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錫坤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順德 528300)
?
論個體職業精神社會化培育的三重路徑
魏錫坤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順德 528300)
在社會轉型升級的歷史語境下,職業人的生存需要、發展方式和自我意義需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如何塑造職業人,使其形成適應社會要求和自身成長需要的職業精神,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職業精神內涵和社會本質的基礎上,闡述了職業精神的形成特征和弱處之義,并從個體自我抉擇和社會塑造等維度探討了職業精神的培育路徑。
職業精神 社會本質 弱處之義 實踐教育 自我抉擇
職業精神既是職業生活穩定正常進行的前提保證,也是職業人謀求自身生存、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要求。職業精神塑造的目的在于將特定社會的職業規范和原則內化于職業人的內心,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品質,進而形成延續職業生命的上層建筑。這既是當代職業人實現自我價值意義的呼喚,也是釋放勞動者的創造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題中之意。
從國內現有的關于職業精神培養問題的研究來看,學者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中高職學生教育領域,側重于對學生職業精神培養路徑的分析。對于職業精神內涵范疇的界定,學者的研究視角主要是以職業特征和職業活動為理論邏輯基點進行探索。有學者認為,職業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提煉而成的,并為職業界共同認可的一種職業情操,包括個人對職業的價值觀、態度以及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精神品質”[1]。也有學者認為職業精神與人的職業活動緊密相連,是個人在工作中的職業道德、理想、態度、責任、技能作風的綜合表現。它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是個人職業生活的能動表現,與其所從事的職業緊密相連,具有自身的職業特征,并反映其職業素質;它總是鮮明地表達職業根本利益、職業責任、職業行為上的精神要求[2]。還有學者認為,“職業精神是與職業活動相關的、具有職業特征的精神,是一種穩定、持續、成熟的充滿職業尊嚴感、使命感和高度責任感的職業價值觀和工作態度,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創新潛能的精神動力”[3]。上述學者對于職業精神的內涵界定雖視角不同,但都共同表露了這樣的一個邏輯思想,即職業精神的形成根源于人對于職業的價值需要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是職業人對于自身職業價值的判斷和物質關系的思考。職業精神本身由職業人的職業態度、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等元素構成,具有多元化特征,指引著不同時期的職業人認識職業對于自身的生存意義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意義,具體表現為職業人的職業利益觀念、職業生活質量觀念、職業功能觀念、職業價值創造觀念和人生發展觀。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職業精神是職業主體通過對自身職業需要和社會規則的認知,自覺地從思想意識上既將自身視作職業主體,又將自身視作職業客體,并在持續的職業實踐中改造這種職業主客體的相互關系,從而建構新的精神品質,使之升華為自身對職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歸屬感。
(一)職業精神的社會本質
馬克思認為:“需要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4]馬克思既賦予了人的需要的生存前提性,還賦予了人的需要的永恒普遍性和主觀能動性,認為人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無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職業是對于人的生存、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最本質的內在規定性,是思維著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動”的最終內在精神動力源泉。職業精神在其本質上表征為不確定的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改變的形態,是“個人進入社會的物質生產或非物質生產過程后獲得的一種社會位置,個人通過這一社會位置加人社會資源的生產和分配體系,并形成相應的社會關系”[5]。實踐證明,每個歷史階段的職業人都不是以時鐘和日晷等東西指導自身的職業行為,相反,他們都喜好以自己的職業價值理性和社會關系作為自身的職業生涯指導依據。因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6]。也就是說,職業精神在潛意識層面不斷地指揮著人自覺、主動地從事一切職業活動,并通過自我的職業價值和物質需要的確證而重塑自身的從業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總體表征著職業人對于職業所取得的成功的需要和主觀情感的滿足動態,是人通過職業活動結果衡量自我對社會價值與物質利益需要的滿足程度的內在價值判斷依據,其所外化展現出來的職業行為特征是認知人們職業價值判斷的通道。