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克濤 方 卿
?
跨媒體出版中的內容質量問題及其優化機制*
◎殷克濤 方 卿
摘要:內容質量是出版物質量的核心。然而,當前的跨媒體出版在內容質量上存在著內容偏差、斷章取義和優質內容被模糊等問題,不僅給用戶增添了閱讀和利用障礙,還給出版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為此,出版企業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跨媒體出版的內容質量問題。
關鍵詞:跨媒體出版;內容偏差;斷章取義;內容質量
跨媒體出版是出版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的新途徑,它不僅使出版企業的出版物超越了媒介的限制,以多樣化的形式在不同媒體中展現,還實現了出版與新興媒體之間的互通、互轉,賦予人們多重閱讀體驗。但是,出版與新媒體的對接注定會產生許多內容質量問題。拋開內容低俗與違禁的問題,令人咋舌的內容差錯現象和邏輯結構混亂問題在跨媒體出版中大量存在。以電子書質量為例,有學者調研發現,高達40%的被調查者覺得電子書質量不好、內容不全①;許多高校采購的電子書中也發現了各式各樣的質量問題②。
1.“內容偏差”問題——跨媒體出版內容的差錯問題
在跨媒體出版中,拋開內容低俗與違禁的問題,內容質量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內容的不一致,即“內容偏差”。內容偏差是指跨媒體出版物在不同媒體上展現出的內容不一致,出現了偏差甚至對立的內容,例如錯字、缺圖、錯版等,是典型的內容差錯問題。內容偏差不僅有文字、符號、圖表的差錯,還有段落、章節的錯排、漏排。內容偏差問題在跨媒體出版過程中比較常見,在數字轉檔過程中尤為突出。以當下的電子書為例,無論是大型的電子書商如亞馬遜、當當等,還是一些傳統出版機構如大學出版社等,其發行的電子書都存在著嚴重的內容偏差問題。很多電子書不僅題名與內容不符,而且文字錯誤過多,圖片缺失嚴重,差錯率很高。2012年3月,人民出版社與上海理工大學聯合對各類電子書內容產品進行了一次質量抽查,結果顯示,電子書樣本的平均差錯率達到了6.02,遠遠高于《圖書質量管理規定》中內容差錯率不得高于1的標準。③
有些跨媒體出版物是為了吸引讀者而有意造成內容的不一致,例如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的《99 Reasons Why》有11個不同的結局④。但是,大部分內容偏差問題都是由出版企業在出版觀念上松懈,制作上麻痹大意以及編校環節上不到位造成的。
出版企業文化本位的缺失讓內容產生偏差。出版的快速發展使部分出版企業和從業人員在產業化進程中放棄了出版的文化本位,一些出版社急于做大做強,在求快、求量的驅使下加大出版者的工作量。日益繁重的出版任務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讓出版工作者逐漸放棄了對出版品質的堅守,內容出現錯誤也在意料之中。
網絡編審環節的缺失是跨媒體出版內容偏差出現的根本原因。當前,嚴格的出版審校制度在良莠不齊的數字出版公司中形同虛設。制作麻痹大意,質量審查馬虎了事是普遍現象。有些人甚至認為“紙質數字化就是數字出版,無須再進行審稿和編輯加工”、“技術可以解決一切,無須傳統編輯的參與”⑤。出版企業一旦放棄了理應遵守的審校職責,放任數字出版的任性行為,必然帶來高差錯率。此外,由于數字出版尚未確立科學、有效的編校流程和規范的編校環節,一些網絡出版公司在跨媒體出版中粗制濫造,使內容偏差更加嚴重,最終導致大量內容偏差問題的出現。
數字化的轉檔、加工讓跨媒體出版物的內容出現偏差。大多數的跨媒體出版物完全依賴軟件來完成制作和加工。格式的差異性與軟件識別能力的局限讓跨媒體出版物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字體無法識別、格式轉換錯誤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采取合作出版模式的跨媒體出版物(如數據庫類出版物),多數出版機構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并不愿意提供規范的源文件,從而使得這類跨媒體出版物的差錯監管無法可依。此外,在跨媒體加工、轉檔中,高質量內容在多數情況下被高額的成本扼殺了。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曉東聲稱,其每月在制作圖書等方面的投入達300萬元,而每月營業收入是150萬元。當當網也聲稱其2012年電子書收入300萬元,而轉檔成本就花費了500萬元。⑨轉檔成本過高迫使出版企業壓縮編輯成本,放任內容偏差的存在。
