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新曉
?
學術論文與學術期刊價值關系的編輯思考
◎程新曉
摘要:從學術期刊與學術論文價值關系來看,按行政級別、“核心期刊”或人為圈定的方法對學術刊物定格標級缺乏科學性,以刊評文不利于學術研究的“百花齊放”和期刊業的健康發展,甚至導致評價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質量的社會客觀標準發生偏向。衡量學術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的高低,應當采用三位一體相互結合的新評價方式,即由相關的學術委員會來制定科學而周密的評價體系標準和采用匿名評價與學術論文沉淀法(就是當年發表未經過時間考驗的不獎勵)相互制約和互補的辦法,來判定論文質量的高低。
關鍵詞:學術期刊;學術論文價值;以刊評文;核心期刊
在評價學術論文價值的過程中,不少部門為了提高本單位的學術質量和水平,紛紛圈定一些自認為學術水平高的刊物,作為科研工作者發表論文的首選期刊和完成科研工作量的主要依據與獎勵的范圍,這種情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門具有普遍性。自圈刊物范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以刊評文,對學術期刊人為圈定、機械劃分等級的做法,以及給學術期刊定格評級來評定學術論文價值的傾向,在某種意義上人為地背離了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脫離了學術期刊的簡單評價標準,實際上并沒有把尊重學術創作和傳播的思想落到實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術期刊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和“泡沫學術”的不斷產生。以刊評文的簡單評價標準不僅不利于學術研究的繁榮,而且也給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但也有人認為以刊評文在學術評價中總體上發揮了正面和積極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①本文從編輯出版學的角度對學術論文價值和學術期刊的關系作了新的思考。
近幾年在科研部門的科研成果統計和人事部門制定的職稱評定,以及科研成果獎勵等方面,出現了一種以刊評文的評價傾向。所謂以刊評文就是某些部門將自行圈定的“核心期刊”作為評價論文價值的尺度,以致出現了在高級職稱評定中因缺乏所謂“一級期刊”發表的文章而被一票否決的極端現象。
這種帶有行政干預性質的論文價值判斷,導致學術期刊呈現出有的擁擠不堪而有的十分冷落的現象。在這種論文價值判斷標準的引導下,作者首先選擇的自然是那些所謂“級別”較高的學術期刊,排隊等待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上乘之作被選中發表,或通過其他各種“關系”的疏通來加快論文刊發。由于這些學術刊物的稿源十分充足,不僅超過了刊物本身的承載能力,而且造成編輯正常的審稿勞動程序被打亂而處于一種超負荷的狀態,由于編輯腦力勞動的特殊性限制,學術期刊不可能與作者的需求同步,大量來稿積壓,特別是會使那些具有創新學術觀點的論文失去了最佳的發表時機,人為地造成了科研成果和勞動的空耗,不少作者也是熱情而來、敗興而歸??锏奶匦院途庉嫷膶W術標準與作者的企盼之間存在的一定距離,造成作者怨聲不斷和刊物壓力過大。
另一方面,那些沒有被圈定的或沒有進入“核心期刊”視野的學術期刊,由于不被作者看重而出現了嚴重的生存危機,稿源嚴重不足,高水平的學術論文難以有效編選,使刊物的經營陷入困境,有的被迫延期出版,或兩期合成一期出版,文理科混編出版,專業版改為綜合性的混編版,即便是不改者也多為其他類型的文章填充而顯得不倫不類,學術特色和期刊特色不甚明顯,只是按時應期出版而已,根本不可能考慮如何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和突出特色②。
為了鼓勵研究人員在一些所謂高級別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自行圈定一些所謂高級別的學術刊物,并用較大的獎勵幅度對在這些刊物發表的論文進行獎勵的做法,也不利于學術研究事業的“百花齊放”。作者研究的學術成果選擇什么樣的學術刊物發表,或者其學術成果適宜于什么類別的學術期刊發表,是作者的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權利的具體體現,并不需要有關部門制定強制性的條款讓研究者被動接受,如果硬要實施則極易導致研究者話語權被剝奪,使作者群體處于弱勢地位,這對于民主學風的建立是不利的。況且,被劃定在“圈內”的少數學術刊物也僅僅是學術期刊群體的一小部分而已,自然也不能代表中國學術期刊業發展水平的全部和中國學術水平提高的全部。此外,被圈定的刊物身價倍增也不是建立在學術期刊之間平等競爭的基礎上,并非通過期刊體制機制改革和市場檢驗打造的品牌,而是人為制造的一種盲從和“羊群效應”,這就極易造成被圈入的刊物處在優勢位置,躺在人為制造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這與被圈定的期刊自身和中國學術期刊業的整體推進和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都是背道而馳的。
學術研究是作者的一種科研活動,學術期刊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刊發載體,兩者之間相互依存,但又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發展規律,假若以人為的定格標級來確定刊物的高低,就會在某種程度上使研究者的科研熱情受到傷害,甚至會導致學術期刊出現分化現象。在被圈定的刊物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會被看作是高質量、高品位的,或者是代表了“國家級”學術水平的,并且比較快捷地得到一定的關注,比如獲得有關部門的科研認定,甚至不同的獎勵。在行政級別較低的有關部門創辦的學術刊物、未被圈定在獎勵范圍內的其他學術刊物和“核心期刊”大門之外的眾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似乎多是平庸淺薄的。我們不否認被圈定的刊物上的確有不少精品,但并非篇篇是佳作,而未被圈定的一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也并非都是平庸之作,有的論文被論點摘編、被報刊資料復印、被同行引用,社會反響也較大,這些學術成果也應當得到相應的肯定和獎勵。