這個通道是對職業人的一種跨時空特性的形而上的描述和界說,集中展現為人是在追尋優越的社會生存并在職業生活中與特定的社會價值屬性、社會道德屬性交互融合的有機體,暗示了作為動物類本質的職業人與生俱有的價值規定資質,呈現為職業人的職業動態和狀態的總體傾向。這種總體傾向是人對職業生命的一種內在體驗,它不僅是自我的主體性職業生活,也是真實的宇宙生活經驗,即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思想的社會關系不過是物質的社會關系的上層建筑,而物質的社會關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形成的,是人維持生存的活動的(結果)形式”[7],是人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內在的精神世界被喚醒與激發的意志與活力,也是職業人的思維、意識與心理的一種綜合外化形態,具有明晰的社會價值理性特征。人在特定職業規定的范疇內依托職業活動載體創造自身的職業思維、道德與理想,引導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的關系所進行的探索和超越,它是“現實中的個人”的人生職業價值追求與自我確證和喚醒,是人對“職場”的“真、善、美”的理解、把握和追求,在人的職業活動中起著鑒別“客體價值”與“主體判斷客體價值”的標尺功能。人可依據自我在精神世界中的經驗去認知蘊含在他人頭腦中的“精神外化體”,而更好地理解人自身的職業價值和社會關系,從而持續地指導自我的職業實踐和精神風范。
(二)職業精神的弱處之義
伯納·J·斯柯瑞尼克和瓦爾·金杰斯基認為,職業精神的形成主要源于人的職業實踐過程,其比例高過“與生俱來”“受某個特定事件的刺激”等特殊源頭[8];受人所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和主觀意識的作用,人的精神生成、形成和發展并不是單一的向善或向惡、卑劣或崇高。人在其先天本性上是“魔鬼”與“天使”交融而成的有機體,因而,在職業精神塑造過程中“使人過多看到他和禽獸是怎樣等同而不向他指出他的偉大,那是危險的;使他過多地看到他的偉大而看不到他的卑鄙,那也是危險的。讓他對這兩者都加以忽視,則更為危險。然而把這兩者都指明給他,那就非常有益了”[9]。因而,如果任由人類的職業精神以混沌的“原生態”樣式完全地自主塑造與發展,那么由人的職業精神所外化出來的行為特征經常會是卑劣與沮喪的,這也是職業精神的“弱處之義”,具體表現為三點:一是濃郁的功利主義思想與淡薄的職業責任意識交互并存;二是職業價值觀迷失與個體社會理想薄弱;三是冷漠的職業心理與道德良心缺乏混合交融。
職業精神的“弱處之義”所詮釋的是人在職業實踐當中精神狀態的消極沮喪甚至卑劣等層面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于“現實中的人”的職業行為與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發展具有否定性的一面,其表現形式有四種:一是人的職業藍圖不成熟,二是缺乏創造性思維的職業行為與目標,三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職業能力和實踐勇氣,四是商業道德認知與商業行為的脫節甚至是基本商業誠信的泯滅。從“人與自我”的關系進行探究,人內在的“自我”矛盾應是職業精神弱化的根源所在。馬克思認為,人不僅是“符號的動物”“理性的動物”“社會的動物”,還是“學習化的存在”,現實的人是一個規定性的矛盾物。人的職業精神不僅蘊含著人的職業實踐獨特性本質,還孕育著人類無法回避的“獸性”。也就是說,人的任何一種規定性的肯定都同時伴隨著否定的存在。人們昨日熟知的東西并非一直是真知的東西,人們過往在認知“自我”中所生成的那些關于人自身的、美好的、單一的和純粹的規定,尤其是在“精神產品”“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盛行的歷史中其實沒有那么簡單,人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最有道德的動物,同時也是“最不道德”的動物;人既創造了歷史文明,但精神空虛墮落的個體卻時常選擇做出許多毀壞歷史文明的不理智行為,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如何培養人的職業精神進行反思。總結職業精神現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培育職業精神的關鍵土壤應在于社會,而對于如何克服現代人職業精神弱點的探索,歸根結底還是要建構合理的培養環境、規范和制度。
(一)社會層面:社會塑造對職業精神的引導和提升
“人是社會的動物,而且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10]。人的職業精神的培育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引導。誠如英國道德學家塞繆爾所言:“即使把一個心靈最為高尚的哲學家放在一個日常生活極不方便,道德淪喪的惡劣環境中,他也會變得麻木不仁,兇殘無恥。……在一個野蠻、貧困和骯臟的環境中想培養一個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11]職業與社會環境的關系表現為人的一種為超越自身現實生存發展狀態而在堅持基本職業規范的基礎上持續外化為人的創造性、創新性職業活動的社會實踐方式。社會引導作為培育職業精神的一種形態,既是一種理念教育,也是整個職業行為規范的引導過程。它既要求職業主體自覺地形成將現實社會的變革視為一種正常的、有益的精神創新和技能創新,也要求職業主體適應社會變革、尋找社會變革點,并通過自身的職業實踐將這種社會變革視為社會資源賦予勞動者新的社會價值的機遇。
