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智育
(廣西梧州市工廠路小學 廣西梧州 543002)
“問題發現”
——校本研修的金鑰匙
程智育
(廣西梧州市工廠路小學 廣西梧州 543002)
案例1: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王潔在做《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講座時,曾經引用過這樣一個訪談教師的案例:
采訪者:這堂“邊講邊問”課,你在“講”的時候是怎么想的?
教師:我這個人良心很好,“講”的時候我是想把我所知道的所有有關的知識系統地、完整地交給學生。[1]
采訪者:你在“問”的時候又是怎么想的?
教師:“問”的時候,我是想看學生是否收到我交給他們的知識,講過的每個問題都重復問一遍,我才可以放心離開教室。
采訪者:那么你覺得,你的這堂“邊講邊問”課有沒有擺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呢?
教師:當然沒有。
誠然,教師的責任心是無可厚非的,他地教學行為出發點也是對學生負責。然而在新課程實施若干年以后,倘若教師的行為還停留在“邊講邊問”、“反復地問”,而沒有去發現自己教學當中的問題進而去改進,那么這個教室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失敗的。因為眾所周知,在校本教研當中,一個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改進教學、發展自我、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校本教研的方式是“在行動中學習,在行動中研究,一邊工作一邊研究”。也就是說:從某個角度來說,校本教學研究著眼于“從問題出發,讓問題引導學習”,這樣才能讓教學研究更有生命力。[2]
這需要從教師們的“本土經驗”中尋找起點。確實,在實踐中,各種教育教學問題會不斷出現,如果學校和教師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會善于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結合自身工作從中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我們應當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的疑難中尋找,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在閱讀交流中發現,在學科的發展中確定問題。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就會自覺地在問題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長。
1.關注學生的問題。
我們應當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關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善于從問題中捕捉新的研究契機。
案例2:
筆者學校一名教師在在教學《憶江南》一課中,捕捉了這樣的問題契機:一位學生提出“日出江花紅勝火”的“江花”是指“江邊的紅花”還是指“江中的浪花?”這個問題引起了教師的思索,因為如何去理解,去品味,將關系到學生對古詩文詩意以及意境的體會。這個能引發探究古詩文的意境與韻味的問題,促使教師努力去發現,去探究。經與學校語文教研組成員研討,定出整個語文學科“如何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素養訓練”這樣的專題研究,并且研究一度掀起辯論高潮,促進了“教學相長“。
2.向自己提問題。
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有相當部分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將此下降為記憶水平,“滿堂灌”或“滿堂問”(有的公開課為了取得預料的效果,常做一些填空式問答,懂的要問、不懂的不問,專為答而問);有的課把教學混同于學科習題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思考力水平明顯下降。還有就是一些正在實驗探究階段的課,教師卻常常通過解釋或讓學生記住最簡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而達不到學生親身投入的思考力水平。因此,教師以自我反思的方式向自己提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
其次,應要求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思考,針對問題,引導教師進行篩選,以研究的意識強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得出最佳方案,并進一步確定為研究的專題。確定教研專題后,從細微處著眼,立足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根據“提出問題——確定專題——搜集資料——直面問題——舉辦教師論壇——升華認識”六個研究步驟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校本教研落到實處。
3.與同伴互提問題。
首先,應當提倡同事間利用課余時間,就某個教學問題或教育現象,在閑談中發表議論,獲取有價值的教育教學經驗。雖然說不上是很正規的教研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確實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互相提出很多問題,并且在各抒己見的議論中探討,對問題往往得到再認識。為了達到認識的統一,又促使教師們自覺主動地去查閱參考資料,去尋求上一級的專家引領,無形中也為教師自己積累了更多的教育教學素材。
其次,可以組織教師對校內研究課、隨堂課進行互動式的“對話反思”,同事之間互相幫助,把授課的過程整理出來,撰寫成課堂實錄或教學案例。在不斷提問——反思——總結的基礎上,組織教師參加各級課堂實錄、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育教學敘事故事、經驗總結、論文的評比。教師們在各種形式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生成問題”的循環往復中把教育教學的經驗提高到理論認識的高度,學習著并進步著。
隨著校本教研的深入,我們不得不直面這個問題,如何體現“為了每一位老師的成長,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個核心理念?如何在評價體系上讓師生品嘗成功的快樂?伴著課改的腳步,隨著研究的深入,撥云見月,“人文性、激勵性、發展性” 應當成為教師課堂評價評價的最終追求:
1.人文性
每一位教師的氣質與性格都不盡相同。我們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也應當側重人文性:有的教師是外向型的,有的教師是內斂型的,有的是穩重扎實型的,有的是生動活潑型的……我們不應當要求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都整齊劃一,相反的,我們應當鼓勵教師不拘一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2.激勵性
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應當注重激勵性:對學生來說,一句不經意的話語,有可能讓他懷念一輩子;對學生來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眼神,都足以改變他的一生!
3.發展性
我們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則應該突出發展性:考查課堂教學:是否“多給了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是否“多給了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是否“多給了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是否“多給了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是否能找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與成長?
在校本教研的實踐中,在課堂教學的考查中,只要我們從教育教學的先進理論中尋找一個支撐點,在教育教學實踐發展的趨勢中找到一個掛鉤點,拾起“問題發現”這把校本教研的“金鑰匙”,就定能找出自身與先進理念、先進經驗之間的差距;發現理想與現實(教學策略與學生實際獲得)之間的差距,從而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更有效和更接近于科學。
[1]王潔 《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
[2]諶業鋒 《開展校本教研,把學校構建成學習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