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雪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新華小學 116100)
如何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兒”
楊梅雪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新華小學 116100)
當今社會流行這樣一句話:得語文者得天下。可見,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味兒”這一理念是由廣東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國學術界首次提出的。“語文味兒”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有“語文味兒”的課堂,讀是線索,品是亮點,美是靈魂;有“語文味兒”的課堂,平等是基礎,對話是手段,體驗是目的。要使語文課堂有“語文味兒”,教師必先有“語文味兒”。那么教師的“語文味兒”究竟體現在哪呢?我認為有這樣幾點:
備課鉆研教材是上好課的第一前提,也是教師讓自己的課堂充滿“語文味兒”的重要途徑。于永正老師說: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可見鉆研教材在備課中的重要作用,是放在首當其沖的位置的。鉆研教材要注重方法,同時要拓展教材的深度。鉆研教材就是教師在研讀教材,一個教師的語文素養其實就是他的語文課堂,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教師讀好課文,了解了基本字詞的意思還遠遠不夠,不僅要得其意,還要得其形。語文學習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白鵝》這篇文章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佳作,文章通過對白鵝的步態、叫聲、吃相的生動描寫,體現白鵝的高傲的特點。文章對鵝的步態、叫聲的描寫時,結構清晰,著墨不多,很容易理解。可教學吃相部分,文章寫得比較散,如果教師不深入的挖掘教材的話,教學時就會零散了。其實文章的5、6、7自然段是一個整體,如果在鉆研教材時,沒有發現其機密,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怎么能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教學呢?又怎能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布局謀篇的獨具匠心呢?
語言是傳遞知識信息的中介,而教學語言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要使語文課堂有“語文味兒”,教師的課堂語言要美。
首先語言美在規范。教師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說話要能準確地體現重音、輕聲、兒化、停頓等。用詞要妥帖準確,合乎語法規范。
其次語言美在生動。教師語言應是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生動的語言使抽象的事情具體化、形象化,能將深奧的道理表達得淺顯易懂,甚至令人難忘。
再次語言美在情感。課堂上的“語文味兒”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交流。教師面對的是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自身語言的情感美。教師的語言情感豐富、充滿愛意,就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緒,親近的感覺。學生如果喜歡哪位老師,也會喜歡他所任教的那門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注意語言的情感美學效應。教師用飽含情感的語言進行聲情并茂的教學活動,學生就會在情境的河流里暢游。
一堂“活”的語文課,就象一首躍動的詩;就象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主要指教師的引導靈活,學生的思維鮮活,課堂的氣氛活躍。可以這么說,語文課堂具備了這三“活”,就是真正具有了“語文味兒”的語文課堂。
我們要實現這三活應該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我們要實現這三活應該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要引領孩子去讀書。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我愿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總之,語文課教出“語文味兒”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兒”,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因此,“語文味兒”的最高形式,主要體現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學生優美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自然會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