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莉
新媒體時代廣電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魏曉莉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迅速發展,作為廣播電視學專業基礎課的《廣播電視概論》在教學中呈現出教材更新慢、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教學手段傳統單一等諸多問題,要想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考核模式,充實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新媒體感知能力。
廣電概論;教學模式;新媒體;變革
《廣播電視概論》是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其授課對象是新聞傳播類專業的一年級學生,以廣播電視最基本的理念、制度、歷史沿革、現狀和運作策略為邏輯起點,對廣播電視兩大媒體進行入門式教學。同時,結合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廣電行業近年來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社會改革和媒體改革同步發展的廣播電視新變化,以及新媒介技術對傳統廣電行業的深刻影響進行展開。筆者結合多年的課程教學經驗,對這門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探尋課程改革的方法。
1.1教材更新滯后,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廣播電視這類傳統媒體帶來了諸多新變化,因此教材的更新速度成為廣電概論課程教學中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各大高校使用的主要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暨南大學出版社等幾個版本的教材,這些教材較少涉及新媒體的內容,對廣播電視特性的闡釋也都停留在傳統電子媒體階段。截至目前,僅有2014年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高小普編著的《廣播電視概論》中有單獨章節專門闡釋廣電新媒體的特征。
大部分高校的廣電概論課程使用的是經典、陳舊的教材,無法跟上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速度,使學生無法真正了解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現象、新變化。
1.2理論性概念較多,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廣電概論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必然涉及到廣播電視技術、發展歷程、廣電體制等相關大量理論知識,而枯燥的理論對于學生本就沒有太大吸引力,再加上大部分該課程教師都是本專業的高校畢業生,他們從校園直接走上講臺雖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豐富的廣播電視從業經驗。這使他們很難在授課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相聯,由于缺乏生動的案例,再加上教學手段單一,因而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理論知識的講授效果差。
1.3授課對象對傳統媒體的接觸度越來越低,造成授課的難度逐年增加
作為專業基礎課,廣電概論必然涉及廣播電視發展的歷史沿革、現狀及相關理論。然而近年來入校的學生都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他們接觸最多的媒體則是互聯網等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廣播電視的接觸相當有限。特別是傳統廣播,大部分學生幾乎是零接觸。因此,授課的難度逐年增加,特別是對于我國廣播電視發展沿革及現狀的相關知識,授課時的雙向溝通交流效果極差。
2.1充實更新教學內容,培養新媒體感知能力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也給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傳播的方式和效果發生極大變化。在新媒體時代,廣電概論這樣一門主講傳統電子媒體的課程,必須進行教學改革,而且首先要革新的是主講老師的教學思想。只有教師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變化,認識到兩者之間必須真正融合才能長遠發展,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教師才能從根本上對以往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進行實質性的更新和變革,從而真正推進廣電概論課程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傳統廣播電視被賦予新的受傳方式,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必然要根據新變化進行充實更新。如廣電概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即廣播電視受傳特性,通過學習其受傳特性,結合其特性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與編排。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前,我們談及廣播電視這一電子媒體在傳播上的特點時,主要集中討論它迅速及時的時效性和稍縱即逝的線性傳播特點。而隨著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的時效性被互聯網的快捷所取代,其線性傳播的缺陷被新媒體賦予廣播電視的新形態有效地彌補了。
