種關系,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通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其實學生在擺的時候可以獲得體驗,能夠理解"3是1的倍數,但3還是6的因數","6是3的倍數,6也是12的因數"這兩組例子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像這樣,留心"看"自己的教學,帶來的不僅是對"因數和倍數"內涵的深度挖掘,還有將"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關系、方法巧妙滲透于實踐操作活動具體實施,更有意義的是學生在"擺"而非"擺設"的學習中獲得了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的著眼點也應該是后者。
一般地,能跳出已有經驗存心"看"要比遇到問題留心"看"要困難得多,因為那是在"和自己過不去"。但是教學恰恰需要常"和自己過不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看似經驗中發現時代、理念及自我的局限。
教學《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時,解方程 "X+10=50",在方程的兩邊同時"-10",這樣可以解釋"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教學 32-x=14和7.2÷x=2.4這樣的方程時,可以讓學生先經歷用等式的形式解方程,再讓學生觀察出減法中的各部分關系。同時也不需要先交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再教用各部分關系解方程,把兩個知識點割裂開來。而且小學的解方程不僅僅表現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價值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趨向一致。根據四則運算的互逆關系解方程,屬于算術領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質解方程,屬于代數領域的解方程。兩者有聯系,但后者是前者的發展與提高。這樣,在解方程的教學中,學生將逐步接受并運用代數的方法思考、解決問題,使思維水平得到提高,重要的是在算術與方程之間尋求和諧與統一。這樣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走向主動獲取,從外在聯系走向本質融合,從為了銜接走向自然銜接。
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這樣存心"看"自己,否則舊有的框架、模式、方法和評價不會得到更新,經驗會成為惰性的理由,研究將變成空洞的口號,專業將淪為乏力的說教。"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正是為了教學變得更專業。
課堂教學,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配角”,教學中應把大量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討論、觀察,思考的機會。在教學中我除了給學生動手拼擺的機會,還讓學生把幾個數(如2、3、4、5、6、7、8、9、10、11、12等)進行分類。盡管學生可能分類標準不一樣,但他們都能把只有兩個因數的數分在一類,把含有2個以上的因數的數放在一起。這樣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說出什么叫質數,什么叫合數。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合數與質數。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本節課的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你還想研究質數、合數有關哪些方面的知識。這個學習任務既是給學生在課堂上一個探究的任務,也是給學生在課外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屬于自己的數學空間,從而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1]把多忠;對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探索[J];教育革新;2008年11期
[2]孟淑青;從認知結構理論談教師為"遷移而教"[J];甘肅教育;2003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