跨媒體出版的內容偏差嚴重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需求。這樣發展的后果就是圖書庫存積壓,數字資源無人訪問,用戶規模逐年縮小,出版物進入不良發展的循環怪圈。同時,內容偏差還損害了出版企業的聲譽,給出版企業的發展醞釀了隱性泡沫,為未來的生存埋下了隱患。從長遠來看,內容偏差給整個出版市場的生態環境增添了不利因素,也給出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2.“斷章取義”問題——跨媒體出版內容的邏輯結構問題
內容的碎片化是出版內容在互聯網環境下變化的趨勢,也是出版企業發展數字出版的首要措施。但是,碎片化割裂了內容之間的邏輯結構,切斷了內容之間的上下文聯系,給出版內容的理解設置了邏輯障礙,產生了“斷章取義”問題。斷章取義問題實質是理解上的問題,是新型的出版方式打亂了內容原有的邏輯結構,造成內容之間相互孤立、獨立理解困難的現象。它是人為的內容質量問題,也是數字技術給出版帶來的隱性弊端。
數字化加工技術讓斷章取義問題大量存在。數字化加工技術實現了內容的知識化、系統化、智能化,造就了一批諸如數據密集型出版、語義出版、可視化出版與互動出版等新型數字出版模式,實現了展示、理解的多元化。這里值得稱贊的有愛思唯爾通過“Article of the Future”項目實現的智能化語義出版;美國學樂公司的互動電子書顛覆了傳統閱讀;新銳天地傳媒有限公司利用AR(虛擬現實技術)讓兒童出版物成為視覺的盛宴與想象的空間;深圳書城大量應用二微碼與LBS讓線上與線下實現了互聯;方正的大數據分析與挖掘解決方案實現了內容的精準投放,等等。然而,也正是這種信息化加工方式斬斷了內容之間原有的結構關系與關聯關系,使內容之間存在斷層,理解上存在不連貫,產生模糊理解、錯義理解,即使采用語義標注仍會遺失大量信息。
新媒體的興起使斷章取義成為常態。以博客、維基、微博、社交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因其微內容、裂變式傳播和即時性等特征成為時下的新寵。但是,其簡單的呈現形式讓碎片化的信息難以展現內容的全貌,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表達方式成了普遍交流的手段⑩。同時,UGC(用戶原創內容)的興起也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出版運作機制,放開了嚴謹的出版市場,讓大眾成為重要的出版參與者。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用戶對于內容質量的控制并不是很在意。于是,內容出錯與斷章取義就在所難免地出現了。
跨媒介敘事與跨媒介閱讀的興起也為斷章取義提供了生存土壤。跨媒介敘事是一種先進的內容創意理念,主張在娛樂內容項目的企劃過程中,充分考慮受眾在不同媒介平臺(如電視、圖書、電影、游戲)的內容體驗需求,圍繞一個統一的價值觀,在不同的媒介平臺上展開相互獨立,但邏輯上高度關聯的故事主線,使得角色更加豐滿、立體。?跨媒介閱讀則是一種泛在化的閱讀,主要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并借助多種閱讀終端實現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閱讀。跨媒介敘事和跨媒介閱讀讓閱讀擺脫了媒介的限制,推動了跨媒介出版的發展。以美國學樂出版社為例,其《39條線索》開啟了“圖書+網上游戲”的跨界閱讀新模式。《39條線索》系列包括10本書、350多張收集卡以及1個在線游戲,由書籍展開的探險故事游戲,使得閱讀成為“大小朋友們”充滿樂趣的事。?盡管跨媒介敘事與跨媒介閱讀讓內容實現了平臺間的跨越,讓閱讀實現了立體化與泛在化,然而在跨媒介敘事中,由于不同媒介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部分內容在轉換、銜接過程中不得不被丟棄、裁減掉。內容之間原有的邏輯結構被人為割裂,直接導致了斷章取義現象的產生。
