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孟汶
(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 四川綿陽 621000)
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韓孟汶
(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 四川綿陽 621000)
語文,彌漫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語文,是離不開生活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反復強調是希望通過這樣方式使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也能夠同樣重視。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希望我們的教師進一步關注語文和生活的關系,并且能夠在教學中強化這種聯系,將語文和學生的學生進行連接,讓語文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任何一堂課都是在一定場景中、教師設計情景下進行的,任何一堂課都以教師的語言作為基點,以教師的設計的問題作為重點,以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作業終點。因此,教師的語言,一定的情景,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布置的作業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幾大要素。本章力圖從課堂本身來探索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語文 生活化 策略
前蘇聯語文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經這樣說過: 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教學。[1]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 教師的言語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
語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工具,不僅僅是語文,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是建立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之上的。 而作為一名教師的語言素養如何就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特別是語文這樣一門人文學科,教師的語言素養就顯得愈加重要。對于對一些思想的理解,葉旭寥寥數語就能讓我們的學生心領神會,也可能洋洋千言,滔滔不絕,但是我們的學生卻終不得要領。 究其原因,使我們的語言,讓學生無法理解,脫離了生活,脫了學生的生活范圍。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學生的層次和理解能力,盡量使用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如果能用最通俗的、最淺顯的語言表達最復雜的思想,那么便達到了語言的最高境界。
一字多音,一詞多意。語文內容是作者情感的外化。而要將抽象化的語文用簡明的語言使學生形象的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很難勝任的。因此,教師的生活化語言是引導學生理解語文、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語文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實質上是在不斷的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學生的生活體驗又能讓學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讀語文的內容。學生的生活經歷越豐富,對語文學習內容的解讀就會越多樣,越深刻。而語文的學習也同樣能夠增加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科學研究也表明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因此,在我們的實踐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提供這樣思維環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相似,知識背景接近的,并且還能是學生產生一定興趣的學習情境。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現實生活中解決。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講《我的空中樓閣》[2]。這篇美文語言非常優美,但是很多學生對于文中的描述總是覺得有些混亂,我通過ppt,在幻燈片中用畫面表示出了,每一段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學生看完了之后再讀了一遍課文,便對文章的脈絡把握非常的非常的清晰。
在學習蘇軾“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之時,便讓那些離開家鄉在外地求學的或者有著這樣的經歷的學生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要理解“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這樣變化復雜的情感的時候邊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活經歷中是否也有著同樣的經歷。這樣學生便能深刻的體悟到作者的情感,并能納入自己的體驗之中。
語文教學中創設生活的情景可以使學生將學習和生活建立聯系,使學生對新的知識不會產生陌生感,并能更容易理解,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語文教學生活化強調學生能夠用生活的角度思考語文,用語文的眼光去發現生活的問題,從生活中探究語文的規律,主動運用語文知識來分析生活現象,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因此,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將語文中抽象的問題提取出來放置在形象的的生活背景下。
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看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樣大,我們的問題設計不能只局限于書本,應該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了解的,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們也必須考慮學生的的知識水平,生活環境,理解能力和具體的學習狀況出發。所設計的問題一定是能通過學生的探究,討論,分析能夠完成的問題。不能設計超出學生實際水平的偏難怪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浪費了時間,學生也很難理解。
呂叔湘先生認為: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而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第一是正確,第二是熟練,而這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因此一定的課后作業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讓學生將課堂上的語文在生活中去尋找原型,去實踐,并最終形成一種能力,語文教學才算是成功。恰當的安排課后作業可以讓課后作業成為我們課堂的有益的延伸。
傳統的教學中,課后作業總是逃不過抄、背、仿。而很少能讓學生去身體力行的體驗自己學到的東西,很少布置自由的作業,都是“命題作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提出也意味著我們的作業布置也必須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語文的原型,在生活發現語文的問題,在語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作業中寫入自己的體驗。因此我們布置的作業應該有一定的自由性的作業。
在教學實踐中,我布置給自己學生作業都很少有限制,比如作文,我會限定一定的字數作為最低的下限,但是不限定體裁形式和內容。這樣子學生會寫自己最愿意寫的東西,這樣的作文就不會是仿寫,不會只是虛有其表,慢慢的學生會潛意識的將生活和語文緊密的聯系起來,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會主動的從生活中,經驗中來尋找相似的場景或情感。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理解語文,是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
[1]朱紅范; 《“語文教學生活化”之我見 》 新課程(教師版)2005/02
[2]人教版高中語文高一年級第一冊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