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玲玲
隨班就讀工作中家校合作的幾點策略
●顧玲玲
家校合作是隨班就讀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應加強三個方面的工作:獲得家長配合,形成和諧氛圍;成立“特教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知識與技能;加強家訪,建立幫助制度。
隨班就讀;家校合作;優勢互補
如今,普通學校里的特殊孩子越來越多。他們有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歡獨自一個人,無法融入集體生活;有的渴望和別的同學一起玩,卻無法表達或者根本不知道怎樣表達,干擾到其他同學;有的性格古怪,容易發脾氣;還有的拿凳子去砸,拿鉛筆去戳,傷害身邊的同學。他們是一群別樣的花朵,也是班主任心頭無法言說的痛……而這些特殊孩子的家長,或是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去教育孩子,或是想教育卻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引導和教育,或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成效不大,逐漸失去信心,從而消極對待……久而久之,家長對于學校工作支持力度不夠,有些家長對老師存在誤解和看法,老師也對這些家長不太了解,造成兩者沒有形成真正的合作關系,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特殊孩子的教育不應只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更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做到積極配合老師。只有讓這些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當中,家校手牽手,才能形成合力,最大化地促進特殊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自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他們就承擔著教育者的角色,足見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對特殊孩子更為重要。對于那些參與意識不強或者放任孩子自由成長的家長,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對于那些參與能力弱的家長,學校應積極給予各方面的幫助與支持。從學校來說,要從孩子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及時了解與疏通家長心理問題,主動提高家校合作的成效。
首先,明確家長的角色。很多家長認為學校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擔著重頭戲,自己的孩子既然交給了學校,那么孩子的一切教育就該由學校全權負責,他們很少參與甚至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學校要讓家長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積極主動地向特殊學生的家長宣傳國家的特殊教育方針、法規和文件,幫助他們加深對特殊孩子教育問題的認識,明確自己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可以看出家長不僅需要承擔學習與參與教育訓練的責任和義務,還要為特殊兒童提供必要的措施和保障,這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任何理由推脫。
其次,幫助家長擺正心態。家長的心態健康向上了,孩子的心態一定會隨之變化。學校要和家長建立互幫互助的伙伴關系,幫助家長擺正心態,以積極主動的精神面貌配合教育工作。我們都明白,特殊孩子的家長常常面臨著巨大壓力和困難。老師要學會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架設起一座座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雙方保持溝通,除了彼此面對面的交流,還可以利用電話、校訊通等現代通信工具。一方面,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肯定家長在教育中的作用,指導他們學會以賞識的眼光鼓勵孩子,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孩子,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另一方面,盡全力支持家長,時時關心他們的需求并極力滿足,了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并幫助解壓,更好地協助學校做好教育工作。
再次,創造和諧的合作氛圍。學校要創設良好的氛圍,給特殊孩子及家長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由學校提出倡議,向其他學生和家長進行宣傳,倡導他們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特殊孩子,要真誠地理解他們,充分地尊重他們,成為他們的朋友,并主動提供幫助,使特殊孩子以及家庭得到更多的關心與支持,校園內外形成和諧互助的溫馨氛圍。
相對于普通孩子,特殊孩子的教育問題比較特殊。遇到一個簡單的問題,家長會很有耐心地去解決。但當面對一連串問題的時候,家長還能做到從容面對嗎?更多的是疲于應對,束手無措。他們迫切想知道孩子是怎么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要如何解決這種狀況?因此,為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到教育合作中,我們必須要進行家長培訓,向家長傳授關于孩子心理以及教育方面的知識,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殊需求和發展特征,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從容應對孩子的問題。
一方面,學校為家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成立“特教家長學校”。為了讓“特教家長學校”更好地開展,學校可以讓有資質的教師外出培訓,提高特殊教育的理論水平,并吸收特殊教育專業人員,然后由經過培訓的教師或特殊教育人員定期為家長做培訓。學校教師要制定相應的輔導計劃、內容,根據家長的知識水平以及特殊兒童的特點,開設對應的課程,系統、連貫、科學地向家長傳授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為家長提供強有力的專業知識。培訓后,留足時間與家長進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要求與困惑,以便下一次輔導更有針對性,重點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焦點、難點問題,提高家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交流過程中,家長獲得主動地位,因而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育合作之中。
另一方面,學校網站開辟“特教家長學校”欄目,上傳國內外相關的案例、先進的教育經驗等,為家長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教育資源和信息,家長自行登錄即可瀏覽學習。家長各取所需,在瀏覽的過程中掌握自身需要的一些方法、技巧和策略。開通“特教家長學校”QQ群,加強家長之間的聯系與交流,由于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感受和需要,溝通起來更有共鳴。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的越多,產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顯著。因此,增加對特殊家庭走訪率很有必要。家訪作為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教師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拉近彼此距離。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我們也不能僅僅通過在校表現就可以全面地了解他,更何況是這些特殊的孩子。家訪能讓我們深入他們的家庭,從更多角度去了解孩子的養育情況、醫療情況、心理狀況以及在家庭生活的表現等。這些信息的獲得為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對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慢慢地靠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盡最大努力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幫助他們慢慢成長。另一方面,教師深入家庭可以更好地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輔導和訓練,與家長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和教育合作的內容、方式和方法等,以便對癥下藥。教師還要引導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實施行為矯正、適應性技能等,鞏固和深化學校教育的結果。每次的家訪,教師應有計劃,根據不同家長的特點,明確家訪目的,從尊重家長的觀點出發,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家訪后及時記錄。除此之外,教師和特殊家庭建立一對一的幫扶,以便進行跟蹤式的幫扶教育:幫扶教師每日記錄學生課堂表現、課間活動、各科學習內容等,家長記錄各科目的家庭學習與訓練狀況、在家表現,雙方每日相互交換觀察記錄,共同及時調整特殊學生的教育計劃,實現教育的最優化。
總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與學校的教育、訓練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學校、教師、家長不斷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識,積極努力,密切配合,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目標、方法、內容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發揮合力,形成優勢互補,構建和諧校園,實現最佳的教育效能,共同做好特殊需要學生的教育工作。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第二小學,317525)

人物小傳李昂,男,漢族,江蘇鎮江人,1991 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上海戲劇學院本科在讀。現為鎮江市特教中心聾人教師,鎮江市攝影協會、鎮江市武術協會成員。從事聾教學工作5年,愛好廣泛,多才多藝。2013年受邀參加第二屆《做自己》中國職業生涯論壇并發表演講。2015年獲得第五次“江蘇省自強模范”先進個人稱號,該獎項每5年評1次。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