斷章取義忽略了部分內容,損失了許多關鍵性信息。偏頗、不全的內容片段不僅模糊了作者原有的表達意圖,使讀者無法完全領會而造成曲解,而且再經社會媒體的病毒式傳播被放大,成了炒作和制造噱頭的由頭,不僅扭曲了事物原有的本質,而且對整個社會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和欺騙性。再者,如果內容被用戶利用,則可能會因為信息不全、內容不完整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人們對出版物產生懷疑,對出版機構產生不信任。因此,斷章取義的存在既給用戶利用內容設置了隱性陷阱,也給出版企業帶來了潛在危機。
3.“優質內容被模糊”問題——跨媒體出版內容重組后的問題
如果說碎片化切斷內容的連續性會導致斷章取義問題的話,內容重組則是為內容的識別設置了障礙。內容重組是利用數字技術將某些相關聯的內容匯聚在一個新的表達方式上或者形成一個新出版物。如安徽時代出版集團的自出版平臺“時光流影”,它的“一鍵成書”功能可以將QQ、博客、微信等社交工具上的內容匯聚成書,實現“深度社交+內容聚合”的按需出版。但是,內容重組使優質的出版內容被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難以被識別。同時,大量模糊、對立的內容降低了內容本身的可信度,增加了用戶的辨別難度,致使“優質內容被模糊”了。優質內容被模糊是跨媒體出版內容重組后產生的重要問題,其存在從整體上降低了跨界出版物的質量。
碎片化后的內容重組增加了內容識別的難度。內容碎片化后重組是基于用戶的需求將某些內容按照某種線性模式重新組織起來,從而達到更為簡潔、便利的閱讀效果。如美國半線性公司(Semi-Linear)推出的三維卡片式圖書Citia,就是將電子書內容刪繁就簡、碎片化后重組成新的卡片書。但是,這種重新“組裝”的碎片化電子書大大增加了出版難度和編輯的工作量?,不僅會出現差錯,而且很多矛盾、對立的內容也會被雜糅在一起,極大地干擾了優質內容的識別與辨析,也會降低人們對該出版物的期望值。
跨媒體出版中知識庫的構建使“優質內容被淹沒”成為既定的事實。當前知識庫的構建已成為數字出版發展壯大的體現。很多出版企業將原有紙質內容數字化,以知識庫形式提供給用戶。知識庫盡管給用戶帶來了盡可能多的信息量,但也匯聚了大量不同來源的資源,混雜著許多關聯度不高的內容。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往往被淹沒其中,很難被用戶識別、利用。
優質內容被模糊的問題,實質上是內容重組后混亂的內容增加了讀者識別內容的難度,模糊了讀者的視線。它的存在導致用戶對跨界出版物失去信心,從而降低跨界出版物的利用率。首先,內容的疊加使原有的優質內容在繁雜的內容中很難被發現,增加了優質內容獲取、利用的難度,極大地降低了內容的利用率。其次,許多質量低下的內容迷惑了讀者,增加了讀者辨別真偽的難度。當更多模糊內容出現時,人們開始對內容的真實性產生懷疑,進而放棄對該內容的采納。此外,大海撈針式的查找行為也使讀者喪失了耐心,導致優質內容資源逐漸被廢棄。
互聯網時代給出版業帶來的影響與改變是全方位的。?但無論如何改變,堅持做好內容質量仍是出版業發展的基石。因此,加強跨媒體出版的內容審查,實施內容質量創新是出版企業解決內容質量問題的有效途徑。
1.堅守出版企業的文化本位,以內容質量取勝。在新的出版環境下,出版企業要堅守文化本位原則和原有優質的出版價值觀,維護自身出版物的品質,嚴格把關內容質量,把內容質量作為在新環境中發展的突破口。此外,還要抓住跨媒體發展的機遇,在保證質量和文化性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色與互聯網發展的新思維、新方法、新趨勢,構建科學合理的內容質量層次體系,不僅在核心利益層次——內容價值上滿足用戶的需求,還要在期望層次——內容質量上滿足用戶的要求。
2.完善全媒體編審體制,建立質量保障機制。要確保質量,就需要進行編審體制創新。跨媒體出版不僅要將現有的編審體制引入互聯網環節中,重塑數字出版流程,搭建全媒體編審體制,確保跨媒體出版物的品質,還要建立有效的質量保障機制和評估體系,消除內容質量偏差問題。同時,要打造良好的出版環境和創新出版經營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中開啟編審新途徑,借鑒編審新成果,應用編審新模式,創立獨樹一幟的編審體系,利用管理創新提高跨媒體出版的質量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各類質量問題。人民日報社為其全媒體新聞業務系統開發了極具特色的手機移動編審系統,值得出版企業學習、借鑒。此外,還要發揮大眾的智慧,聚集大眾的力量,讓網絡大眾參與出版物的質量管理,共同提升跨媒體出版物的質量。
