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衛華
運動員人力資本所有權界定研究
■呂衛華
本文從運動員人力資本同人力資本的差異、產權同所有權的關系、人力資本所有權能否與載體分離、人力資本能否擁有企業所有權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借助文獻資料法,通過對運動員人力資本所有權界定分析,筆者認為,所有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所有權等于產權,運動員狹義所有權歸屬運動員所有,高水平運動員可以分享企業所有權。
所有權;人力資本;中國運動員
呂衛華,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江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講師。(江西南昌 330013)
運動員產權分為運動員財產權和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本文主要關注兩個問題:一是運動員人力資本是否可以與載體分離,二是運動員人力資本是否可以作為資本,像物質資本一樣擁有企業產權并分享企業剩余。
人力資本是指凝集在勞動者自身的健康、知識、技能以及表現出來的勞動能力。[1](P9)運動員人力資本,指特定行為主體通過對運動員的運動天賦的投資,從而形成凝聚在運動員身體中,而且可以帶來預期收益的健康、知識、技能、聲譽、心理等因素的價值存量。[2]
二者的相同之處在于運動員人力資本包含在人力資本之中,都是凝集在活的載體中的健康、知識、技能等的表現。其區別在于運動員人力資本有其特殊性:第一,形成時間不同。運動員一般在5~8歲開始接受相關運動訓練,形成運動員資本;人力資本則一般經歷不同的學習階段,如6~12歲小學教育,12~18歲中學教育,18~22歲大學教育。第二,形成方式不同。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形成一般需要天賦加上努力,人力資本的形成則只需要學習。第三,存續時間不同。運動員人力資本存續時間較短,從5~8歲開始訓練至30歲左右退役,大概存續20~30年;一般的人力資本在人體中則可以存續60年甚至更長,直到年老或生命的消失時刻,即“收益終生”。第四,投資主體不同。我國運動員成長方式有三種:業余運動員,投資主體是家庭與運動員;專業運動員,投資主體是國家和運動員載體;職業運動員,如足球或籃球等職業運動員,投資主體是俱樂部和運動員載體。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則主要是家庭和國家,但國家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出發點,不會要求擁有人力資本所有權。
所有權,在羅馬法中指的是在法律限度內使用其財產的權力。國內學者認為,“所有權”作為法權是指法對經濟實際上的“所有”承認,也指特定主體對財產的排他性的權利。[3]人力資本所有權有下列含義:一是對人力資本財產的歸屬與占有關系,排斥別人侵犯自己的所有物,這種侵犯是指在違背自己的意志與利益的情況下進行的侵犯;二是對人力資本財產規定法律允許的范圍與權利,例如規定人力資本產權權能能否讓渡、讓渡方式、讓渡對象、讓渡條件及讓渡期限等;三是能獲得經濟收益。人力資本的歸屬是由人力資本所有權決定的,所有權在其產權體系中擁有最重要的作用。[4]
關于產權,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中的解釋為:“產權又稱財產所有權。指存在于所有客體之上、客體之中的完全權利。她包含占有權、使用權、轉讓權、出借權、消費權、用盡權,以及各種與財產有關的權利”。
所有權與產權到底是什么關系?通過查閱和分析資料發現,我國學者對于所有權和產權的關系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所有權等于產權。第二種觀點認為,所有權不等于產權。產權與所有權有區別,所有權比產權范圍更窄。“所有權畢竟不能與產權等同。產權包含一組權能,所有權是其中的一項權能,所有權是產權權能集的最主要部分。在產權發生分解之前,所有權盡管也包含著產權所包含的各項權能,但是各項權能畢竟沒有相互分離,所有權始終只是一種而不是多種權利。第三種觀點認為,所有權應該分為廣義所有權和狹義所有權。廣義所有權就是產權,狹義所有權只是產權的一項權能。黃少安[5](P69)認為,產權等同廣義的所有權,況且狹義所有權只是產權組成部分之一,即狹義所有權就是廣義所有權中的一項權能。
縱觀以上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把所有權看成廣義所有權,所以認為廣義所有權等同于產權。第二種觀點是把所有權看成狹義所有權,狹義所有權是廣義所有權中的一項權能,所以認為狹義所有權不等于產權。第三種觀點是把所有權分為廣義所有權和狹義所有權,即廣義所有權就是產權,狹義所有權是產權權能。通過深入分析比較后我們發現第三種觀點更加全面,因此筆者贊成第三種觀點。
