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英
(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干溝中心小學 吉林通化 134100)
淺談如何從“授人以漁”到實現“善用之漁”的轉變
孫淑英
(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干溝中心小學 吉林通化 134100)
我們常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是,我認為授人以漁不是終點,更重要的是善用之漁!我們作為教師,不僅僅的是要將知識教授給學生,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的使用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可以善用、活用知識,將知識吃透。這也就達到了善用之漁的目標以及目的。
那么,又該如何做到從“授人以魚”到“善用之漁”的轉變呢?我結合我的教學經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決定一個學生能否學好這個學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對這門科目有興趣,所以學生也愿意在這個學科上花費更多的精力,盡最大的努力去學好這門科目。我們常常說,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這些老師真的做到了嗎?有時,我們將其歸罪于應試教育,甚至,將讀書就應該努力,讀書就是苦的思想灌輸給學生。“頭懸梁、錐刺股”、“寒窗苦讀”代表什么?有很多人理解為是“讀書是苦的”。但是,我理解的是,這體現的是古人的努力,是他們對知識感興趣的一種表現,盡管,最終的目的不同,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目的,使他們對學習感興趣。為何,我們不通過幫助學生建立一些小的目標,以此作為一種媒介、手段來提升學生的興趣?以前我們常常地講培養i興趣,常常的說興趣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落實到實處的又有多少?只有將學生的興趣培養起來,學生們才會樂于去學習這門課程,學生也才會掌握這門課程的知識,從而有助于實現從“授人以魚”到“善用之漁”轉變。
其次,是老師的責任心、責任感。老師的責任心、責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有的人存在著這樣的觀點,應試教育,用成績說話,成績決定了一個學生的好壞。如果這個班級有一個學生的成績是好的,有一個學生會了,那么老師就沒有問題。但是,我認為不是這樣。“只有不會教書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存在以上觀點的老師,是責任感明顯不強、缺失的表現。首先,應試體系在中國歷史悠久,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應試,是為了選拔合格的官員被創建的,是為了建設一個更加公平的政治體系。在現在,它也是相對公平的一種方式,但是,絕不是為了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在如今,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考察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手段。但是,不單單是對于學生而言,也是對于教師,甚至,更多的是在變相的考察教師的水平。為什么學生不會?為什么學生沒有掌握。學生貪玩等等的借口都不應該成為理由。學生不喜歡你的課,說明你講的枯燥,而學生不會,作為教師,沒有察覺到,是一種沒有責任心的表現,如果作為教師,察覺到了反而放任不管,繼續往下講知識只會使學生的知識越落越多,最后產生了厭學心理。這個可能會使很多教育界的同行對我持反對的意見,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影響的是人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使命感和責任感。其次,就是對自己要有深刻認識,我們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在教學方面,還有做人方面,雖然家庭的影響大一些,但是,老師,也有一定的影響因素。為人師表,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做一個范例,不要辜負了家長對我們老師的信任,以及不要誤導了孩子。我相信,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有責任心,那么我們一定可以教好這些孩子們,我們也一定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從“授人以漁”到“善用之漁”的轉變。
第三,是更多的進行練習。練習對于掌握一門知識點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可以熟練的掌握這門課程了,學生才會將知識點吃透,才會更好的去理解清楚這些知識的含義之所在。也只有這樣,才會將所學的知識越用越熟練。我曾記得,古龍的小說中,有一個刀客,刀法精湛,而他付出的是每天上萬遍的練習。我想,這也是類似的道理吧。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學習,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練習,我們才會可以有所成就。如果,我們僅僅想要憑借自己的小聰明,可能,只會使用而遠遠未達到善用。
我們作為教師,應該不斷地自我學習,增強自己的責任感、責任意識、自己的教學能力以及水平。這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我們要建立的是學習型社會,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我們所做的,就猶如力是相互的一樣,我們從“授人以漁”到幫助學生實現“善用之漁”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正我們自身的不足以及教學方式方法上的不足。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可能有與各位專家、前輩、同仁意見相左的地方,還望指出討論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