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中國古代生命美學思想向來關照人的個性、情感、品位、意趣,并伴隨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和哲學內涵。不論社會如何變幻,只有在藝術中才能安放靈魂自由皈依的一隅凈土。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藝術”不再是國人眼中的冷門學科。然而,現實中終極關懷的缺失,懺悔意識的淡薄以及對人性與生命的冷漠甚至無視等社會頑疾,都導致藝術的蒼白和人類靈魂的沉淪。在這種世風之下,音樂學者有必要將專業化的研究,轉向對音樂與生命及靈魂的關注。音樂是直通心靈的藝術,生命承載著藝術之舟游蕩在世間。音樂美學的研究不僅應專注學術理論的探討,還需擺脫世俗塵緣的羈絆而凝神于宇宙旋律的傾聽與沉思。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邂逅了何艷珊老師的著作《生命·心靈·音樂:走進古代音樂美學》(華藝出版社,2015)。這是個進入宇宙旋律的通道,從儒、道兩家哲學的美學洞口切入,藝術境界幽深玄遠,別有洞天,有遙望星空的恢宏博覽,也有俯瞰大地的靜謐思考。其中,由“道”所承載的大“象”雖無形卻萬“象”紛呈,絢麗奪目,構成一個無限開放的美學體系,闡述著容納萬物的哲理命題。
中國的宋明理學即新儒學再次回歸老莊和孔孟后,將中國的本土文化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與高度。在《生命·心靈·音樂:走進古代音樂美學》這本書中,作者立足老子與孔子的思想研究古代音樂美學,就是通過確認自己文化的內在精神,確認音樂美學發展的源頭和歸宿,從而明確了本土文化的基因元素,并將之發揚光大。這也正是我們閱讀和了解這本書的意義所在。中西方古代先知們創造的文化傳統彰顯著原創性的人類智慧,形成了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這些不同地域的多元文化及原生文化現象,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滋潤著各族人民。可以說,我們現在所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仍然是先秦哲學家提出來的問題的延伸。老子與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恰似世界文明在中國重新燃起的光輝火焰,永不熄滅地照耀著藝術領域。《生命·心靈·音樂:走進古代音樂美學》指出,在古代音樂審美活動中,音樂不僅是滿足感官愉悅的對象,更有蘊含哲理、啟發哲思、心智的悟“道”機緣。因此,把握住了“道”與藝術審美的關系,就領會到了古代音樂美學的核心價值。中國的傳統藝術是中華文化最為崇高的代表,而老莊的思想在文藝作品中則成為真善美無可取代的靈魂化身,因為它植根于人類生命體驗的土壤中,蘊含著審美的愉悅,生命的穿透,于是便賦予音樂藝術勃勃生機和深邃意味,感動撫慰著祖祖輩輩的華夏兒女。
《生命·心靈·音樂:走進古代音樂美學》共分上中下三編,上編重點闡述了古代音樂美學的核心議題。在分析老子哲學之美學對藝術門類的影響之前,作者首先分了三章來理清語言符號和藝術符號的作用、價值以及兩者的關系:首先指出道藝相通,“道”的形態與音樂中的形態產生一種無形的關聯,闡釋了“道”對音樂存在方式的影響;接著論述以藝求道,即“道”對音樂審美方法的影響,揭示了道藝關系中隱含的沖突以及道法自然原則對其處理解決的典型方案;第三章是關于道以藝顯的部分,主要包括“道”在音樂審美評價中的藝術體現,指出以和為美是音樂藝術的審美標準,藝道合一是音樂藝術的審美理想,和合生美是藝術的人生化與人生的藝術化展現。上編透露出道家思想對音樂美學影響表現在,人們感官所及往往是虛妄的,而真實核心的內容卻隱藏在背后,無影無形。作者在中編從現代視角對古代音樂美學進行了詳細闡釋:關于音樂的本體、本質和本源,是對音樂本身的實質性探究;論述了古代音樂的審美方法,闡釋了古代音樂審美理論的特殊性,并分別剖析了儒家和道家兩派的音樂審美方法;儒家和道家學說中古代音樂的審美境界,還論述了禪宗對儒道音樂美學的繼承和發展。中編主要體現出古代先哲的藝術精神與道德、宗教精神的匯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與孔子對中國兩千余年的文藝觀及創作實踐的深遠影響,他們的觀念和學說成為古典美學的核心思想,催生了中國諸多美學概念,孕育了眾多美學范疇;這些美學思想無論在文學、音樂、書法上還是在戲劇舞臺上皆得到完美的體現,造就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特有風貌和獨特的高格調。下編主要涉及的是古代音樂美學的實踐運用:剖析新世紀中國音樂美學史研究的范式轉型;論述了學科交叉與古為今用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了以“陰陽”為例談音樂美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古代音樂美學在律學中的運用實例,以及音樂學寫作的中國范式;分析并預測中西對話視野下的學科發展,涵蓋了《老子》音樂美學思想的現象學解讀,美學視域下中西音樂的融合趨勢,以及西方現代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的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由于在審美追求上重視營造藝術作品的意境和神韻,在音樂上就表現為善于譜寫空靈如夢、洗盡鉛華的抒情古曲。《生命·心靈·音樂:走進古代音樂美學》這部著作向我們傳達了音樂美學之道的精髓,是一本非常適合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學參考與指導的書籍。
(作者系通化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