社會引導是職業精神培育的關鍵環節之一,主要體現在社會實踐是使人成為人并自覺自主地占有人的“類”本質的根基。從人的本質來看,決定“人之為人”的本源性規定是人在后天所接受的社會教育引導與塑造的,而不是人的先天性自然規定。人的“精神”的存在形式和內涵結構是開放的、未完成的,概而言之,每個時代的職業人的“精神”都是烙上了時代印記的社會產物,人的精神又是時時刻刻地支配著人去為追求卓越而不斷地通過實踐反思、探索和重塑自我的動物性存在,“因為有精神,人的活動有了目的;因為有了精神指點,人不會滿足現狀,總是要尋求更高更好的生活,從而使人具有了超越性本質,這種生存論的支持,是人超越動物性存在狀態達到人性存在狀態的恒久動力。”[12]人的精神屬性是人區別于動物性存在的重要依據,其價值表征為人能夠自覺地從社會職業規范中去尋找符合自身并完善自我的價值標尺。作為反映社會價值標尺的社會意識形態環境能夠以其批判性理論實現職業精神弱處的規范和匡正,對職業精神的生產、形成和發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作用,將揚善祛惡的職業輿論氛圍、職業輿論導向和社會文化價值取向內化到職業主體的思想當中,從根本上抑制偏離社會規定的職業行為的產生,為職業精神凈化提供支持。一方面,根源于社會實踐的社會思潮對職業人具有內向的“化人”功能——“教化功能”,即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成果的社會道德、規范、價值觀、禮儀、技能知識等元素感召、影響人的思維和社會活動,并引導塑造現實的個體。社會思潮于職業人的“化人”,具體表現為職業社會環境、思想氛圍和政府政策對職業主體的自覺占有并激發職業人的類本質與潛能的一種引導過程,對喚醒職業主體的職業意識并自覺地升華職業精神具有重要的導向性意義。職業主體只有在“主體意識”的統攝中,才能確證“自我”在職業行為中的作用和潛在力量,明確自身應該自覺承當的社會責任,在思想意識上自覺地內化為職業行為,才可能與他人和社會維持和諧的職業關系,從而獲得職業生活幸福感和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導職業主體在從事職業活動的過程中樹立追求“真、善、美”的職業價值理性境界。社會需將對職業人的教育引導與轉化教育交互融合,才能依據社會的需要而有效地對個體的職業精神進行調控與塑造,引領職業人自覺樹立社會共同理想,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人的職業價值“是職業對于主體的意義,它體現了職業的屬性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13],職業價值的生成和發展是具有多種可能性的,是基于職業人對所從事的行業或具體崗位工作的一種價值理性認識,主要表現為善惡、美丑、利害和是非等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這種認知對職業個體能否遵循職業社會規定、自我職業生涯和職業價值目標的抉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社會、家庭和學校,特別是學校教育的目標和責任應是將符合社會規范且為社會所接受的價值觀在職業人的價值觀念社會化進程中傳授給他,并為其認同內化,使其成為具有社會資格的人。每個職業人盡管在價值觀上對自我職業的選擇與認同不一致,對職業的社會價值、人身價值的領悟不同,但大多數的職業人在職業精神的社會化過程中都選擇了與社會規范相符合的價值觀。因此,不能完全依賴職業主體去自發地塑造職業精神,社會應以優秀的市場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和法制環境引導他們塑造道德的、善良的和敬業的心靈,指引職業主體自覺地感悟勞動價值,體驗人文環境,接受職業倫理規范,最終確立并升華自我職業精神品質。
(二)學校層面:學校實踐教育對個體職業精神的養成
職業精神在其本質上具有人的意識形態屬性,而以何種途徑獲取人的意識形態則是學術化探究的關鍵。就意識形態整體性意義而言,職業精神統攝著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信仰和職業價值觀等人類智慧,通過人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實踐與追求而孕育著多元整體性的職業精神,具體表征為以下三個層面:一是職業人在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創新自我、發展自我以及改造職業環境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人性需要和歸屬感;二是人設定的社會性職業目標和人生理想的職業價值觀;三是人堅守自我人性底線的職業道德與信念。這種實踐與追求是職業人在既定的社會規范內的職業事實,也是人追求自我改變與環境改變的創新變革,蘊含了職業人精神形態上的個體價值和社會意義。職業“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4],歸根到底是職業人自身的整體性需要與職業環境和社會規范的一致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審視職業精神的學校實踐教育途徑,它應凸顯這樣的一種功能:在新的教育關系中將學生被“壓抑、束縛和泯滅的本性力量”及其延伸出來的自我整體性回歸于個體,以穩定的職業理想信念引領學生擺脫精神世界的虛無狀態;釋放大學生的“心靈空間”,以穩定的職業價值觀引領學生走出職業價值選擇矛盾;促使學生在實踐教育中改善活動方式和思想意識,并以自身的新思想去參與環境的改造,從本質上養成自我與環境一致的職業精神生活狀態。職業精神生活“本質上就是一系列的人與人之間和人與團體之間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得到滿足,同時也改善社會。所以,精神生活也不是純粹的個人生活,人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既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華,也使社會沿著自由和公正的向度發展”[15]。可見,學校實踐教育的邏輯基點既不應在教育中無視學生個體與其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的關系,也不能將學生單純地禁錮于“書本世界”或單向度地追求“學科本位”“能力本位”。
