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克濤 方卿
摘要:內容質量是出版物質量的核心。然而,當前的跨媒體出版在內容質量上存在著內容偏差、斷章取義和優質內容被模糊等問題,不僅給用戶增添了閱讀和利用障礙,還給出版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為此,出版企業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跨媒體出版的內容質量問題。
關鍵詞:跨媒體出版;內容偏差;斷章取義;內容質量
跨媒體出版是出版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的新途徑,它不僅使出版企業的出版物超越了媒介的限制,以多樣化的形式在不同媒體中展現,還實現了出版與新興媒體之間的互通、互轉,賦予人們多重閱讀體驗。但是,出版與新媒體的對接注定會產生許多內容質量問題。拋開內容低俗與違禁的問題,令人咋舌的內容差錯現象和邏輯結構混亂問題在跨媒體出版中大量存在。以電子書質量為例,有學者調研發現,高達40%的被調查者覺得電子書質量不好、內容不全;許多高校采購的電子書中也發現了各式各樣的質量問題。
一、跨媒體出版中的內容質量問題
1.“內容偏差”問題——跨媒體出版內容的差錯問題
在跨媒體出版中,拋開內容低俗與違禁的問題,內容質量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內容的不一致,即“內容偏差”。內容偏差是指跨媒體出版物在不同媒體上展現出的內容不一致,出現了偏差甚至對立的內容,例如錯字、缺圖、錯版等,是典型的內容差錯問題。內容偏差不僅有文字、符號、圖表的差錯,還有段落、章節的錯排、漏排。內容偏差問題在跨媒體出版過程中比較常見,在數字轉檔過程中尤為突出。以當下的電子書為例,無論是大型的電子書商如亞馬遜、當當等,還是一些傳統出版機構如大學出版社等,其發行的電子書都存在著嚴重的內容偏差問題。很多電子書不僅題名與內容不符,而且文字錯誤過多,圖片缺失嚴重,差錯率很高。2012年3月,人民出版社與上海理工大學聯合對各類電子書內容產品進行了一次質量抽查,結果顯示,電子書樣本的平均差錯率達到了6.02‰,遠遠高于《圖書質量管理規定》中內容差錯率不得高于1‰。的標準。
有些跨媒體出版物是為了吸引讀者而有意造成內容的不一致,例如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的《99Reasons why》有11個不同的結局。但是,大部分內容偏差問題都是由出版企業在出版觀念上松懈,制作上麻痹大意以及編校環節上不到位造成的。
出版企業文化本位的缺失讓內容產生偏差。出版的快速發展使部分出版企業和從業人員在產業化進程中放棄了出版的文化本位,一些出版社急于做大做強,在求快、求量的驅使下加大出版者的工作量。日益繁重的出版任務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讓出版工作者逐漸放棄了對出版品質的堅守,內容出現錯誤也在意料之中。
網絡編審環節的缺失是跨媒體出版內容偏差出現的根本原因。當前,嚴格的出版審校制度在良莠不齊的數字出版公司中形同虛設。制作麻痹大意,質量審查馬虎了事是普遍現象。有些人甚至認為“紙質數字化就是數字出版,無須再進行審稿和編輯加工”、“技術可以解決一切,無須傳統編輯的參與”。出版企業一旦放棄了理應遵守的審校職責,放任數字出版的任性行為,必然帶來高差錯率。此外,由于數字出版尚未確立科學、有效的編校流程和規范的編校環節,一些網絡出版公司在跨媒體出版中粗制濫造,使內容偏差更加嚴重,最終導致大量內容偏差問題的出現。
數字化的轉檔、加工讓跨媒體出版物的內容出現偏差。大多數的跨媒體出版物完全依賴軟件來完成制作和加工。格式的差異性與軟件識別能力的局限讓跨媒體出版物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字體無法識別、格式轉換錯誤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采取合作出版模式的跨媒體出版物(如數據庫類出版物),多數出版機構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并不愿意提供規范的源文件,從而使得這類跨媒體出版物的差錯監管無法可依。此外,在跨媒體加工、轉檔中,高質量內容在多數情況下被高額的成本扼殺了。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曉東聲稱,其每月在制作圖書等方面的投入達300N元,而每月營業收入是150萬元。當當網也聲稱其2012年電子書收入300萬元,而轉檔成本就花費了500萬元。轉檔成本過高迫使出版企業壓縮編輯成本,放任內容偏差的存在。
跨媒體出版的內容偏差嚴重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需求。這樣發展的后果就是圖書庫存積壓,數字資源無人訪問,用戶規模逐年縮小,出版物進入不良發展的循環怪圈。同時,內容偏差還損害了出版企業的聲譽,給出版企業的發展醞釀了隱性泡沫,為未來的生存埋下了隱患。從長遠來看,內容偏差給整個出版市場的生態環境增添了不利因素,也給出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2.“斷章取義”問題——跨媒體出版內容的邏輯結構問題
內容的碎片化是出版內容在互聯網環境下變化的趨勢,也是出版企業發展數字出版的首要措施。但是,碎片化割裂了內容之間的邏輯結構,切斷了內容之間的上下文聯系,給出版內容的理解設置了邏輯障礙,產生了“斷章取義”問題。斷章取義問題實質是理解上的問題,是新型的出版方式打亂了內容原有的邏輯結構,造成內容之間相互孤立、獨立理解困難的現象。它是人為的內容質量問題,也是數字技術給出版帶來的隱性弊端。
數字化加工技術讓斷章取義問題大量存在。數字化加工技術實現了內容的知識化、系統化、智能化,造就了一批諸如數據密集型出版、語義出版、可視化出版與互動出版等新型數字出版模式,實現了展示、理解的多元化。這里值得稱贊的有愛思唯爾通過“Article ofthe Future”項目實現的智能化語義出版;美國學樂公司的互動電子書顛覆了傳統閱讀;新銳天地傳媒有限公司利用AR(虛擬現實技術)讓兒童出版物成為視覺的盛宴與想象的空間;深圳書城大量應用二微碼與LBS讓線上與線下實現了互聯;方正的大數據分析與挖掘解決方案實現了內容的精準投放,等等。然而,也正是這種信息化加工方式斬斷了內容之間原有的結構關系與關聯關系,使內容之間存在斷層,理解上存在不連貫,產生模糊理解、錯義理解,即使采用語義標注仍會遺失大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