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宏亮
讓隨班就讀學生成為班級中的“公民”
●魏宏亮
隨班就讀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存在的認識沖突,以及普校以學業成績為標準的單一評價方式,普校教育者對隨班就讀學生存在意義及價值的忽視等原因使一些隨班就讀學生被不平等對待。可從提高教師認識、改善環境、確立制度保障等方面著手,使隨班就讀學生真正成為班級中的“公民”。
隨班就讀;學生地位;特殊教育
隨班就讀是我國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主要形式,但通過對一些學校中隨班就讀學生狀況的了解,筆者深切感到隨班就讀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隨班就讀整體質量不高,隨班就讀學生在班級中往往被忽視,缺乏公平對待,成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另類”。
(一)“隨班就讀”政策的提出,是我國特殊教育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隨班就讀”一詞專指在普通學校普通班級中吸收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從建國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教學校一直是我國大陸實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隨著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頒布,特別是1990年《殘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殘疾人教育條例》的實施,推廣殘疾兒童義務教育任務迫在眉睫。根據中國殘疾兒童數量多、80%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學校數量不多、規模不大且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學校一次性投資太大等國情,1989年在總結了1988年全國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會議經驗的基礎之上,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教委等八部委《關于發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見》,在確立了發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針(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原則,著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時,提出了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和殘疾兒童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的新形式。
(二)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存在的認識沖突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的加深,國外關于保障殘疾兒童接受平等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經驗開始被引進。“回歸主流”“融合教育”“全納教育”等理念的提出,為廣大殘疾兒童走進學校、接觸社會、學習簡單的生活技能、提高社會生存和適應能力等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殘疾兒童為什么要接受教育,應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在什么機構、以哪些途徑接受教育等方面問題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這是一個認識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好,隨班就讀學生在普通學校中可能會一直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
我們可以明確這樣一種認識:“為殘疾兒童提供適當的教育計劃,并非表示公眾的慷慨,而是反映這些兒童也有得到適當教育的充分權力。”[1]
(三)以學業成績為標準的單一評價方式,擠占了隨班就讀學生的成長空間
當前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改變以學生學業成績為單一標準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在基層操作層面,不論是教育行政部門、校長、教師還是學生家長們,大都不敢真的放棄成績這一“尺度”。因生理原因,隨班就讀學生都多少存在學業不良的情況,盡管很多學生很努力,也很難改變周圍人對他們的評價。在成績決定一切的“大背景下”,被看作班級中可有可無的“圈外人”,受到教師或同學不公正對待現象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學校教育者、管理者忽視了隨班就讀學生在普通學校中存在的意義及價值
現在到了一個讓全體學校教育者、管理者坐下來反思隨班就讀學生在學校中存在的意義及價值的時候了。學校是一個文化教育機構,其中心任務就是為全體學生提供所需的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殘疾兒童走進學校接受教育,既是其享有平等受教育權利的體現,也能夠強化他們的社會歸屬感,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此外,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身上都具有很多“閃光點”,關鍵取決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耐心發掘。對普通學生而言,引導他們與隨班就讀學生平等交往,培育一顆“仁愛”之心,懂得尊重并學會關愛弱勢群體,其本身也是非常難得的道德習得過程,有利于促進社會道德水平的整體提高。
隨班就讀學生就應該是班級中的“公民”,這才是給他們的最合理定位,也是隨班就讀工作所要尋求的最終目標。
(一)要在融合教育思想指導下,落實隨班就讀工作
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種讓大多數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并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程度的方式。它強調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一個正常化的教育環境,而非隔離的環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措施,使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合并為一個系統。融合教育已是世界潮流,在國外行之有年。目前,較有成就的國家有加拿大、美國、西歐諸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我國的臺灣、香港也在推廣中。[2]
融合教育與其說是特定的辦學方法或特定的教師培訓方式,還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觀點或一種態度。實質上,融合教育不止關注學生個體的學習風格,還包括教師的教學方法。
將融合教育思想落實到隨班就讀工作中,是全面提高各級領導及教師認識程度的重要保證。
(二)不能用實驗的方法開展融合教育,要為隨班就讀學生創造一種較為寬松的氛圍
不要把融合教育作為一項實驗。作為實驗的危險在于,當人們遇到困難時,往往會放棄實驗,而不會嘗試其他策略,即便是重要的策略。[3]要為隨班就讀學生創造一種較為寬松的氛圍。隨班就讀學生成績不計入班級總成績提法的初衷,就是為了給他們和他們的老師適當“松綁”。但并不意味著各科教師有權放棄對隨班就讀學生的學業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計劃(方案)。同時,學校在師資配備、教輔儀器等方面,要對有隨班就讀學生的班級有所考慮。條件許可的學校,還應配置專門的輔導教師,讓殘障兒童能夠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享受教育。
(三)為隨班就讀學生成為班級中的“公民”建立切實的保障措施
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及殘疾兒童家長們的責任,為隨班就讀學生獲得應有的權利,成為班級中的“公民”建立了切實的保障措施。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還要處理好以下關系: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貫徹執行法律的態度和力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隨班就讀學生家長對孩子學習權利的實現要有正當訴求與積極配合;學校要充分協調好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在對待隨班就讀學生問題上的認識,要密切配合,統一標準和要求;教師要認真做好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工作,決不允許推卸責任,同時還要引導并處理好隨班就讀學生的同學及伙伴關系。
綜上所述,當前的社會整體形勢非常有利于隨班就讀工作全面深入地開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難得的機遇,克服重重困難,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教育公平。因為,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1]王梅,張俊芝.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64.
[2]張艷敏.特普融合的學校環境促進中重度弱智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發展的策略研究實施方案[EB/OL].[2008-06-11].http://www.spe-edu.net/Html/peizhijiaoxue/ 20080611085203719.html.
[3][美]道格拉斯·比克倫.融合教育中殘疾兒童教育方法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07,(12):36.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師進修學校,1023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