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豐收鄉第一中學 黑龍江綏化 152400)
探討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發散思維訓練
王 穎
(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豐收鄉第一中學 黑龍江綏化 152400)
發散性思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必要要求,也有助于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的學習。而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訓練是一個由簡到繁、由單一到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由以教師引導為主逐步過渡到學生運用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統的過程。但思維訓練是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
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發散思維訓練
發散性的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思考的主動性,從一點入手從而聯想到周圍,從而找尋到更多的答案。在初中的語文閱讀理解中進行發散性的思維教育,可以讓學生在一點知識中找尋到新的知識,發現新的理論以及規律,創造出新的觀點,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廣闊,當然也可以讓他們在自己的聯想以及創造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學習方式。發散方法的訓練是反復練習,不斷強化,并呈層進式的結構;思維方法的訓練與作文教學目標的實現既為同步發展,又有著明顯的階段性。思維訓練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那么在初中的語文閱讀理解中,應該怎樣正確運用發散性思維呢?本文就此問題展開探討。[1]
發散性思維是學生發揮創造力的核心,因此在語文的閱讀理解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運用發散性思維的作用,將發散性思維策略在全教學過程中得到貫穿,從而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究竟在語文的閱讀理解教學中怎樣才可以將發散性的思維貫穿全教學過程呢?首先我們就要把握好切入點,就是在閱讀理解中將發散性的思維完美的插入到教學中去,當然這也需要我們找準那個點。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其實處處都有發散性思維的切入點。就像是有些課文中,專門留了一些空白以及省略號,或者是一些想象的空間,從而讓讀者感覺意猶未盡,所以這就是很好的發散性思維的切入點。例如,在課文《宇宙里有些什么》中,一開始的時候文章中就說,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無窮無盡的宇宙。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先啟發一下學生的發散性的思維,讓學生想象或者是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宇宙,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比對究竟在課文中所講的宇宙中的東西與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在進行思考過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閱讀課文。然后到文章最后的時候,由于結尾是“今天,載人的宇宙飛船已經成功地實現了登上月球的飛行,將來一定會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這樣的一句可以打開學生的想象力的話語,所以老師也可以在這里也作為發散性思維的切入點,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想想在他們的意念里宇宙中間還有哪些秘密沒被指出來,在他們的想象中宇宙中還存在著哪些東西。這樣的方式去讓學生學習閱讀理解,那么可以讓他們發現更多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讓學生開展富有創意的探討,促進學生的學習。[2]
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進行發散性思維的教育雖然可以讓學生提高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發揮主動性,但是也不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發散性思維越多也就越好,而應該要把握一定的度。例如,在課文《為你打開一扇門》中,在進行課文導入的時候老師可以就“門”對同學的思維進行發散,讓他們數一下在世界上有多少的門,想象一下在門的里面會有些什么東西。然后再引領學生進行閱讀課文,當然在這篇課文中雖然有很多的地方可以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但是如果太多也不可以,因為太多會導致學生的思想不太集中于全文,會忽略掉文章的中心,而不能達到形散神聚的效果。所以在這篇課文中老師要善于抓住幾個比較好的發散性思維的點,從而就在這些點中讓學生進行發散性的訓練。在文章開始的時候,當老師引領學生讀到“世界上沒有打不開的門”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適當的進行考慮,在自己的感覺中有哪些門是打不開的,如果打不開是什么原因,這樣讓學生體味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打不開的門。然后在課文進行到文學部分的時候,讓學生集中精力的去進行課文的學習,這樣就會讓形散但是神聚,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般來說在課堂上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都是老師的主導,但是在閱讀理解中重要的是學生自覺的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會遷移、運用,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例如,在《多一些寬容》一文中,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指導,在讀到什么樣的語句的時候學生要進行思考,究竟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什么情況下要進行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當然老師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進行探討,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并且在學生閱讀進行到最后的時候,由于在課文最后是一句“朋友,你說呢?”這樣的反問,老師可以讓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遇到這樣的反問,或者是留有一些空白,或者是省略的時候,讓學生結合所讀的課文進行思考,這樣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自覺的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每單元教會一種發散方法,可分三個步驟進行:
1.方法輔導。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維發散的模式,并按此發散方法練習作文。
2.鞏固練習。重點為講評本單元所傳授的方法掌握運用的情況。如寫作《橋啊,橋》一文,一位同學由面臨高初中難以銜接產生的苦惱希望能為自己建立一座橋,讓這座橋將她引向所愛、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對比中展開,在對未來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講評既強化了方法指導,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寫作中再實踐。
3.鍛煉知識的遷移能力。重點為比較已教授過的幾種發散方法,培養運用檢索與提取的能力,進行綜合運用的示范。每個單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點”發散思維,有的對比不同點,有的綜合運用幾種方法,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在初中語文的閱讀理解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有很多的點可以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這時候老師就要特別注意,在進行課文閱讀的時候對發散性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他們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在一點知識的指引下學到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思維。
[1]李丹.讓發散性思維點亮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0,(5):80.
[2]李冬梅,李淑波.用新理念指導新教法——閱讀教學“讀、問、評、遷”四字法教學模式[J].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03,(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