人力資本所有權是否可以與載體分離?國內外學者對此說法不一,但多數學者認為人力資本不能與載體分離,如果與載體分離就是一種低效率的產權制度安排。學界觀點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觀點,人力資本不能與載體分離。張五常認為,“知識與勞動全都是資產。所有人都有頭腦,都會做自我選擇與決定。”“會做選擇的人同這些資產在生理上結合在一起,由身體的同一神經中樞控制,不可分離”。馬克思認為,勞動者是自己的人身自由與勞動能力的所有者,勞動者在出讓自身勞動力的時候,永不放棄自身勞動力的所有權。[6](P499)舒爾茨也認為,“任何人都不可以出賣自己的教育資本,同時不可以將自身所擁有的教育資本存量作為禮物轉贈給她人”。周其仁[7]教授認為,個人擁有自己的人力資本屬于一種“天賦人權”。人力資本所有權自然歸人力資本載體擁有,還是“獨一無二”的所有權,人力資本與其載體永不分開的性質,就是“天然屬性”,不會由于社會制度的變遷而改變。
考慮中國特有的運動員培養機制,張貴敏[8]教授認為,運動員載體擁有自身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的所有權,所有權行為主體就是載體,也是非法人法律與規則的行為承擔者。國家與地方政府對運動員的投入,絕對不是想要獲得運動員的所有權,是從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等方面進行考慮。運動員的全部付出就是創造優秀運動成績的基本因素,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競技能力的所有權歸屬于運動員所有;集體運動項目的成績是集體項目中各運動員個人成績的總和,歸集體項目運動員共同擁有,在集體項目中運動員個體只能享有自己的一份權益。謝亞龍認為,金牌和運動員無形資產歸屬運動員載體,基于我國“舉國體制”培養運動員的國情,運動員在個人獲益的同時要兼顧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在運動員經濟收益分配權方面,準許由國家體育管理部門代表國家行使權利,和運動員共同經營、依法分配。
也有學者認為,在人力資本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的情況下,使用權歸屬企業,所有權歸屬載體。柴王軍認為,在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中,所有權歸載體,非載體投資者不擁有所有權,只能擁有債權。所有權完全依附在載體中,即運動員本人,不能進行轉讓和分割。國家、俱樂部投資體育,只能獲得除所有權以外的權利,即收益權、使用權、支配權等。林鋒認為,不管投資主體是一元還是多元,運動員人力資本載體完全占有其人力資本實際使用權與所有權。其人力資本載體擁有狹義所有權、狹義占有權、實際支配權、實際使用權、收益權,非載體投資者只享有法權支配權與法權使用權。
第二種觀點是,人力資本可以與載體分離。黃乾教授認為,特定制度安排下,所有權既可以歸載體,也可以歸其他投資主體(除載體以外),即人力資本所有權可以與載體相分離。也有學者認為,實際經濟中,有某種人力資本可以同其所有者分離的,即“無形人力資本”,無形人力資本可用知名度和美譽度兩個維度來衡量。
一些學者強調人力資本和載體的 “部分分離”,認為無論是國家、企業、個人,如果他們參與了人力資本的投資,所有投資者都應該擁有人力資本所有權中的部分所有權。孔憲香提出,人力資本有除載體以外的眾多所有者,但是載體總是最主要的所有者,并且載體與其他所有者的關系通常表現為一種類似契約關系。人力資本所有權會部分地與其物質載體相分離。
還有學者關注于人力資本和載體分離的有效性問題。體育學者李紅英和劉顯都認為,特定的制度安排下,運動員人力資本所有權擁有眾多主體(載體主體、其他主體),他們認為所有權可以與運動員載體分離,可是這種分離就是一種低效率的產權制度安排。載體同運動員人力資本所有權結合,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制度安排,從而在信息不完備與經濟人機會主義傾向條件下,可以降低激勵成本和監督成本,而且從本質上激勵人力資本。即載體是人力資本承載者,運動員人力資本的完全所有者不一定就是載體。
縱觀以上兩種觀點我們發現,第一種觀點是強調人力資本所有權不能與載體分離,如果分離,就意味著運動員會和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一樣沒有人身自由。況且經濟學家巴澤爾曾經分析過,即使在奴隸社會中的奴隸,還是具有一部分人身自由,即部分人力資本。第二種觀點強調的是人力資本的其他權能(除所有權)可以與載體分離,人力資本的非載體投資者可以分享除所有權以外的其他權能,主要是收益權。
通過分析內核,筆者認為兩種觀點都正確,只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一種是分析所有權不能分離;另一種是分析其他權能可以分離。如果把兩種觀點進行統一,就會得出以下觀點:人力資本所有權和載體不能進行分離,其所有權只能“獨一無二”地歸屬載體,而人力資本的其他權能(即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等)是可以分離給投資者的。