實際上,以刊評文有重外在、輕內在之嫌,并且有違確定核心期刊的初衷,而且核心期刊并非是優秀論文???,也不能保證刊出的每篇論文都是精品,加之核心期刊每隔幾年評定一次,使得科研評價因核心期刊的變動而變化③?!吨袊侣劤霭鎴蟆?003年10月9日刊文指出:“自核心期刊概念引入我國以來,目前已應用到圖書情報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等領域,對于推動期刊出版、文獻采購與服務,對于科研成果評估具有積極作用,但在社會重視的同時,卻無限夸大其影響和作用,單一地以是否為‘核心期刊’作為評價標準,致使科研成果評估有時偏離原有的方向。”簡單地甚至絕對化地把是否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作為衡量論文價值的尺度,這種囫圇吞棗式的“拿來主義”的論文評價方法,一方面會造成進入核心期刊的學術刊物稿件出現擁塞現象,有可能造成一種人為的褒抑傾向,使政府行為大于市場行為;另一方面也會造成未進入核心期刊的學術刊物稿源稀少,處于一種天然的劣勢而陷入難以發展的困境。同時也會造成凡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不論其是否真的有學術水平)都是上乘之作的虛假繁榮現象,更容易助長泡沫學術的發展。
各種學術雜志客觀上講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它們相互起著一種辯證的調節和互補作用,合力推動我國學術研究事業和期刊出版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首先,就學術期刊的基本價值功能而言,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它的主要作用是引領學術研究方向,發表研究者在學術創作中具有學術性、新穎性、獨到性、前沿性成果的一種學術媒介和傳播載體,學術期刊是把作者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推向市場的一個傳播渠道,并且是發現作者、培養作者和建設作者隊伍的重要學術基地,同時也是學術交流、學術創新的重要平臺,這是所有學術期刊的共性和普遍的特征,也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價值功能。
其次,從學術期刊的編輯主旨來看,各種不同的學術期刊在編輯實踐活動中,都自覺地重視學術選題策劃,從源頭上嚴把質量關,優選出高水平的選題,在審稿、定稿、編輯加工、校對等各個環節精益求精,打造學術精品以形成刊物品牌,突出自身的學術特色、學術風格,張揚期刊卓爾不凡的學術個性。質量是學術期刊安身立命的學術根基和擴大影響的重要基石。學術期刊在作者和讀者的雙邊關系中扮演了優化學術成果和傳播中介的作用,審編加工論文時的學術標準和學術尺度是相同的,以論文的水平高低為取舍尺度,可以說是認文不認人,不因作者名氣大而網開一面,也不因作者名氣小而退稿;學術編輯審稿是根據刊物標準衡量論文是否達到發表要求的一種理性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編輯的學術價值觀和審稿水平,屬于編輯一家之言而非學術界的最終評價,所以刊物發表的評價只能是初步的、暫時的和不定論的。學術期刊作為一個平臺本身并不具備對已經發表了的學術論文價值進行評定的功能,它把成果傳播出去已經完成了自身的使命,真正具有評判權的是學術成果傳播終端的讀者。
再次,從辯證意義上講,學術期刊與學術論文價值高低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比如學術水平高的論文被刊物選中而獲得發表的幾率大,學術平庸、水平不高的論文往往遭到淘汰,但這是每個刊物都堅持的標準,并非是被圈定刊物所獨有的;同時應當看到的是,刊物和論文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對等與對應關系,比如被圈定的學術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也不是每篇都是高水平之作,或者說高水平的作品占了一大部分,但也有一些一般的文章,它們之間并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對應關系,而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不對稱性。因此,學術期刊與學術論文價值之間也不是簡單的對等關系。任何類型的學術期刊在其創辦的時候,都會把提高質量、辦出水平、突出特色作為刊物所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標。筆者認為,學術刊物從創刊起就不存在天然的高低之分和級別大小,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在繁榮學術、推動期刊業繁榮方面共同擔當著推進某一領域學術事業發展進步的歷史重任,每種學術刊物在繁榮學術方面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歷史,呈現出的是一種“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個性特色,人為圈定刊物級別來作為衡量學術論文價值大小的尺度,極易打破學術期刊生態的平衡發展,導致學術文化生態的惡化。
鑒于此,筆者認為衡量學術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的高低,應當采用三位一體、相互結合的新評價方式,所謂“三位一體”,即由相關的學術委員會制定科學而周密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匿名評價、采用學術論文沉淀法(就是當年發表未經過時間考驗的不獎勵)。目前那種簡單的以刊評文的科研管理方法,將學術委員會應當承擔的論文審讀、衡量和評定水平高低的職能棄而不用,而是讓學術期刊承擔評定功能,實際上顛倒了二者的位置。人為圈定刊物級別高低和以刊評文,這與學術刊物的性質和功能是背道而馳的,其不妥當性和缺乏科學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程新曉,河南大學出版社副編審)
注釋:
① 周占生.“以刊評文”具合理邊界[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6-03.
② 閻現章. 出版傳播策劃學概論[M].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6.
③ 曹駿,宋麗萍. “以刊評文”的利弊分析與建議[J]. 陜西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