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果果
(南充市城北小學 四川南充 637700)
輕松作文
——新課程作文探究淺談
劉果果
(南充市城北小學 四川南充 637700)
應試教育禁錮了師生的思想和手腳,將師生引入“低段摳拼音、辨怪字、中段作文牛角鉆、高段作文死記硬套,總是老一套”的怪圈,難怪而今的教師深感困惑。如此,新課程教學理念與應試教育的沖突,我相信也就是眾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感到索然無味,對作文怕寫、厭寫的原因之所在。
新課程教學與應試教學的本質在于它既重視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應談得上急需改革的問題,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淺見。
傳統作文教學的不足: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當今社會,新事物雨后春筍般涌現,學生的信息來源五花八門,電視、電腦、廣播、雜志,很多新的名詞也隨機產生,“口 也”、“泡吧”、“酷斃了”等,而傳統作文的要求不利于學生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傳統作文教學過多的注重作文前指導,從思想內涵到寫作技巧,過多地灌輸教師的意見,習慣地要求學生在作文中必有主題,主旨也要落在愛國、愛家鄉、愛集體等崇高的主題上,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將作文教學一體化,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
人數的增多使大部分教師疲于應付,以認真修改一篇作文10分鐘計算,一個六十人的班級作文批改時間為10小時,再加上備課、改作業等其它語文活動,每位語文教師必須每時每刻伏案工作,不但達不到較好的效果,還會造成教學工作的慢、差、費,再之,眾多的學生作文由一人之筆、一人之及修剪出來,難免有千篇一律之感。
在新課程的教學要求下,死板的“填鴨式”教學已經面臨淘汰,眾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一條新的路子,為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教師可緊隨“減負”的步子,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讀書活動,讀什么樣的書才好呢?新出版的四大名著學生版、膾炙人口而內容淺顯易懂的詩歌、引人入勝的散文、小說或當今世界暢銷小說《哈利.波特》我也覺得沒什么不可以。但這中間,老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精華,去其糟粕,學業會點評,學會剖析文章成敗之所在,學會從讀中獲得寫作方法和技巧,電影《哈利.波特》不知曾吸引多少孩子的目光,在電影過后出版的《哈利.波特》續集也上市了,我到書店去生活覺得這本書有一定的可讀性,就買下一本充實班上的讀書角,結果成了最搶手的一本書。還有幾名學生看完了書后寫了讀后感,而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年后的今天,當要求寫一篇想像作文“假如我是……”,有一名學生競然以《假如我是哈利.波特》為題寫了一篇想以哈利.波特的魔法杖造福世界的作文。
積累素材的方法很多,如寫日記記下有意義、重要的事件或場面,日積月累素材就會變多了;其二,也可收集新聞;其三,也可做摘抄,收集好詞、好段。積累的材料多了,當然作文就不會發愁了。在春天到來之際,我著手安排了四周的觀察日記。第一周主題“發現春天”,內容是觀察身邊的樹木、花草、天空、人們等事物的變化,并記下來。第二周主題“走近春天”,讓學生觀察學校里的迎春花、海棠花、紅葉李、桃花、櫻花等,然后每天完成一種花的練筆。第三周繼續該主題,觀察草木,并練筆。第四周主題“走進春天”,本周結合春游,再加上周末的親子活動進一步觀察春天,加深體驗。這樣,孩子眼中的春天就會是多姿多彩的,他們筆下的春天也不會是千篇一律了。學生寫會了就應該注重充實他們的寫作天地,應該大膽嘗試,讓學生寫些小說、詩歌、散文、議論文、童話、神話和科幻故事。有一次,我布置周記時,我就擬了個范圍寫“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裁來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有寫:春風、春雨、春天的花草樹木的;有寫爸爸、媽媽下崗再就業《家庭之春》的;也有寫童話《草坪的死亡和復蘇》的;還有寫清潔工人《春天里的第一朵花》的;更有寫《2080年的春天》的科幻故事。這使我感到,學生不是不想寫,而是一貫的作文教學讓他們不敢學、不能寫。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的最高級形式,通過這種思維不僅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系,而且還可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成果。小學作文教學作為現代語文教學的一部分,也應該把教學的目標之一定向在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上,如在寫人的習作課上,引導學生明白世界人形形色色,有好有壞,有善有惡,你想反映的不一定是贊美人性美的一面,相反你也可揭示人性丑惡的一面。
而發散思維是從同一材料來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時沿著不同的方向,從不同的途徑去探索和思考,它是創造性思維的集中體現。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變換角度,學會多向立意,多方選材,如:學了課文《小珊迪》,可讓學生補結局,并對所有結局加以認可。在一次隨意作文課上,我以《母愛》為題,讓學生先討論、交流,從時間、空間、引申義等入手,從時間方面可寫兒時、少年、青年中得到的母愛;從空間來說:可寫街頭所見的母愛,可寫文學作品中的母愛;而引申義則可講祖國母親的愛,地球母親的愛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又發散了思維。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變方式呢?我看值得研究?!彼?,我認為作文批改應由全批全改改變為抽層次批改,及時得到此次作文的反饋,加以指導。也可師生同改作文,師指出哪此地方不足,師生共同交流后修改,再則可在師抽層次批改后,確定批改目標,分四人學習小組,由一人執筆,生討論批改,但師應起好巡視、指導之作用。
總之,舊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應21世紀課堂的需要,寫作教學與研究也同樣需要改變以前死板的教學模式,大膽創新,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為培養下一代杰出人才,為21世紀寫作研究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