因而,在當下的廣電概論教學中,需要更新教學內容。通過將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與21世紀前的廣播電視在受傳方式上的比較,讓學生理解廣播電視對技術的依賴,隨著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的受傳方式不斷在更新演變。由于受傳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廣播電視節目編排的變化,這些都是在教學中需要更新和充實的新內容。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除了更新相關教學內容之外,結合新媒體時代的新變化和新需求,在教學中必須增加新的內容。一是廣播電視在新媒體時代的新形態與新發展。這部分內容幾乎沒有教材涉及到,大部分教材對于2010之后也就是新媒體迅速發展的這幾年很少談及,而這幾年恰是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快速融合的時期,這一時期廣播電視的總體形態發展了很大變化。通過增加這部分內容,使學生全面了解手機廣播、手機電視、數字廣播和IPTV等廣播電視的新形態,理解廣播電視的接收終端在新媒體時代已豐富多樣化而不僅僅局限于原來的傳統終端。另外,應增加廣播電視在新媒體時代的盈利模式突破與發展新路徑這一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過多強調廣播電視這一電子媒介較之傳統平面媒體的優勢,廣播電視廣告在廣播電視經營中的重要地位,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盡管新技術給廣播電視帶來了新變化,其面臨的危機更是與日俱增,特別是廣播電視傳統的盈利模式廣告收入急劇下滑。有必要讓學生認識廣播電視當下的處境,以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探尋當下廣播電視盈利的新模式及長遠健康發展的新路徑。
廣播電視作為傳統的電子媒體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對該課程的教學同樣不能回避新媒體、新技術給廣電概論教學帶來的新理念、新要求,應當盡快地將新媒體的相關內容科學地融入到該課程的教學中,為后續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2.2變革教學和考核模式,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廣播電視概論》這門課程理論性強較,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而,必須探尋改變傳統的被動受傳式教學模式,以主動式、多樣化和靈活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2.2.1運用模塊式教學法,教師引導、學生主導
根據廣電概論的主要內容,將課程分為五大模塊:廣播電視技術、廣播電視發展史、廣播電視實務、廣播電視的新媒體形態和廣播電視經營管理。根據各模塊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師制定不同模塊的學習任務。借助網絡互動平臺提前向學生發布。在具體授課時,教師對重要理論知識進行闡釋和梳理,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結合最新的案例全面分析自己對理論的理解和認識。由于不同模塊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因而在教學方法上也應靈活多樣化。如廣電發展史這一部分,知識相對比較枯燥,因而重點在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中提升對知識的識記和掌握程度。這一模塊可以讓學生分組對不同國家的廣電史做PPT展演,之后再引導學生對各國家的發展史做橫向與縱向比較,最后從不同國家廣播電視發展史的分析中,真正理解廣電體制的發展演變過程。
在模塊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這種組織與以往的傳統式教學有很大的不同,且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工作時間。因為這種組織不僅在課堂的90分鐘,而是延伸到課前和課后。教師課前利用課程網絡平臺發布模塊學習指導,同時利用網絡互動即時與學生溝通交流,細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課后,教師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答疑解惑,提供延伸閱讀的相關文獻或案例資料。在教師的這種組織和引導下,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導,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將課堂90分鐘立體化延伸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學習平臺。
2.2.2打破傳統的考試模式,建立與教學對應的綜合考評模式
廣電概論這類理論課程的傳統考核方式大多是“一考定終身”。這就導致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只要在臨考前抓緊突擊,死記硬背各章節知識點,即可通過考試。這種考核方式并沒有達到考查的目的,同時也沒有真正與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平時學習掛鉤,不僅不能提高學習效果,反而打擊了平時認真學習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結合模塊式教學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以模塊為單位,每個模塊單獨進行考核,考核的內容包括課前預習情況、課堂參與程度、課后網絡互動問答的表現。每個模塊學習結束2周后,教師綜合各幾方面的表現,利用網絡平臺給每位學生該模塊的學習成績。5個模塊學習結束后,獲得5個模塊的總分。另外,期末再以試卷考查的形式,進行綜合測試考評。平時的模塊成績與最后的綜合考評共同決定該課程的總成績。這種考核模式將教學與考評緊密結合,既可以督促學生平時的學習,又可以即時考查平時的教學效果,促進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從而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必須依托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同時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中長遠健康發展,并形成自身的競爭力。因而,當下的廣播電視概論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授課理念、授課內容、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使其更加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教學目標與需求,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適應能力。
[1]郝雨.新媒體時代新聞理論教學的探索與改革[J].傳媒電訊,2016(4).
[2]席琰妍.淺談廣播電視概論教學改革[J].新聞研究導刊,2014(12).
[3]白長燕.案例教學法在“廣播電視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高等教育,2012(6).
[4]趙穎.談新媒體傳播環境下高校教學方式的轉變[J].教育與教學,2016(10).
魏曉莉(1980-),女,湖北襄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媒介經營管理,影視藝術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