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泄熱通腑法治療慢性膽囊炎35例
江家華
(云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昆明 650224)
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由于現代生活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導致膽囊炎的發病率逐年增多,且伴發膽囊結石形成,兩者又相互作用。慢性膽囊炎是由于結石、慢性感染、化學刺激及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所致[1]。近年來,筆者采用泄熱通腑法之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慢性膽囊炎35例,并與對照組比較,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取來自我院門診的70例患者,均經B超影像學的檢查確診,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2]。①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不適感,或伴有右肩胛壓痛;②有口苦、惡心、噯氣、反酸、腹脹和胃部灼熱等消化不良癥狀,進食油膩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長,病情經過有急性發作和緩解交替的特點;④膽囊區有輕度壓痛和叩擊痛;⑤B超膽囊壁毛糙增厚,膽囊縮小或變形,或伴有膽囊結石。
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5例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24~67歲,平均41.8歲,病程6 d~11年,平均6.8年,伴膽囊結石者13例(結石<0.4 cm)。對照組35例中,男14例,女21例,年齡26~70歲,平均44歲,病程10 d~15年,平均7.1年,伴有膽囊結石者11例(結石<0.5 cm)。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及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泄熱通腑法之大柴胡湯加減:柴胡15 g,生大黃6 g(后下),枳實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白芍15 g,金錢草20 g,丹參15 g,川楝子10 g,郁金10 g,生姜10 g,大棗10 g,甘草6 g,水煎取汁300 mL,分3次服用,1劑/d。
對照組予消炎利膽片0.26 g×6片(云南金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3020252,規格0.26 g×100片)口服,3次/d。兩組病例均以10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治療結果。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膽囊炎的療效標準[2]。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影像學檢查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查明顯改善。有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學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無改善。
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討論
膽囊炎屬中醫“脅痛”的范疇,《靈樞·脹論》曰:“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靈樞·五邪》云:“邪在肝,則兩脅中痛。”指出了其臨床癥狀表現及病位。肝膽同居右脅,膽附于肝,經絡分布于兩脅,一臟一腑,互為表里。肝主疏泄,升發條達,藏血,調暢情志,體陰而用陽;膽為六腑之一,以通為順,兩者關系密切。脅痛的發生其病因多由肝氣郁結、瘀血、痰火等引起,導致肝失條達,疏泄不利;或氣郁日久,血流不暢,瘀阻脈絡;或血虛絡脈失養;或濕熱病邪侵襲肝膽致本病發生。根據中醫“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認識,本研究采用泄熱通腑之法,以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有學者研究認為膽系疾病多伴便秘,便秘又可導致助長熱結、氣滯、濕阻,因此,保持大便通暢是治療慢性膽囊炎的關鍵。本法中使用的中藥組方是由大柴胡湯加川楝子、郁金、丹參、金錢草組成。大柴胡湯出自《金匱要略》,是為少陽陽明合病而設,能和解少陽、通腑祛穢,使少陽膽經之熱毒從陽明蕩滌干凈,清熱與通下合用,兩者具有協同作用,能經腑兼顧,熱結同治,提高遠期療效。方中柴胡泄熱疏肝,和解少陽;生大黃瀉火導滯,通里,涼血活血,利膽;枳實破氣導滯;黃芩、金錢草清熱除濕利膽;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理氣止痛;丹參化瘀通絡;法半夏降逆消痞;白芍養陰柔肝、緩急止痛;生姜、大棗和胃;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泄熱通腑、疏肝理氣止痛、除濕利膽、降逆和胃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3],大柴胡湯具有保肝、利膽、抗炎、解毒等作用,方中的柴胡、大黃、黃芩、金錢草等藥物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和較強抗菌消炎功效,有利膽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使膽汁排出量增加。
本研究資料表明,泄熱通腑法之大柴胡湯方治療慢性膽囊炎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及治療原則的特點,能使腑氣降,膽道通暢,促進膽汁分泌,有利于炎癥的吸收,促進了血液循環,從而提高療效。較單一的對照組療效更顯著。此外,合理飲食和保持心情舒暢也是治療膽囊炎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90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6.
[3]劉鳳民.大柴胡湯治療膽系感染100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學報,2001,25(4):747.
(收稿日期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