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潮流方向是建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育體系。而對于如何建構的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為高校實踐教育指明了培養目標和工作要求: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充分認識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統籌推進實踐育人各項工作,切實加強對實踐育人工作的組織領導。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從內涵建設上為建成“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化高校實踐教育體系提供了方向,也從實踐模式上推進了學校轉變傳統的“為實踐而實踐”的方法設計,為將既定的責任感、使命感、理想、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職業精神教育要點寄寓學生的實踐教育當中提供了“精神”引領和資源空間。學校實踐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職業精神的實踐教育定位應是以優化的、接地氣的實踐教育方法去引導學生理解現實的職業生活、職業世界,樹立科學的、理想的職業理念,培養學生在現代化和現代性所帶來的職業困境與挑戰的矛盾中尋找健康的、有價值的職業“活法”。而以何種實踐教育方式養成學生的這種職業“活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與單向度的專業知識教育或單純的技能能力培養不同,職業精神實踐教育應具有對學生“專業”和“精神”成長教育上的獨特本質,即“通過實踐教育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或鞏固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運用觀察和實踐的手段處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探究的品質,養成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追求卓越的求知精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社會意識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價值觀”[16],逐步走向“專業”與“精神”共同“成人”的實踐教育目標。因此,大學生職業精神實踐教育路徑設計應有其自身的階段性系統化的教育資源和方式整合的具體過程,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實踐教育情境進行合理設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主體間互動對話,引導學生理解且內化職業精神要義。學校實踐教育的本質決定了職業精神培養不僅僅是純理性的精神思辨活動,更應是一種基于情境依賴的感性理解與認知過程。只有實踐教育情境的客觀條件和主題環境設計與大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目標相適應,才能使學生準確把握實踐教育情境所要傳達的現實“生活世界”,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做出符合職業精神教育目標的實踐行為,進而較好地對實踐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思想內涵進行識別、分析和比較,提升自身對自我職業總體傾向、職業規范、幸福職業生活所需的精神品質的整體性認識,并形成精神意義上的職業認知。二是充分運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工具、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在與客觀對象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體驗、領悟職業精神,并使之“成為其所是的魂”。主體性過程體驗是實踐教育呈現其“價值理性”的核心環節所在,是實踐主客體之間關系建構并實現由情境理解走向深度參與的基本方式和精神趨向過程。過程實踐教育對大學生的職業精神養成教育價值表征為精神體驗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深刻性,而非一種簡單的活動經歷或單純的手工勞作。主要途徑有三條:(1)學校可通過規范的程序體驗,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實踐環境中學會解決規定情境實踐環節所產生的具體問題并開展自我辯證性總結,提煉出具體職業情境實踐教學中所領悟的職業規范。(2)學校可通過職業精神實踐培養情境中可以利用的各種工具和手段,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驗不同的工作態度對于使用同樣的工具和手段后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啟發學生思考個人的責任感、良心、態度和協作能力對工作效果的影響。(3)以職業實踐情境中的解決問題經歷和方法體驗提升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確證樹立職業精神以延續職業生命的必要性和自覺性。三是以反思實踐、延伸情境實踐教育的視閾引導學生用理性思維感悟升華個體的職業精神。反思實踐的意義在于學生經過前期實踐教育,對自身的言行、行動策略及思維從自我對比層面進行追溯性的思考、總結、內省和提煉,從而發現自我、明辨職業倫理,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總體而言,職業精神的實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各種實踐載體引導學生從自身的參與體驗中實現精神“覺悟”,并從反思中“回應”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價值要求與自我精神狀態的差距,啟迪學生重新認知職業理想、改善職業行為、重塑職業價值觀和責任感,形成能夠經受得住經濟社會變革考驗的職業精神。
(三)個人層面:職業個體的自我覺悟與抉擇
