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德祥
?
我國圖書版權輸出戰略與途徑
◎戚德祥
摘要:出版社不能只滿足于版權產品的生產與營銷,而應將版權放到經營資本的同一地位來管理和經營,將版權貿易作為出版社的主業之一來開展。要推動中國圖書“走出去”,應從內容定位、讀者對象定位、輸出方向、語言翻譯、推介方式等角度進行版權輸出圖書的策劃,實現產品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關鍵詞:圖書版權;輸出;戰略;途徑
版權輸出是中國圖書“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圖書版權向外輸出難,多年來一直是困擾著我國出版界的一個難題。近年來,雖然在國家的推動下,國內各出版單位積極開展版權輸出,圖書版權輸出數量大幅度增加,引進和輸出圖書版權之間的巨大逆差已經顯著降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何進一步擴大我國圖書版權輸出數量,如何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能力并保持版權輸出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我們解決的重大課題,不僅要進行戰略層面的研究,還要進行戰術層面的研究與實踐。
版權是出版產業最重要的資源,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在逐漸將版權運營確定為企業運營戰略。出版社不能只滿足于版權產品的生產與營銷,而應將版權放到經營資本的同一地位來管理和經營,將版權貿易作為出版社的主業之一來開展。版權經營是我們的弱項和巨大挑戰,同時也是未來的一個增長空間。
1.根據自身的出版特色和出版優勢,制定科學的“走出去”戰略,是實現版權輸出的關鍵
確立科學的發展戰略是出版社發展的關鍵。出版社的發展戰略決定著出版社在一定發展階段的發展方向,關系到出版社的人力資源配置、投資方向、市場決策等,甚至關系到出版社的成敗。中國出版業是典型的“內向型”產業,國內市場很大,使得絕大多數出版社并沒有把“走出去”作為自身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隨著出版國際化的不斷深入,現代出版企業需要強化國際意識,把“走出去”與“做大”“做強”的理想結合在一起,根據國家出版“走出去”戰略和自身的條件、特點,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主動進入國際市場,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出版符合海外市場需求的具有針對性的產品,是實現版權輸出的重要前提
我國圖書之所以難以“走出去”,尤其難以進入外國的主流社會,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憑自我感覺選擇的“走出去”的圖書,外國人不喜歡看;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選擇的“走出去”的圖書過于經典,在文化差異的大背景下,絕大多數外國人看不懂。因此要推動中國圖書“走出去”,應從內容定位、讀者對象定位、輸出方向、語言翻譯、推介方式等角度進行版權輸出圖書的策劃,實現產品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以滿足國外讀者的不同需求。
具體來說,一是要認真研究國外主流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大眾閱讀市場對來自中國的出版物的需求,對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進行細致的辨認和區分,研究市場的需求特點,找到好的切入點。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圖書產品,增強出版社的國際競爭力。
二是要以打造精品,強化品牌作為實現版權輸出的核心內容。堅持以高質量、高品位為指導核心,在選題設計、編輯流程、材料工藝、人員配備、特色體現、品牌營造、營銷策略等方面優化出版資源配置,著力推出一批理念先進,內容質量、編校質量和印裝質量俱佳,符合“走出去”需要的圖書產品,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為版權輸出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
三是要開發多種媒體形式的產品,通過實現“走出去”產品內容的立體化,讓讀者對中國的了解更生動、更直觀、更真實。尤其要進行品牌資源的多語種、立體化深度開發,讓出版資源在更廣闊的空間得到持續開發和利用,促進圖書產品的版權輸出。
3.以培養專業化人才作為實現版權輸出的原動力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做好版權輸出工作的關鍵。出版社應著重建設三支隊伍:一是業務水平高、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編輯隊伍;二是具有語言優勢和豐富國際合作經驗的版權貿易隊伍;三是優秀的海內外作者隊伍。
第一,鼓勵版權貿易人員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書展和國際出版界的活動,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交流與合作,不斷積累實戰經驗,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國際化的出版運作,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版權貿易規則、掌握一定版權貿易談判技巧、具備較強版權貿易業務能力的人才。
第二,組織專業編輯對版權貿易人員進行圖書推廣培訓,使版權貿易人員對圖書內容和國外圖書市場有全面了解,掃除在版權合作中的專業障礙。
第三,將版權貿易人員納入“走出去”圖書產品項目組,了解產品的生產成本、出版流程、出版進度,以便掌握產品發布時機,同時為編輯提供國外市場信息。
第四,安排編輯走入國際圖書市場,真正了解海外市場的需求;創造條件讓編輯參加國內外專業學術討論會,掌握學科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從而保證輸出產品的品質。
第五,與作者共同策劃選題,發現、培養新作者,通過積極的版權輸出,吸引作者與出版社合作,不斷推出新的圖書,形成良性循環。
1.廣渠道多模式、深層次多層面地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尋找多方共贏、各方獲利的商業運作模式
