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青少年素質教育中心 遼寧錦州 121100)
如何用音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王 歡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青少年素質教育中心 遼寧錦州 121100)
本文以“愛國”為主線,結合相關理論知識與自身教學實踐,從音樂欣賞、聲樂、鋼琴等課程中分別論述了如何在音樂課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從而達到音樂教育中的審美要求。
音樂教學 愛國熱情 民族文化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講授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時候,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音樂課堂中,是我目前所要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中,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繼承、弘揚、發展民族文化的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名族優秀的音樂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下面就是我在不同的幾個音樂專業課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探究:
一提到愛國主義教育,很多學生想到的就是口號,以為簡單的喊喊口號就是愛國了,甚至覺得這種虛情假意的口號讓他們難以接受,形成抵觸情緒,而不是真實的感受到作品中的內涵情感,從而無法把握作品內蘊的深刻含義,不能夠激發其對祖國音樂文化的共鳴。而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和創造力。進而提高其鑒賞水平,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作品深刻含義,把握作品的社會價值,還要在其中吸取人生哲理,那么,我們的欣賞課就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聽聽,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內涵情感,產生情感交流的共鳴。這是音樂欣賞的最高層次。
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為了使學生熟悉各民族的音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欣賞課的內容選擇上,重點突出了民族性。當今世界科技高度發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繁榮,音樂也體現多元文化的視野。每個國家都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一定要弘揚本國的文化藝術才能走向世界,針對這一問題,我將學生的欣賞水平劃分為三個層次,通過循循善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鑒賞水平,喚起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感,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在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含義,采用了多種輔助教學手段,比如;念白,唱段的模仿,介紹伴奏樂器,行頭,觀看錄像等等加深學生對京劇表演的印象,從而達到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對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深層次的了解。這節課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學生參與,從自身的感受來體會國粹的博大精深,無論從貼臉譜,敲打擊樂,念鑼鼓經還是學念白,模擬身段,聽辨唱腔每一樣都調動起學生們積極性,并在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感,從內心深刻體會到作品的情感特征。學生從一開始“看熱鬧”的最低層次的欣賞,慢慢轉化為能感受作品內涵的情感,有初步的美感,覺得京劇造型很漂亮精致,念白很有趣的第二層次。進一步升華到欣賞的最高層次,不僅能感知情感的性質,還能把握作品內蘊的深刻含義,不僅有較高的鑒別能力,還能從中吸取人生的哲理。
我還讓學生欣賞大量的民族民間音樂,有聲樂作品,有器樂作品,比如;欣賞民間鑼鼓《陜北腰鼓》,既可以發展學生的節奏感和對民間打擊樂的認知,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感情。我從錄像欣賞導入教學,講解民間鑼鼓的歷史。告訴他們民間鑼鼓遍布祖國各地各民族,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婚、喪、喜慶、點兵布陣無處不在,從喜慶歡樂到威武雄壯,學生們不但提高了審美鑒賞水平,還通過主動調查收集,深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社會功能,從對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開始,進一步讓音樂的美感慢慢的滋潤著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從而達到對民族文化的喜愛,激發出學生們的愛國之情。
在這幾年的聲樂教學中,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現象,不愛唱民歌,覺得民歌土,特別是帶有地方腔調的作品,在演唱時居然能笑起來,本來一首優美的中國元素的作品,給他們演繹成了幽默曲了。通過思考,為了讓同學們擺脫對中國民歌“土”的觀念,我便從他們喜歡的“洋”作品進行入手。
在演唱時,我讓學生注意旋律的進行在C音和上方5度,尤其在第一、二和四樂句的開篇和結束。還要注意其中重復出現的節奏,這些都是匈牙利民間音樂的典型特征。還讓同學們跳了一下匈牙利國家民間舞蹈。同學們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同學們都很喜歡奧匈帝國的歷史也熟悉了匈牙利民間音樂的旋律特點了。于是,我讓學生們知道,對于我們來說,國外的民族音樂是新奇的,我們從內心樂于接受它們,我們那么喜歡別國的民歌,為什么不去了解和熟悉本國的民族歌曲呢,于是我在聲樂課上常常是這樣的中西同步和對比,讓他們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對比中,我講解了河北民歌二部合唱《小白菜》,首先,我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把同學們的思路帶回到那個年代,并且讓學生演唱時要表現出悲痛、傷心,并強調咱們民族特有的五聲調式,加入的低 聲部色彩比較暗淡,好像一副陰天的背景畫。尾聲處的4小節表達的是呼應關系,加深了作品的悲劇色彩。在課堂上,我沒有采取先練聲,再唱譜的基本教學方式,而是以情帶聲,引導學生用什么樣的音色和情感去歌唱,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進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喚起同學們對祖國的熱愛。
在鋼琴課上我讓學生學習《北風吹》、藏族民歌《弦子舞》,新疆民歌《葡萄熟了》等各民族的鋼琴曲,讓學生感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個民族音樂都有其特點,我校有一部分藏族學生,同學們也有不少藏族好朋友,對這個民族有一定的親切感,我就從藏族音樂作品上進行引入,如在學習演奏藏族民歌《弦子舞》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熱烈、歡快的節奏和充滿豐收的喜悅之情,我特意請來藏族班的同學們為漢族同學現場表演弦子舞,并講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藏族孩子們表現了對自己民族的喜愛和自豪,也表達了對祖國深深的愛,這種情感深深觸動了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作品時更加用心和努力。
另外,我充分利用自己的專長,通過自己邊演奏邊講解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二胡曲改編的鋼琴曲《二泉映月》,古曲《春江花月夜》等。這些經典樂曲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又深深的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精深。
讓學生從民族音樂里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風采和精髓,從而把我們民族的音樂通過各種方式傳輸給不了解它的人,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真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含義,在音樂的教育中,無時無刻的滲透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們培養的不僅僅是學生們的音樂技能,我們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育人,做音樂教師不應僅僅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更應該懂得通過美的教育早就一批身心健康,愛國進取的優秀學生。
《藝術欣賞》 –人民教育出版社
《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