個體職業價值的實現前提是自身的職業精神修煉。職業精神具有外向的“化物”功能,即職業人以自身的價值需要去認識自身的“生存意義”“發展意義”和“自我意義”,并在職業實踐中改造職業心理、責任感、使命感等觀念,使職業關系“成為一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人的社會本質,決定了職業精神的獲取形式和內容應是人根據自身需要而進行自覺自主抉擇的實踐過程。人的從業需要、事業發展以及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都是人的意識層面本質的、內在的規定性的需要,這些需要是促使人職業意識覺解的必要前提與動力,鮮明地表達為人的職業思維、職業意識和職業心理的總體狀態,展現了職業人的自我價值意義和社會生存發展需要。
人是有意識的、思維著的精神存在,“人異于禽獸者在覺解”。社會和學校的引導與塑造雖然為職業精神的生產、發展和完善提供了開放性的能力基礎、心理依據和人文環境支撐等外在載體,但所有可能性的發生與完成程度都取決于人類“自我”的努力與認知,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生的真諦,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的認識自己。自我教育正是從這里開始的。”[17]職業精神的自我認識和覺解程度是識別職業主體各種職業行為差別的判斷尺度,如人的誠信與否與主體人格修養程度息息相關。職業精神的價值取向是他人無法取代且需要職業主體主動獨立選擇完成的,尤其是依據社會的現實規定而規范自我的教育。職業精神的主體完成過程需要人自覺地通過自主學習,從“自我概念”層面確證“自我”的理想目標與職業價值的主體性訴求,其本質意義在于人將社會精神引導內化的過程,而人在精神上對社會引導的認同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則體現為人的實踐觀念的生成和實現過程,即職業精神教育的覺悟過程。自我抉擇與教育的路徑具體表現為建構自我職業認知與評價意識。老子認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只有在了解掌握自我各方面特性的基礎上才能較為準確地判斷自己,進而以一定的職業標準去開展自我教育、塑造自我。
職業精神應是一個社會塑造與個體自我教育選擇的統一過程,它的形成既是一個意識活動內化的歷程,也是“主體”有意識地將社會規定內化為自身素質要求的過程,即社會化過程。社會對個體職業精神的影響是直接或間接的不斷交替性滲透渲染的,個體對各種社會規定的認識和把握也是不一致的:或是不自覺地消極被動接受,或是自覺地積極主動接受。而要實現人“從生物學意義”的生命個體轉化為自覺主動的“主體角色”,那么個體自身主動、自覺地去認識和理解社會要求,則是喚醒自我去塑造成“現代國人”的關鍵環節。隨著知識和社會閱歷的積累,個人會逐漸意識到遵守社會職業規范、職業道德,主動汲取社會營養以獲得自由全面發展,并開始將這種與其自身的主體性心理能力因素存在較大差距的規范逐步轉化為自身的主體性職業發展和超越的需求。這一需求可以推動“現實中的個人”自覺地接受社會的渲染和滲透,在其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價值層面和信仰層面實現自我覺悟、自我超越。
個體職業精神的社會化培養,關鍵在于推動職業人準確解讀社會規范和職業道德、責任感、作風要求等內涵,并不斷領會、覺悟與修煉。覺悟是“覺即覺人之為人之道,悟即悟人之為人之尊嚴”。在推進職業精神教育,使職業教育內涵具有與時代共鳴的豐富性和科學性的道路上,應以激發職業個體自覺地進行自我塑造的意識覺醒為先。職業教育學科意義上的“精神教育”層次離不開職業人自我對社會引導的覺悟。個體職業精神既是職業人個體精神存在的完整性體現,也是具有“創造性意識的”主體處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自然的關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具有批判性、創造性和獨立意識的穩定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觀念。職業個體具有能動性的自覺覺悟對于職業精神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職業人是具有覺悟可能性的“自我意識”主體,他們能夠厘清自我與他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依據現時代的客觀實際進行反復的確證、思考和定位,在確證自我價值的基礎上優化自我的生存狀態和追求目標。其次,當代職業人是思想活躍、感情豐富、行為積極的一個群體,他們具有自覺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力量和需求。這種力量和需求既體現在作為人的“類”本質上,又體現為職業個體超前的認識世界的自覺創造性上。最后,生成外化與意識性層面互動的職業精神。個體自我教育作為職業精神教育的重要構成,在職業主體的自我意識當中會自覺地把在現實社會的實踐與經驗進行主動性的吸收,并通過行為去塑造一個符合主體自我設計的最優外化“模型”。在個體自覺地依據已有的“模型”開展自我教育時,他必然會把自我意識中的理想“模型”真正地外化為一種可以完善的社會存在。這是職業精神自我教育層面的“意識性”與“外化性”互動的結果,它能孕育出有思想意識、有品格風范、有實踐動力的精神形態,推動現代職業精神培養體系的實現。
在職業意識崛起、自我價值澄清訴求強烈的時代背景中,職業主體是否能學會“覺悟”,能否時常感知覺悟,是其職業意識覺醒程度的一個標尺。職業精神教育效果的實現應是具有“自我創造性意識”的職業主體通過自覺自主的生命活動,在社會生活、學習和發展中正確地認識自我的社會價值、人生價值和目標及其與當下的差距,進而在精神上形成自覺的奮斗期望以實現優越生存的自我超越。這種自我超越的“主體性需求”意識對于人形成超越時代性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意義。
[1]陳長生.高職教育內涵之職業精神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2]陸媛.當代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與塑造[J].繼續教育研究,2011(12).
