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保利分校 北京 100024)
大語文觀指導下的學科實踐活動整合之作文研究
李 健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保利分校 北京 100024)
初中學生有近半數總是喜歡選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作為自己作文的素材,這是一種為每一位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所熟知的極其普遍的初中生作文寫作現象。在國家的倡導下,隨著綜合各種學科知識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更大范圍更多頻次地展開,這種寫作現象將會更加明顯和普遍。這些區別于學生熟知的常規課程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的興趣所在,他們總是對形式新穎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的特別環節印象深刻,這些課程對學生充滿了新鮮感和誘惑力。然而,大多數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又往往只是比較單純地記錄了活動進行的流程,只是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簡單安排詳略,使這樣的作文千篇一律,語言單調,沒有什么新意,也沒有什么深刻的主題思想,甚至不同學生的寫同一個事件的作文可以出現驚人地相似。既然我們無法左右學生的興趣,那么就要研究一下怎樣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課程中發現更深刻的思想和更有意義的價值,以切實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的形式和內容是互相制約的兩個因素,學生選擇的內容往往會決定他在落筆的時候會采取什么樣的作文結構形式。所以我們首先要研究一下怎樣引領學生改進自己的內容選擇。
學生在選擇寫作內容的時候往往希望大而全,對于實踐活動這樣的大型活動課程,他們往往愿意把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介紹到,這從根本上講是學生擔心讀者不能理解自己的作文內容的思想在作怪。而實踐活動恰恰環節復雜,工程龐大,而學生作文的字數又是有限制的,八百字其實并不多,所以學生往往就流水賬一般復述活動的流程。最后雖然每一個環節都涉及到了,但是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帶而過,沒有一個環節是細致具體的。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材料上進行大膽地取舍剪裁。原則如下:
1.大刀闊斧地取舍
實踐活動課程是非常龐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可以只選擇一個環節或者部分來寫。首先要破除唯恐讀者不能理解而事無巨細地進行交代的錯誤觀念。由于學生作文的讀者是老師和同學,所以每一位讀者對文章事件的理解都不會存在障礙,這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準備性工作一句話帶過即可,接下來就直接切入我們所要具體介紹的環節。只有經過了大刀闊斧地取舍的文章才有可讀性,沒人愿意聽或者看別人“絮叨”。
2.材料主體的詳略安排
即便只選擇一個環節進行寫作,這個環節也必須進行詳略安排。作者應該把自己印象最為深刻地環節進行具體地介紹,達到寫得精彩引人入勝的目的。這個環節可能只是一個瞬間,但是卻是值得重點關注思考的。哪怕像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中的一個瞬間的背影就可以,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們要引導學生把一個感動自己的瞬間用筆細致生動地表達出來。其余部分鋪墊的內容略寫就可以了。其實在我們浩如煙海的記憶之中,可能只是有幾個動人的瞬間深深銘刻在我們記憶的深處,這個瞬間可能是自己前所未有的發現,刻骨銘心的感情等等。大量的印象不深刻的事情實際上被時間沖刷掉了,所以我們寫作文實際上是要把那些珍貴的瞬間用筆詳細而生動地記錄下來。
研究了作文內容的剪裁,下面我們就容易進行作文結構形式上的安排了。初中生的作文應該舍棄小學生普遍存在的三段作文的方式(開頭、過程、結尾)。初中生的作文應該有更靈活自由的結構形式。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明白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好的文章結構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內容。這就像一個多寶閣,設計形式不拘一格的多寶閣可以更好地展示擺在上面的展品。而多寶閣的樣式是不拘一格的。
一篇好的文章總是有更高的立意,這個立意蘊含在內容之中,通過形式表現出來。我一直認為,上乘之作一定是先有偉大的立意的,作者要表達的對生活的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或者無比強烈的情感是強大的動力,這個源自于作者敏感心靈的強大的動力可以推動出優質感人的文學作品。所以,偉大的文學作品首先必有偉大的靈魂。
我認為,學生的作文立意平庸是作文平庸的根本。學生是有生活的,但是他們從生活中并沒有感悟和理解到真正有意義價值的思想,或者真正讓他們感動到內心深處的情感觸點。
實踐活動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習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平臺,是學生接觸和認知社會的窗口。實踐活動往往給以群體和個體為雙重存在形式的學生帶來全身心地刺激和前所未有的體驗。學生在社會實踐課程中體驗到的往往是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志趣,但是他們又往往把自己的體驗和收獲在自己的作文中進行了簡單的歸納和處理。這樣的歸納和總結實際上可能浪費了本來寶貴的社會實踐活動機會,讓自己的收獲的價值大打折扣。那么我們老師就要認真研究一下怎么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把握住珍貴的機會以獲得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主題認知。讓他們在描述自己的實踐活動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收獲進行認真的思考和總結提升,從而獲得最有意義的主題,并把這樣的主題整理進自己的作品,讓自己的作品有更深刻的思想內涵。下面我們從幾個角度對學生大多涉及到的主題進行梳理并進行深入挖掘。
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課程中收獲知識與道理的大與小往往首先取決于學生對課程的準備是否充分。有的放矢的實踐研究往往能帶來更大更多更深的收獲。所以我們語文老師一定要在活動開始之初引領學生做好寫作主題的準備預案,這應該成為學生實踐活動的必修課。這是一片新的大陸,學生往往準備了課程的流程資料準備整理,卻沒有為未來作文的主題做過什么提前預設的思考。這時候教師正好發揮他的作用,要通過精心設計的簡單問題引領學生發現可以作為作文主題的新的知識和新的為人處世的道理,讓學生作文體現出更深刻地主題思想,從而產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驗式的認知,絕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認知而已。而深切地體驗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從思想上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學生去天壇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設計的問題如下:天壇體現了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是建筑工藝的精品之作,請你小組從不同角度以一處建筑或者一處建筑的一部分為例配圖進行文字詳細說明,規定字數四百。這樣學生就會以團體為單位互相借鑒,合作完成任務的同時,愛國之情和敬業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總而言之,既然學生的作文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就要引領學生在作文方面進行大膽地改革與提升,以獲得更大的收獲的同時,也能寫出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