出版社應切實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用積極的海外拓展來推動版權輸出。本著合作雙贏的思想,與國外出版機構進行積極溝通、交流,采取多元化合作模式,開展版權合作,實現“走出去”圖書本地化,用版權輸出來占領海外市場。通過借助外力“走出去”,讓海外讀者看得到、買得到,使圖書全面進入國外主流社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
2.建立廣泛的版權貿易合作客戶網絡和迅捷的產品信息系統
一是積極構建合作客戶網絡,建立穩定的版權輸出渠道。出版社應通過科學的海外戰略布局和版權業務合作,廣泛建立與國外出版機構的合作關系,并保持密切的版權貿易往來。通過長期合作,增強互信,創建有效的版權貿易合作客戶網絡,使之成為出版社穩定的版權輸出基地,保證版權輸出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搭建資源與服務平臺,實現與國外出版機構網上互通互動和服務的迅捷化。出版社應致力于數字化資源平臺建設,豐富圖書產品內容與形式,實現網上全品種產品展示,提供迅捷的產品檢索和預覽功能,使國外出版機構能全面了解圖書產品的內容,促成版權合作。同時,不斷豐富圖書產品配套資源,為國外合作方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增值服務,為版權輸出后的營銷推廣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優化信息渠道,及時向客戶發布新書信息,主動向客戶推薦適合當地使用的圖書產品。信息在版權輸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客戶提供的新書信息越充分,版權輸出的成功率也就越高。而版權輸出絕非一個部門能夠完成的,需要編輯部門與版權貿易部門密切配合。出版社要完善出版社部門間的溝通體系,使編輯部與版權貿易部門間的信息交流暢通無阻,保證工作的高效性,促使信息及時、快速發布,讓客戶了解圖書出版最新動態,推動版權輸出的開展。
3.協助版權購買方進行輸出版權圖書的改版工作,使其有利于海外市場推廣,實現利益共享
版權輸出不僅要重視輸出的種類也就是數量,更要重視輸出版權的質量,也就是輸出版權圖書的銷售量和版稅的回收,這樣的版權輸出才更有意義,才有利于中國圖書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基于這種思想,我們不應片面追求數量,而應把輸出版權圖書在當地的推廣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重視與合作方共同策劃、修改輸出版權圖書,使之更加符合當地讀者的需要,增大銷售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享。
4.建立版權輸出激勵機制,使編輯與版權貿易人員緊密協作,促進版權輸出的實現
一方面,對于版權輸出工作優秀的部門和個人予以獎勵;另一方面,將編輯部和版權貿易部門的利益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殊共榮。編輯部及時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業務培訓,版權貿易人員進行廣泛營銷宣傳、市場拓展。兩個部門利益共存,協力配合,促進版權輸出的實現。
5.建立版權貿易管理系統,強化版權貿易管理
對于出版社來說,版權輸出的根本目的一是擴大圖書的覆蓋面和銷售量,進而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二是獲取合理的版稅收入,保證出版社和作者的
書業資訊利益,從而實現版權輸出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隨著版權輸出業務的增加,出版社應建立包含網上版權貿易管理、版稅管理、版權輸出樣書管理和客戶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版權貿易管理系統,實現對客戶信息、版稅信息的及時準確掌握及對版權輸出樣書的規范化管理。對外,及時跟蹤掌握輸出版權圖書的發行情況,與合作方建立“隨印隨報、樣書登記、定期付稅”制度;對內,建立版權輸出公開查詢制度,作者可以在出版社網站上查詢版權輸出圖書的發行情況和版稅收入情況,做到版權輸出各個環節的透明化。這樣既保證了輸出版權的效益,又讓作者放心滿意。同時,通過加強對版權輸出業務的管理,淘汰不良客戶,建立穩定、守信的客戶群,保證輸出版權圖書版稅的回收,達到版權輸出圖書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版權輸出的數量及效果,既關系到中華文化傳播的效果,也影響到出版社的發展。因此,出版社既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推動版權輸出,增加版權輸出數量,又不能片面追求輸出版權的數量,而是要更加注重版權輸出的效益,有針對性地開展版權輸出工作,使我國圖書真正地走出去,擴大我國出版的國際市場,切實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戚德祥,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書業資訊
《新京報》2015年度好書評選結果揭曉,共評出12種年度好書,分別是“年度文學類好書”:《吳大羽作品集》《午夜之子》,“年度藝術類好書”:《樂之本事》,“年度社科類好書”:《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年度歷史類好書”:《零年:1945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年度經濟類好書”:《經濟人的末日:極權主義的起源》,“年度教育類好書”:《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年度兒童類好書”:《地下·水下》,“年度生活類好書”:《幽僻處可有人行?》,“年度新知類好書”:《湯姆斯河》,“年度國故類好書”:《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年度再版類好書”:《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新京報年度好書由《新京報·書評周刊》主辦,今年已經走過了十二個年頭。王學泰、朱良志、何懷宏、劉北成、馬勇、翟志勇、周濂、張悅然、黃集偉、李煒光、李云雷、熊嬌、方玄昌、賴聲川等十一個領域內的專家組成本次評選的終審評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