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羽
(畢節(jié)市織金縣八步街道教育管理中心 貴州畢節(jié) 552100)
淺談如何上好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策略
張 羽
(畢節(jié)市織金縣八步街道教育管理中心 貴州畢節(jié) 552100)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語文課堂中各種學習形式如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逐步得到展現(xiàn),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正在努力地讓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教與學的行為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
小學語文 淺談 教學策略
怎樣在課堂中教師才能更好的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性呢?
工具是基礎,是載體,是表現(xiàn)方式和傳承的基本途徑;人文則是深層次的內蘊,是潛能,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審美觀念、擴大視野、凈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結構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純粹工具意義上的語言文字是不存在,也無法存在。反過來,沒有語法規(guī)則的,沒有語言規(guī)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沒有依附性的,在不同的學段,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側重點也會不同,要想真正實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還必須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生活情況等多個方面來考慮。在不同的學段,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側重點也會不同,否則,就會走入重“工具性”輕“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輕“工具性”的教學誤區(qū)。人的一生的幾個學習階段的教育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學階段應以“工具性”為主,“人文性”為輔。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語文是基礎中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尤其要偏重于工具性,著重于字、詞、句、段等基礎知識的訓練。而人文性只是作為一種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輔助手段,潛藏于語文文本之中。
落實語文的工具性,首先應注重語言的積累 ,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接觸和掌握大量的語言材料,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語言的積累,一是靠課內閱讀、背誦教材中選擇的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二要重視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引導他們養(yǎng)成“好讀書,讀好書,讀整體書”的習慣,并隨時記下書中的好詞、好句,養(yǎng)成隨手查字詞典的好習慣,為日常的語言交流,寫作積累下好的素材。 其次要訓練學生扎實的語言能力 。一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多進行口語對話,還可以進行口頭作文的訓練,另外在學生學習文本時,也可以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二是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要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把學習內容與生活感受融匯起來,形成自己的東西。
在小學語文教學突出工具性的同時,滲入人文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對語文工具性技能知識的掌握、吸收,同時有利于小學生的個體精神得到充分張揚,開創(chuàng)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真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普通話流暢準確,富感染力;儀態(tài)大方,自然得體;激趣,啟導點撥,深情并茂,貼切自然,干凈利落;課堂上應變自如,處理嚴謹,關注細節(jié)。
通過抓好課前預習,明確學習目標,以趣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指導朗讀,讀中感悟,善于設計問題,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舞臺,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我們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閱讀指導,課堂討論,課堂表演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讓他們敢于說,樂于說,讓課堂充滿笑聲,充滿活力。達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huán)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讓我們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讓語文教學真正做到有效。
首先,教師要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努力去研究新課標,從理念上準確把握理解新課標的精神。然后,要積極地大膽地去實踐,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理念變?yōu)檎n改的實際行動,也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轉化為活生生的教學成果。“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執(zhí)著地研究,不斷地實踐,立志在為課改作出貢獻。
其次,要更新觀念,對《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要準確理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xiàn)。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要改變教科書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教科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語文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會不斷再生。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特別是適時、適當?shù)亟Y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進行實踐活動。今后的教師,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
二是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xiàn)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今后的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終年辛勞而收效甚微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教導孩子擁抱生活,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教練,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1]何建華 《加強課內外聯(lián)系,提高農村小學語文的有效性》
[2]曾軍 《對中學語文的人文關懷—— 王又平 教授訪談錄》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