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河娟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重慶 402283)
美術教育與信息技術
龔河娟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重慶 402283)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美術教育也是如此。在實際教學中,美術教學存在著沒有針對性,趣味性。教學過程也比較死板,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信息技術 美術教學 視頻教學 網絡資源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如何在教學中做到可視呢?美術教育在最初的時候其實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幾的學徒式教育,老師可以通過手口相傳的方法細致的為學徒講解。當今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大班教學,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沒有辦法達到學徒式教育的直觀可視性。這就是現如今我們面對的美術教育的主要問題之一。
例如握筆的姿勢,在教學之初先面向全班同學做示范,然后花了兩節課的時間對每個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講解。在實際繪畫的過程中也不停的糾正,但是,依然會有學生無法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在教學反思時,會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在示范的時候,也沒有辦法一次性面對四十幾個學生進行示范,哪怕多角度的示范許多次,也依然存在無法看清的角度。最后為了規范學生的動作和姿勢,在配合基礎線條練習的同時,對每個學生進行手把手的教學。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同,個性差異也很顯著。這樣無意義的重復教學,教學效果雖然是達到了,但拖慢了學習進度,對學習能力強,起點高的孩子來說,無形中浪費了他們的學習時間。[1]
在中國畫的實踐教學中這樣的問題更為突出。中國畫受作畫材料限制,大多數時候只能把畫紙平鋪。如果把畫紙斜立起來的畫,有時還會出現流墨的現象。面對大班教學,怎么向同學們示范國畫技法呢?教育需要我們言傳身教,但是諸多條件制約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所以很多老師不愿意在大班教學中教實際操作的技法,相應的把這些課改成了賞析。
賞析課比起實作課來說稍顯乏味。講得好能很好的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培養美學思維。我們的美術書是專家編寫,每一篇都是精髓,每一幅畫都通過精挑細選。但書面的東西總的來說過于死板枯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使學生通過欣賞畫作,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得到對美的感受,激發創造美的欲望呢?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現如今,投影儀、電腦等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的標配。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平板電腦和手機這些移動媒體也運用到了教學中。這兩樣是在學生中比較常見的設備,特別是手機,幾乎人手一部。“翻轉課堂”、“微課”也越來越多的被提及。越來越多的軟件,硬件設備被用到教學中。這些教學媒體的運用,很好的解放了老師,同時使知識的傳達更有效,更簡便。
在教學中教師最常運用到的應當是投影儀以及幻燈片。它們的綜合運用,能比較容易的實現情景化教學,解決在賞析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通過多媒體引入或者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氣氛,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在美術賞析中尤其如此。
比如名畫“富春山居圖”的賞析。在教學的準備中,可以事先安排學生通過手機等多媒體對此畫的歷史背景,特別是黃公望生平進行了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在長卷式構圖的山水畫中具有鮮明的特點,其構圖代表了繪畫具有一定自覺性后的長卷式的構圖規律.移步換景法是長卷式構圖的精髓。描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如何把畫中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出來,使學生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生動畫面?多媒體在其中功不可沒。教師可提前做好幻燈片,對長卷式構圖做詳細解讀。運用多媒體的優勢,采用從右往左的方向播放“富春山居圖”,使學生能身臨其境,感受黃公望所感受的美景。還可以通過多媒體使用實景與原圖對照的方法,使學生感受美景的同時體會中國畫的作畫技法。關于“富春山居圖”,當代著名美學家蔣勛曾經在鳳凰衛視做過詳細的賞析講解,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觀看視頻,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學習。
視頻的運用在教學中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相對純文字和語音、圖片來說,更加生動,直觀。在前文中提到的問題,特別是在大班教學中如何生動全面的為學生講解技法?在多媒體時代,視頻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教師可以事先錄好視頻。這個視頻的錄制在科技的幫助下也特別容易。只需要一臺可以錄像的設備,電腦、手機、相機等等,不一而足。[2]
就握筆的姿勢這個知識點而言,不管是毛筆、鉛筆還是排筆都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通過視頻示范加上語音講解,甚至還可以加上使用的效果。在視頻中可以加入聲音,圖片,文字,能很好的營造學習氛圍,創設學習情境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把視頻通過網絡發給學生,讓他們提前預習,教師只需要在課堂上檢查糾正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果不懂,還可以把視頻反復觀看學習。通過移動媒體的視頻教學,不僅關照全體學生,還考慮到了學生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性。這樣不僅解放了教師,而且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更加的簡單明確。
網絡是把雙刃劍。許多家長及教師往往把它當作洪水猛獸,但這樣的觀點正在慢慢改變。現在網絡資源豐富,只要利用好,這些資源就會成為教學利器。在網上,有許多優秀的名師專家在發布視頻。這其中甚至還有國外的作品。學生在教師及家長的引導下合理利用這些資源,能開闊學生的眼界,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言論,利用自己的判斷形成自身的觀點。
信息技術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在實現情景化教學的同時,還能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課程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師靈活的運用各種不同的信息技術是順應時代的要求。
[1]舒春平.如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情景教學實例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4,02:13.
[2]《新課程教學設計》(美術)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