根據上面的分析,本文認為運動員人力資本可以分為運動員普通人力資本和運動員專項人力資本。運動員普通人力資本主要由運動員和家庭投資形成,運動員專項人力資本主要由運動員、國家或企業共同投資形成。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是運動員專項人力資本,但這一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中很難完全區分普通人力資本和專項人力資本。運動員普通人力資本能轉化為運動員專項人力資本,但是運動員專項人力資本一般不能轉化為普通人力資本。運動員專項人力資本必須蘊藏在活的載體中,離開載體或載體死亡,專項人力資本將不復存在。況且國家和企業投資人力資本的目的不是為了人力資本所有權,國家投資運動員人力資本主要是為了社會收益和部分經濟效益,企業投資運動員人力資本主要是為了獲得經濟收益。因此,筆者有理由認為,運動員人力資本載體不能與所有權分離,如果分離就是無效的制度安排,其人力資本產權理當歸運動員載體所有,國家和企業投資者可以擁有除狹義所有權之外的權能 (收益權、支配權、使用權等)。
企業主要是由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共同作用形成的。那人力資本作為一種資本投入企業中,是否和物質資本一樣可以擁有企業產權,即享有企業所有權?
學術界的觀點主要有:第一種觀點是,人力資本可以享有企業所有權。美國新制度學派學者加爾布雷斯認為,與生產要素重要性更迭有關聯的因素有權力的轉移和制度的演進,人力資本是現在與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資源,從而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一定要擁有企業權力。魏茨曼指出,企業工作人員投入在企業里的人力資本就是一項投資,物質資本投資者應該與工人一同分享企業產權,特別是剩余索取權。凱爾索指出,資本和勞動兩者都是生產要素,勞動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勞動得到收益,還能夠通過資本得到收益,于是設計出了“員工持股”計劃。計劃的最后結果是,企業工人憑借自身的人力資本投入分享企業股權。日本學者伊丹敬之指出,企業職員應該擁有企業主權,企業應構建“以人為本”的管理體制,企業的產權應該是企業所有職員共同擁有。熊彼特和奈特從不同的視角證明了企業剩余索取權歸屬于企業家,并提出了“企業家利潤理論”,該理論成功地將高級人力資本(即企業家人力資本)引入到分配體系中,從而使企業剩余索取權具有人力資本的參與。[9]周其仁提出,在當代企業中人力資本載體擁有企業所有權是最優的企業安排,同時對“資本雇傭勞動”表示懷疑,分析的結果是,企業所有權最終歸屬于物力資本與人力資本共同所有。方竹蘭[10]教授提出,因物力資本的證券化趨勢與社會表現方式多樣性,逐漸使物力資本所有者成為風險的規避者,而人力資本具有團隊化、專用化的趨勢,逐漸使人力資本所有者成為風險的真正承擔者,所以,企業剩余索取權理應歸人力資本所有。張文賢指出,因人力資本蘊藏于載體中,且與載體不分離的特性,所以載體也應當具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從而使人力資本載體在根本上得到激勵。
第二種觀點是,人力資本不享有企業所有權。張維迎[11]教授提出,在人力資本非常大的作用下,企業所有權最優安排是股東與企業家之間的“剩余分享制”,提出“資本雇傭勞動”觀點。也有學者認為,由于人力資本不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而物力資本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從而認為人力資本不享有企業所有權。
第三種觀點是,人力資本享有部分企業所有權。楊瑞龍[12]教授指出,從產權行使的受限性和產權內涵考慮,人的有限理性論證了企業契約主體多元化,企業契約主體應該包含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可能具有企業所有權,但不一定必然具有企業所有權。如果想擁有企業所有權,就必須增強人力資本談判力。
張建琦提出,人力資本可以參與剩余分配,但是人力資本不可能擁有所有剩余,在人力資本產權歸屬的多元化狀態下,至今企業剩余有可能是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共享。年志遠[13](P36)提出,人力資本所有權同載體不分離的特性,使判斷資本的利益受到侵蝕與否的準則發生改變,從而使物力資本獨自擁有企業全部所有權的準則遭到打破,新的準則是以“平等契約”為準則,即人力資本產權與物力資本產權在企業中是平等契約。人力資本產權載體理應分享企業部分剩余,即人力資本產權派生出物資資本產權。也有學者認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擁有企業所有權,并且共同分享活勞動所新創造的價值。