3.精耕細作,培育跨媒體出版物的品牌。阿歇特老總阿爾諾·諾瑞指出,“出版業的新變化迫使我們學習新的技術,重建生產和營銷方式,但這并沒有動搖我們的根基,即對文本進行挖掘、潤色、銷售的能力”o。換句話說,在內容上精耕細作才是出版發展的根基。因此,出版企業要積極打造跨媒體出版的質量共同體,同步提升跨媒體出版物的質量,不僅要消除紙質出版物的差錯問題,還要重點審查跨媒介轉檔過程中的偏差問題,以精細化內容獲得用戶的認可,最終減少優質內容被模糊的現象。這里值得說的是中文在線,其憑借精品內容取得了全媒體出版的成功,運營的《非誠勿擾》《建黨偉業》等都取得了佳績。此外,還要打造內容的質量品牌,以品牌推動跨媒體出版物整體質量的提高。要把內容質量作為出版跨界發展的基石,致力于“內容質量—品牌發展”的良性循環,讓內容質量成為出版企業跨界出版的競爭優勢。
4.加強技術創新,利用技術消除內容質量問題。技術是跨媒體出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跨界出版活動中,要發揮技術的支撐作用,利用技術來提升跨界出版物的質量。通過技術創新,一方面對跨媒體出版的內容增添校驗功能,使其不僅能對跨媒體出版物本身的質量進行檢驗,還能實現不同媒介出版的互檢,徹底解決內容偏差問題;另一方面,在碎片化過程中對內容增添邏輯注釋與語義關聯,強化內容之間的聯系,消除斷章取義問題。邏輯注釋不僅要對其涉及的內容作說明,還需對上下文、篇章結構等情況作詳細介紹。這樣既可以保持內容深度挖掘的需要,也可以讓技術與人的理解互補,便于用戶理解與接受。最后還需要發揮技術的分析、挖掘力量,利用數據分析以及內容抽取將有價值的優質內容凸顯出來,避免被模糊。總之,加強出版技術創新,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讓技術提升跨媒體出版物的質量,是解決跨媒體出版中的內容質量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前,出版企業正面臨一個從傳統單一紙質出版物出版到跨媒介、個性化服務的數字出版的轉型。?加強跨媒體出版的質量管理,提升跨媒體出版物的質量,改善跨媒體出版閱讀體驗是當前出版企業進行跨媒體出版的必由之路,也是出版企業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殷克濤,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發行專業博士生,講師;方卿,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機制建設研究”(課題編號:11AZD017)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① 林宵君,楊夢柯,徐婉虹,丁婷彥.關于電子書與紙質書使用情況調查報告[J].科技視界,2014(32):173.
② 朱穎,樊銳. 談電子圖書的質量問題[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 (1):94-96.
③陳光耀.數字出版物如何走出質量建設困境[J].中國出版,2013(6):40-42.
④ 徐璐明.互動電子書:顛覆傳統閱讀與寫作方式[N].文匯報,2013-5-11,第00D版.
⑤ 王勇安,郝捷.出版的文化本位與圖書質量關系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 2007(8):27-30.
⑦劉銀娣.電子書質量保障機制建設初探[J].出版發行研究,2014(8):48-51.
⑧ 路艷霞.電子書錯字多,行業標準待規范[J].青年記者,2013(24).48.
⑨ 蔣紅翠.從“斷章取義”式表達看微博傳播的倫理困境[J].文學界,2012 (6):271-273.
⑩ 王佑鎂.跨媒體閱讀:整合O2O與MOOCs的泛在閱讀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2-28.
? 姜楓.媒介融合背景下兒童圖書出版研究——以美國學樂出版社為例[J].新聞世界,2015(6):237-239.
? 徐麗芳,駱雙麗.電子書內容的碎片化及重組[J].出版參考,2013,10:44.
? 張倩茹.數字出版人談數字出版問題與盲區[N].中華讀書報,2014-9-10, 第18版.
? 江水.電子書業態的5個要點給人啟示[N].新華書目報,2015-6-05,第A15 版.
? 葉浩鵬.傳統出版社向數字出版轉型路徑探析[J].傳播與版權,201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