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陸文 孫得將 龍樹國 吳艷



摘 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原來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消費不僅要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而且也要成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當前中國存在的問題是,需求結構失衡導致產業結構失衡,拉動經濟發展的消費比重偏低從而導致第三產業發展不足.解決問題的應對之策是,通過擴大消費比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來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并發展該產業,通過升級消費結構從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
關鍵詞 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第三產業
中圖分類號 F014.5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normalit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originally relying mainly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led becomes unsustainabl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consumption should not only become an important pulling power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Nowadays China's main problem is that dem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leads to imbala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low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leads to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expand the share of consumption and to upgrade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upgrad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 demand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umption; tertiary industry
1 引 言
中國經濟增長以及經濟發展必然要進入新常態階段,在原來的經濟增長模式當中,主要依靠投資拉動以及出口拉動,消費的作用被低估和拉低,這種模式顯然已經難以為繼[1-4].消費不僅應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而且還要成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難于調整,根源在于消費需求的結構變動不好[5-8].作為需求方的最終需求與作為供給方的三次產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1],因此,為了提高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必須提高消費需求.本文的貢獻在于,由于中國當前經濟存在雙重結構失衡問題,需求結構失衡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而第二產業重偏高的結構性問題,拉動經濟發展的消費比重偏低從而導致第三產業發展不足.解決問題的應對之策是,通過擴大消費比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來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并發展該產業,通過升級消費結構從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
2 中國當前經濟面臨雙重結構失衡問題
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從最終需求角度劃分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從最初要素投入角度劃分為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在經濟統計部門核算地區生產總值(GDP)時,最終需求劃分法對應于GDP核算的支出法,三次產業增加值劃分法對應于GDP核算的生產法..從最終需求看,相對于世界上發達經濟體或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經濟體而言,我國及多數省市及區縣的經濟發展中,存在消費比重偏低而投資或出口比重偏高的結構性問題(見圖1,資源來源:根據聯合國統計司數據庫數據計算整理).
從三次產業增加值看(見圖2,資源來源:根據聯合國統計司數據庫數據計算整理),相對于世界上發達經濟體或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經濟體而言,我國及多數省市及區縣的經濟發展中,存在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而第二產業重偏高的結構性問題.
近十多年來,上述這兩個結構性問題(簡稱雙重結構失衡)同時引起各級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但迄今尚未找到解決兩個結構失衡問題的方案[9-11].將雙重結構失衡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時就會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需求結構失衡導致產業結構失衡,拉動經濟發展的消費比重偏低從而導致第三產業發展不足.解決雙重失衡的應對之策,就是要通過擴大消費比重來提高第三產業比重.
3 中國的三次產業對消費、投資和出口的依賴度不同
從最終需求(消費、投資、出口)角度考察三次產業產品的特性,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各類產品對消費、投資和出口的依賴度明顯不同.這里:消費依賴度(Consumption Dependency)是指產品在滿足最終需求時分布在消費上的比重;投資依賴度(Investment Dependency)是指產品在滿足最終需求時分布在投資上的比重;出口依賴度(Export Dependency)是指產品在滿足最終需求時分布在出口上的比重.因為從最終需求看,“最終需求=消費+投資+出口”,所以對任何一個行業,消費依賴度+投資依賴度+出口依賴度=100%.
根據國家統計局歷次編制的投入產出表的最終需求(又稱最終使用)部分,分別整理出各次產業的消費依賴度、投資依賴度和出口依賴度(見表1).從中發現:盡管不同年份各次產業的消費依賴度、投資依賴度、出口依賴度略有變化,但總體上表現出很強的規律性.endprint
平均而言,第一產業產品的消費依賴度(83.4%)高于投資依賴度(12.5%)和出口依賴度(4.1%),說明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對第一產業發展貢獻會大一些.對第二產業產品而言,消費依賴度平均為24.7%,接近四分之一,而投資依賴度平均為50.5%、出口依賴度平均為24.7%,后兩者合計占75.3%,說明投資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將大幅促進第二產業發展,一旦經濟驅動模式切換為消費拉動型,那么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及第二產業比重就會相對降低下來.對第三產業產品而言,消費依賴度平均為82.5%,而投資依賴度平均為6.7%、出口依賴度平均為10.8%,說明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最有利于第三產業發展,一旦啟動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那么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及第三產業比重相對于第二產業就會大幅提高.因此擴大和升級消費是拉動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上述的表1,所揭示的三次產業的消費依賴度、投資依賴度、出口依賴度呈規律性分布的根本原因在于三次產業產品屬性的不同,但這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所提供的40個典型經濟體40個經濟體包括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墨西哥、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臺灣地區、土耳其、英國和美國。在考察期1995~2011年,40個經濟體合計占全球GDP總量的88%,全球人口總數的65%,能夠合理地代表全球經濟.在1995~2011年的投入產出表數據,分別整理出各經濟體17年各年度三次產業的消費依賴度、投資依賴度、出口依賴度,結果見圖3(資源來源: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計算整理)、圖4(資源來源: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計算整理)和圖5(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計算整理).