[3]孫曉玲.基于職業素質的高職職業精神內涵論[J].職教論壇,2012(0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5]陳嬰嬰.職業結構與流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7]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9-110.
[8]ValKinjerski&BernaJ.Skrypnek,Fourpathstospirit atwork:journeysofpersonalmeaning,Fulfillment,well-being,andtranscendencethroughwork,TheCareerDevelopmentQuarterlyJune,2008(56):321-325.
[9][法]帕斯卡爾.思想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81.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11][英]塞繆爾·斯邁基.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35.
[12]胡海波.正義追求的人性價值[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13]顧雪英.職業價值概念及其結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0(16).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0.
[15]Michael McGhee(ed.).Philosophy Religion and Spiritual Lif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231.
[16]李錄平.高等學校實踐教育多維度理念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1).
[17]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35.
(責任編輯:劉新才)
On the Three Path to Promote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Spirit’s Socialization
WEI Xikun
(ShundePolytechnic,Shunde,Guangdong528300,China)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re has been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needs of the people’s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self meaning. How to shape the people’s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make it adapt to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the needs of their own growth is the problem which need to solv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social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expounds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 points of the professionalism, discuss the train path of professional spirit from the dimension of individual choice and social shaping.
professional spirit; social essence; weak place; practical education; self-choice
2016-02-21
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015-2016年度課題“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實踐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以高職藝術設計類為研究對象”(項目編號:YJY2015-16-26);2016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網絡文化視閾下當代青少年的文化表征建構機制分析與共青團工作價值的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6LX280);2015-2016年度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基于學生職業精神塑造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與探索”(項目編號:201503Y55);2015年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高職實踐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5-SZJGXM27)。
魏錫坤(1982-),男, 廣東汕頭人, 碩士,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分團委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0-01
A
1005-5843(2016)11-0032-07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