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榮 林尤恩 王曉芬
大腸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響因素探討
謝春榮 林尤恩 王曉芬
目的探索大腸癌化療患者出現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方法95例行化療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化療后進行癌因性疲乏評分,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結果化療后的癌因性疲乏評分明顯高于化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多因素相關性分析發現:年齡、婚姻、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對癌因性疲乏有顯著影響。結論了解大腸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并積極主動采取有效措施干預,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血紅蛋白濃度等的監測,給患者補充營養,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對于緩解癌因性疲乏具有重要意義。
大腸癌;化療;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視覺模擬評分法
大腸癌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臨床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化療、放療、中醫治療等[1]。在化療治療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癌因性疲乏是其中最容易出現的癥狀。癌因性疲乏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但與疾病、治療方法、社會客觀因素等相關。本院對95例大腸癌化療后出現癌因性疲乏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究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于2012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95例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均行化療。納入標準:術后急性第2~5次化療的患者;年齡>18歲;無精神疾病以及意識障礙等;全部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一般情況調查 設計問卷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水平、婚姻狀況、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
1.2.2 疼痛評估 運用VAS量表進行患者疼痛程度的評分,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2.3 癌因性疲乏評估[2]采用癌癥疲乏量表(CFS)進行癌因性疲乏評估,量表中包括軀體疲乏、情感疲乏、認知疲乏3個附表,分數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高。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對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采用Pe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癌因性疲乏評分 在癌因性疲乏評分上,化療前后進行評估發現,化療前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評分為(32.8±8.4)分,明顯低于化療后的(45.9±10.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一般情況及疼痛的調查分析 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水平等一般資料以及VAS評分情況。見表1。

表1 95例患者一般情況[n(%)]
2.3 多因素相關性分析結果 多因素相關性分析可見,年齡、婚姻、VAS評分對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評分產生影響(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相關性分析
有研究表明,大腸癌化療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發生率較高,最高是軀體疲乏,其次是情感疲乏,最后是認知疲乏[3]。患者在化療后軀體疲乏程度最高的原因是因為化療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以及癌痛對患者身體造成影響,影響患者的食欲,從而影響到營養的攝入,身體能量消耗過大,未能及時得到補充,故而軀體上的疲乏感迅速反應,這種疲乏無法通過簡單的休息得到緩解。國外學者報道顯示: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越低,其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高[4]。故而化療后應重視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評估,指導患者適當運動和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并指導患者合理飲食,補充營養,達到減輕癌因性疲乏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化療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評分明顯高于化療前,癌因性疲乏程度加深。
經多因素相關性分析發現,年齡、婚姻、VAS評分與化療后癌因性疲乏成顯著相關(P<0.05)。其原因可能有:①本組研究對象中,≥60歲的老年患者占55.79%,老年患者較多,老年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減退,化療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了一定損傷,恢復難度高于年齡較小的患者。且老年患者對化療的耐受能力較弱,化療后機體恢復快。②婚姻因素上,已婚患者有配偶的支持和陪護,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減輕情感疲乏。③性別因素上,本次研究中性別與癌因性疲乏關系不顯著(P>0.05)。而國外以及國內的一些文獻報道顯示性別因素也是癌因性疲乏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為性別會影響到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女性的血紅蛋白水平低于男性,故而女性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更高;但也有文獻指出[5]:女性夜間褪黑激素水平變化大,疲乏程度與褪黑激素產物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r=-0.845,P<0.05)。出現本次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納入對象涵蓋面較小,涉及的內容不全面,在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研究。④在VAS評分上,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其是癌因性疲乏的一個影響因素。且本次研究中中度疼痛患者較多,占41.05%。國外有文獻報道指出:中度疼痛患者發生癌因性疲乏的幾率是輕度疼痛患者的2.3倍。疼痛是大腸癌患者化療后的常見并發癥,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化療后的活動,且影響食欲,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且疼痛使得患者長期采用強迫體位,影響患者的休息,從而加劇疲乏程度。可見,疼痛對癌因性疲乏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6]。臨床護理人員應適時加強對患者疼痛的干預,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注意力轉移、情志療法、給予止痛藥等),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大腸癌化療患者普遍存在癌因性疲乏,患者的體力、心理健康水平等受到一定影響。正確認識化療后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關注患者化療后的營養狀況,密切監測血紅蛋白濃度等指標,及時根據患者的情況緩解患者的疼痛感,能達到減輕癌因性疲乏程度的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高媛媛,謝發琴,張碩,等.大腸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誘因的多重逐步線性回歸分析.中國傷殘醫學,2015,23(2):112-113.
[2]吳曉琴,夏海鷗,章靈君,等.94例大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現況調查分析.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3):64-66.
[3]衛建寧,李淑霞,劉蓓蓓,等.大腸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水平現狀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廣州醫藥,2014,45(4):87-89.
[4]李萍,李淑霞.大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癥狀群發生狀況及其對患者日常活動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4):1068-1071.
[5]徐波,劉揚,路虹,等.癌癥化療患者疲勞狀況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93-794.
[6]李智,胡秋蘭,黃明君,等.大腸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0):20-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059
2015-11-13]
522000 揭陽市人民醫院化療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