從1995~2011年40個經濟體的總體情況看,第一產業消費依賴度平均為63.9%,投資依賴度平均為6.4%,出口依賴度平均為29.8%,說明第一產業的發展依賴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第二產業消費依賴度平均為24.6%,仍然接近四分之一,投資依賴度平均為26.7%、出口依賴度平均為48.7%,后兩者合計占75.4%,說明投資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也將拉高第二產業比重和增長速度,當然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自然結果必然是第三產業比重和增長速度相對較低.第三產業消費依賴度平均為79.2%,仍然占主導地位,投資依賴度平均為5.8%、出口依賴度平均為15.0%,說明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全球也將拉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和增長速度.因此,我國經濟結構雙重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資出口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解決雙重失衡的關鍵在于通過擴大消費來提高第三產業比重.
4 需求結構引致三次產業結構不同
的機理及模擬結果
4.1 機理分析
一個國家或地區(當然適用于省、市、縣、區等范圍)的經濟最終需求結構中消費比重(c)、投資比重(i)、出口比重(x)組合的不同,意味著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模式的不同.由于三次產業的消費依賴度、投資依賴度、出口依賴度的不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不同模式必然導致匯總到各次產業的最終需求總量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匯總到三次產業的最終需求總量的結構不同必然引起三次產業總產出的結構不同,三次產業總產出結構不同引致三次產業初始要素投入結構的不同.三次產業的初始要素投入結構就是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即通常所說的三次產業比重.
4.2 模擬方法
令三次產業對最終需求中的消費、投資、輸出的依賴度矩陣為
4.3 模擬結果
為揭示最終需求結構的不同對三次產業結構影響的機理,這里分別采用保持消費、投資、出口2個因素不變(令其取值分別恒等于1)而改變另外一個因素(令其取值分別為1~13的自然數),并利用中國2010年投入產出表的依賴度矩陣(D)和映射向量(proj)進行模擬.其中D和proj的具體值分別為
D=73.321.84.9
19.052.728.3
78.99.811.3.
proj=(2.34 1.00 1.00).
從表2的模擬結果看,隨著消費需求的逐步擴大,第一產業增加值由凈進口到自給且呈持續增加趨勢,第二產業增加值持續降低,由自給逐漸淪為凈進口,第三產業增加值持續增加,說明擴大消費有利于來拉動第三、第一產業的發展而擠壓第二產業的發展.(當然本模擬的初始條件是消費、投資、出口分別為1的一個情景,在此不容易同時考慮連續的c,i,x因素,下同).
從表3的模擬結果看,隨著投資需求的逐步擴大,第一產業增加值由凈進口轉為自給且呈迅速增加的趨勢,第二產業增加值逐漸增加,第三產業增加值由自給轉為凈進口并且逆差絕對量逐漸擴大,說明投資拉動模式必然抑制第三產業發展.
從表4的模擬結果看,隨著出口需求的逐步擴大,第一產業增加值為凈進口且逆差絕對數呈迅速增加的趨勢,第二產業增加值逐漸增加,第三產業增加值逐漸增加,說明出口拉動模式下有利于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
綜上,消費是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消費比重偏低是造成中國多數地區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以全國三次產業為例,如果用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提供的中國1995~2011年間依賴度矩陣和投影向量的平均值(即保持中國經濟運行技術水平不變),用聯合國統計司提供的世界消費、投資、出口在1970~2012年間的平均份額(見圖1)來進行模擬,那么結果為第一產業比重為14.6%,第二產業比重為20.5%,第三產業比重為64.9%,與中國2013年三次產業的實際比重(9.2%:42.6%:48.2%)相比較,第三產業將上升1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將下降22.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將略微上升5.4個百分點.endprint
5 啟 示
消費是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關鍵.針對全國及多數省市縣區經濟發展所存在的雙重失衡問題,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我國最終需求結構不合理,消費比重偏低,投資比重偏高,導致消費需求依賴度高的服務業和農業比重偏低,投資依賴度高的工業比重偏高,我國消費的這種狀況急需改變.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原來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消費不僅要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而且也要成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促進國內消費增長、發展第三產業、優化整個產業結構,是我國當前經濟領域需要密切關注的現實問題.通過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第三產業比重的不斷上升,而消費結構升級,又要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所以,從供求關系層面上解決我國當前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結構優化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沈利生.最終需求結構變動怎樣影響產業結構變動——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28(12):82-114.
[2] 張蜜.我國生產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183-184.
[3] 吳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路線與產業政策[J].求索,2011(10):9-11.
[4] 周紅英.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經濟地理,2011,31(12):110-114.
[5] 梁向東.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關系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3,34(6):99-103.
[6] 陳一鳴.生產服務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耦合發展研究[J].系統管理學報,2015,24(5):778-783.
[7] 潘紅玉.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0(3):103-110.
[8] 熊勇清,李鑫,黃健柏.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需求的培育方向:國際市場抑或國內市場——基于“現實環境”與“實際貢獻”雙視角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5,30(5):134-143.
[9] 楊嵐茜.生產型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二元發展[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5,6(1):59-70.
[10]孫得將,李江帆.生產服務業比率時序穩定性研究:1996~2009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30(10):35-48.
[11]蔣佳林,陳一鳴.生產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互動與融合關系的推演、評價及測度[J].中國軟科學,2013,28(5):134-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