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菱
護理干預對闌尾切除術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動及尿潴留的影響
凌菱
目的觀察護理干預對闌尾切除術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動及尿潴留的影響。方法172例闌尾炎切除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8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干預組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16.8±5.3)h,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9.6±8.7)h(P<0.01);干預組術后24 h首次下床活動率為90.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9% (P<0.01);干預組排尿總成功率為9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7%(P<0.01)。結論護理干預能有效促使闌尾切除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預防和減少術后尿潴留及其他并發癥,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護理干預;闌尾切除術;尿潴留;術后下床活動
闌尾炎是臨床外科常見疾病,也是最多見的急腹癥之一。手術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促進腸蠕動恢復、防止腸粘連及促使傷口愈合有重要作用[1]。尿潴留是闌尾炎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引起膀胱過度膨脹及逼尿肌損傷,不僅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而且會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機會,影響患者術后康復[2]。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闌尾炎術后尿潴留的預防和護理,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加強術后常見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干預。2013年7月~2015年6月對86例闌尾炎手術后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促進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同時顯著減少了尿潴留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外科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闌尾炎手術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36.9±10.3)歲。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8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麻醉及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按常規護理給予護理評估,了解手術情況、患者及家屬心理狀況,進行常規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做好體位、飲食、切口及引流管的護理,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干預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對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 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使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減輕其焦慮和緊張情緒。詳細解釋術后尿潴留發生的可能原因及進行床上訓練排尿的必要性,同時在術前進行床上排尿訓練。對術后害怕下床活動及擔心尿床污染床單或害羞的患者,要給予心理安慰,解除其顧慮和緊張情緒,創造有利條件(如在病床旁用屏風遮擋)使其放心排尿。也可請術后已恢復的患者給其現身講解術后恢復過程及經驗,增強其自行排尿的的勇氣和信心。
1.2.2 疼痛干預 術后一般會出現創口疼痛,以術后24~48 h最為明顯[3],之后會逐漸緩解。術后疼痛不僅會使患者不敢活動,且因害怕排尿會加重疼痛而使患者不敢排尿,導致尿潴留發生。術前對患者進行疼痛教育,包括疼痛的原因、止痛藥的作用、緩解疼痛的方法如深呼吸、聽音樂等。同時,教會患者自己控制鎮痛泵的速度,從而有利于其對術后疼痛產生控制感,減輕其對疼痛的焦慮和恐懼情緒。
1.2.3 早期下床活動 向患者講解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在于促進腸蠕動恢復、防止腸粘連;正常的活動不但對手術切口縫合無不良影響,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促使傷口愈合及促進排尿等。鼓勵患者術后在床上活動,待麻醉反應消失后可下床活動,以刺激膀胱使其收縮,進而促進排尿。
1.2.4 排尿訓練 在術前1~2 d對患者進行床上排尿訓練,教會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的方法,3~5次/d。在留置導尿管拔除前,對尿管進行定時開放。一般先夾閉導尿管2~3 h,待患者膀胱充盈有尿意時,先用注射器抽凈氣囊中的水,然后開放排尿,如此反復訓練多次[4]。
1.2.5 術后尿潴留的預防 在術后24 h內,應每3~5小時囑患者排尿1次,以避免因手術、麻醉或傷口疼痛等因素造成尿潴留。對術后因禁食而需大量輸液的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前應控制輸液速度,至患者第1次排尿后才加快補液速度。對腰麻患者,如術后6 h仍未排尿,可協助患者下床,改變平臥體位有助于患者自行排尿。
1.2.6 誘導排尿 對術后4~6 h仍未自行排尿,且感下腹脹滿,檢查見膀胱充盈的患者,可行誘導排尿,方法有[5-7]:①利用條件反射誘導排尿:打開水龍頭或者交替向盆中倒水,或用溫水沖洗會陰部,給患者聽流水聲而促使排尿。②熱水袋熱敷膀胱區,后雙手輕壓膀胱區或給患者飲熱飲料等誘導排尿。③針刺引導排尿:取中極、曲骨、地機、三陰交穴,針刺留針20 min,施術30 min后可自行排尿。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24 h首次下床活動率。對比兩組排尿總成功率。總成功率=自然排尿成功率+誘導排尿成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首次下床活動情況比較 干預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而術后24 h首次下床活動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排尿總成功率比較 干預組的排尿總成功率為93.0%,對照組為76.7%,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1 兩組首次下床活動情況比較[±s,n(%)]

表1 兩組首次下床活動情況比較[±s,n(%)]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 術后24 h首次下床活動率干預組 86 16.8±5.3 78(90.7)對照組 86 29.6±8.7 61(70.9)t/χ2 11.65 10.84P0.000 0.001

表2 兩組排尿成功率比較 [n(%),%]
闌尾炎手術后容易發生尿潴留,其原因主要與精神因素、麻醉藥物的作用、疼痛牽拉、補液過多過快及患者不適應在床上臥位排尿等因素有關[2]。術后尿潴留會引起患者下腹不適,影響其休息,加重傷口疼痛,甚至會影響患者的呼吸和循環功能,對患者的康復產生不利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通過心理與疼痛干預、術前排尿訓練及誘導排尿等方法,能有效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從而減少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的幾率。
闌尾炎手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重要作用。但在臨床上有的患者及家屬認為手術后應臥床休息,或因過分寵愛患者而限制其活動。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對患者及家屬的宣教工作,告知其早期下床活動的重要意義,解除其思想顧慮[8,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而術后24 h首次下床活動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國內學者報道的結果一致[2],表明護理干預能有效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從而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對闌尾切除術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有效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預防及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進而減少術后泌尿系感染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1]楊碧霞.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闌尾炎手術患者的療效.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5):3594-3595.
[2]姜梅,秦貴香.急性闌尾炎術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全科護理,2012,10(3):631-632.
[3]諸麗萍.護理干預對闌尾炎術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動的影響.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2-53.
[4]田愛真.痔瘡術后尿潴留135例原因分析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5):89-90.
[5]韓英.肛周會陰部熱敷解除腹部手術后急性尿潴留50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6):48-49.
[6]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97-299.
[7]杜雪峰,曹向民,馮靜.腹部手術后尿潴留病人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體會.全科護理,2010,8(2):523-524.
[8]穆寶華.護理干預對闌尾炎患者首次下床活動的影響.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1):2786-2787.
[9]陶應美.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闌尾炎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影響觀察.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4):3437-3438.
Influence b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irst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and uroschesis in appendicectomy patients
LING-Ling.Zhongshan City Sanxiang Hospital,Zhongshan 528463,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influence b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irst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and uroschesis in appendicectomy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172 appendicectom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8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much shorter first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as (16.8±5.3) h than (29.6±8.7) h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higher proportion of 24 h first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as 90.7% than 70.9%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much higher total micturition success rate as 93.0% than 76.7%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ccelerate early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in appendicectomy patients.It can prevent and reduce postoperative urosches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along with improving nursing quality.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endicectomy; Uroschesis;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159
2015-09-21]
528463 中山市三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