縱觀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是企業中的所有工人都可以擁有企業所有權。人力資本有普通人力資本和專項人力資本之分,普通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產生的價值有限,可替代性強,而擁有專項人力資本的人在企業生產中蘊藏巨大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或替代性差。第二種觀點認為人力資本承擔風險能力差,而物質資本具有很好的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物質資本享有企業的所有權,人力資本不擁有企業所有權,并且企業家與物質資本投資者才能擁有企業所有權,從而排斥了只有普通人力資本的工人、具有專項人力資本的技術工人、中級人力資本的管理人員。通過比較三種觀點后發現,第三種觀點更加符合、適應當今的現代化企業。筆者認為,在資本密集型企業中,資本需求量大,相對人力資本而言物資資本更加稀缺,最終能獲得企業所有權的有企業家與物質資本所有者,普通人力資本所有者很難獲得企業所有權,即使能夠獲得也比例很小;在當今的知識技能型企業中,專項人力資本比物質資本更為稀缺,從而使具有稀缺性的專項技術工人將與資本投資者共同分享企業所有權,普通工人依舊很難獲得企業所有權。
通過對人力資本所有權進行分析,發現在歐美市場的經濟發達國家中,學者們普遍認為人力資本所有權歸載體所有,但其他投資者可以擁有除所有權以外的其他權能(使用權、支配權和收益權)。國內學者在這一點上則存在分歧:一種認為,人力資本所有權不能與載體分離,只歸載體所有;另一種認為,人力資本所有權可以分離,應該適用于“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原則。筆者認為,運動員人力資本所有權一般不能脫離整體而自由存在,運動員人力資本所有權完全歸載體一人所有。假如運動員人力資本能分離,進行分離之后的所有權歸除運動員載體以外的其他投資者,載體不擁有所有權,那么載體激勵性會下降,運動員人力資本的監督成本上升,甚至會出現物質資本所有權侵害人力資本所有權正當權益。況且物質資本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獲得經濟收益,而不是要求獲得人力資本所有權。所以筆者認為,所有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所有權等于產權,狹義所有權只是一項權能。運動員狹義所有權歸屬運動員所有是最有效率和最經濟的一種方法,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運動員可以通過專項人力資本參與分享企業所有權。企業所有權最終由物質資本所有者和具有專項人力資本的所有者共同分享,分享的比例由運動員與物質資本投資者通過談判決定,通過不停地博弈,最終通過簽訂契約來規定權利、義務和分配的比例。
[1](美)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邱紅武,王年武.我國專業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2).
[3]劉偉.所有權的經濟性質、形式及權能結構[J].經濟研究,1991,(1).
[4]黃乾.人力資本產權的概念、結構與特征[J].經濟學家,2000,(5).
[5]黃少安.產權經濟學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6]張五常.賣橘者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周其仁.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經濟研究,1996,(6).
[8]張貴敏.我國運動員成績的產權界定[J].體育科學,2000,(3).
[9](美)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0.
[10]方竹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一個趨勢[J].經濟研究,1997,(6).
[11]張維迎.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托—代理關系[J].經濟研究,1996,(9).
[12]楊瑞龍,周業安.論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的企業共同治理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1998,(1).
[13]年志遠.二元產權經濟學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薛 華】
G80-05
A
1004-518X(2016)04-02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