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武
自擬湯方辨證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血虛心悸的臨床觀察
杜武
目的觀察自擬湯方辨證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血虛心悸臨床療效。方法83例心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采取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自擬湯方辨證加減進行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兩組癥狀均獲得改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效率(90.5%),高于對照組(6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1%,對照組為4.9%,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擬湯方辨證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血虛心悸可有效補血養肝、寧心安神,改善臨床癥狀,不良反應少,值得借鑒與推廣。
血虛;心悸;補血養肝
心悸為一類臨床癥狀統稱,指患者自覺心中跳動不安,甚則悸動不寧,屬中醫“怔忡”、“心動悸”范疇[1],臨床多將其作為各類心血管疾病常見主訴。本文以本院門診收治的心悸患者,對自擬湯方辨證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血虛心悸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83例心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1例)。觀察組男女比例25:17,年齡33~64歲,平均年齡(51.8±6.3)歲。對照組男女比例21:20,年齡37~60歲,平均年齡(52.3±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辨證標準 證見心悸健忘、頭暈目眩、兩目干澀、失眠多夢、少氣懶言、舌淡脈細。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心悸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①正接受雌激素治療者;②合并肝、腎、造血系統原發病及感染性疾病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西藥治療,口服美托洛爾12.5mg/次,3次/d;口服谷維素,10mg/次,3次/d,共1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自擬湯方辨證加減治療,處方:酸棗仁15 g、熟地15 g、山茱萸15 g、茯神10 g、知母10 g、北沙參10 g、枸杞10 g、川楝子5 g、甘草5 g。加水煎煮至藥汁濃縮為300ml,1劑/d,早晚2次溫服,共1個月。
1.4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治療胸痹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評定,3級計分法:無不適,0分;癥狀偶爾發作,1分;經常發作但可忍受,2分;需服藥,3分。②治療有效率,癥狀基本消失、心電圖正常為治愈;癥狀緩解,心電圖接近正常為好轉;未達以上標準為無效。治療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癥狀均獲得改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癥狀 觀察組(n=42) 對照組(n=4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心悸 2.3±0.5 0.6±0.3ab 2.4±0.7 1.1±0.5a頭暈 2.0±0.3 0.4±0.2ab 2.2±0.5 0.9±0.4a口干 1.9±0.5 0.5±0.3ab 2.1±0.7 1.0±0.4a失眠 2.5±0.6 0.6±0.2ab 2.4±0.8 1.3±0.5a
2.2 兩組治療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21例治愈、17例好轉,無效4例,有效率90.5%,對照組14例治愈、14例好轉,無效3例,有效率68.3%,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例惡心、1例嘔吐、1例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7.1%,對照組1例惡心、1例腹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心悸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最為常見,但有關心悸、心慌等困擾患者、影響其生活質量的臨床癥狀解除方法的研究尚少有報道。
本研究將單純西藥治療及其聯合自擬湯方辨證加減的療效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主要癥狀均獲得更大幅度改善,治療有效率達90.5%,明顯高于對照組68.3%,優勢明顯。中醫認為[4],“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因此心悸病位在心,肝血不足、血不養心、虛熱擾心為主要病機,臨床治療應補血養肝、寧心安神[5]。自擬湯方中酸棗仁入心、肝經,具有養血補肝、寧心安神之效;熟地、山茱萸、枸杞入肝、腎經,滋肝補腎;茯神清熱降火、寧心安神;知母、北沙參則可發揮滋陰清熱之功;佐以川楝子發揮疏肝理氣作用,使滋而不膩;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以上諸藥合用,共奏補血養肝、寧心安神之功,與血虛病因相符,療效佳。同時,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自擬湯方的安全性高,可長期服用強化療效,促進心悸癥狀進一步改善。
綜上所述,自擬湯方辨證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血虛心悸可有效補血養肝、寧心安神,利于心悸癥狀改善,不良反應少。
[1]高輝,王鐵峰,李淑芬,等.綜合醫院急診心悸患者心理狀態及臨床特征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1):4133-4134.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39-40.
[3]王北嬰.中藥治療胸痹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華中醫藥雜志,1987,8(6):134-136.
[4]馬銀成.心悸驗案4則.河北中醫,2014,18(12):1809-1810.
[5]胡增,劉彤.淺談從脾論治心悸.江蘇中醫藥,2013,4(10):13-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200
2015-10-10]
112000 遼寧省鐵嶺市中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