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總得說來,廣場舞的特征可以歸結為三大類:形式的集體性;內容的多樣性;效用的實用性。這三個特征也是廣場舞之所以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參與者的原因,形式的集體性迎合了參與者對集體生活的訴求;內容的多樣性滿足了不同審美的參與者;效用的實用性讓參與者感受到廣場舞的魅力。
關鍵詞:廣場舞;特征;廣場舞者
一、廣場舞的特征
形式的集體性。廣場舞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單獨在家或舞蹈訓練室跳的舞蹈,它是一種群眾參與度很廣、且藝術性不是很強的文體活動形式。它要求舞蹈的場地要有一定的范圍,從而保證形式上的熱鬧與宏大;另外由于其相對簡單易學的特點,使得其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容易形成集體活動;這些特征表明了廣場舞的開放度,人們在從中心理的驅使下會更加容易加入舞蹈的隊伍中。同時,這一集體性的活動,在個人層面上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
內容的多樣性。廣場舞不是只具有單一的舞蹈或音樂內容,它可以是看各種形式的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它的節奏、動作等都具有豐富的形式,而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則可以滿足不同人的興趣愛好,可以消解人們的審美時效問題。這也是廣場舞受眾廣泛的主要原因。這正是中間階層追求的自由與創新,在多元的價值中追求屬于自己的真理,也是社會文化前進發展的動力。
效用的實在性。廣場舞具備非常現實的健身功能與娛樂功能。健身與娛樂可以說是廣場舞最基本的功能,無論從常識或經驗來看,其效果都是實實在在、顯而易見的。身心愉悅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一種生活狀態,社會的中間階層擁有在工作與茶余飯后的時間與心思來使其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鍛煉,在這樣的生活框架下,廣場舞顯然是不錯的選擇。
二、廣場舞者
(一)多數舞者心態端正,樂觀開朗
內容多樣性、效用實在性是廣場舞不斷創新,不斷吸引參與者的兩個重要因素,從性格或心理的角度來說,廣場舞者都有著相對外向開朗的性格,否則很難想象在公共場合說話都臉紅的人是樂于在公共場合進行舞蹈表現的。而她們或多或少是自信樂觀的,或者說她們有能力應對或消解外界對其自身的看法和評價。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管常務群體對自我的認可及陽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她們對于廣場舞的認同不僅僅在于對舞蹈的喜愛或是健康的關注,更是一種對于品質生活的追求與享受。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層次界定,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是不斷上升的,中間階層在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必然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廣場舞則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尊重需求甚至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正因如此,這樣一種持久而熱烈的情感廣場舞者變得與眾不同。因為熱愛,她們才有上臺表演的機會和勇氣。這樣一種熱愛,也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生命的一種積極態度。
在陜西西鄉就有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熱愛廣場舞的群體。2013年3月,這個群體組建了“櫻花麗人廣場舞隊”,她們經常參加各種縣級、市級的廣場舞大賽,并且每年櫻桃花開幕式上必定會有這一隊舞者的身影。領隊李女士說,“我們參加比賽不為掙得什么獎項,只是想要展現一下自己,多交一些愛跳舞的朋友”。這個隊伍中的舞者各個樂觀開朗、精神飽滿。
(二)年齡差異小,喜歡集體化生活
因為廣場舞具有形式的集體性特征,所以分析參與者大多喜歡參與集體活動,樂于在集體中尋找歸屬感。從年齡方面看,廣場舞參與者以40歲以上人群為主,這一年齡段人群經歷了我國的集體化時代。在集體化時代,人們經常以集體主義為標桿,經常性地在廣場上集會,載歌載舞、聆聽指示、高呼口號。我們從保留下來的關于那個時代的圖片、音像中常常能夠看到熱血沸騰、情緒高漲、處于忘我狀態之中的人們。而女性作為新時代被解放的代表性群體,也在當時被有效地調動起來,成為“集體的大眾”的主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的女性,都被當時的主流話語所推動,走出了傳統的“家庭”,進入了新時代以“廣場”為特征的公共活動平臺,參加集體性、公共性的各種活動。[1]
在改革開放后,女性逐漸從“集體的大眾”,轉化成“個體的大眾”,不再被政治、社會所重視,不再被集體主義所鼓動,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新的生存狀態之中,既不能重新回到傳統的家庭之中,因為傳統大家族的組織結構已經被打碎;又不能重新回到被重視、被鼓動的激情歲月之中,因為在新的市場經濟話環境下,中國女性在中國社會中所處的劣勢地位,逐一顯現。伴隨著中國社會的人口自由流動、打破鐵飯碗、自主擇業等大變革,一直以來就處于劣勢地位的中國女性往往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下崗待業、缺乏技能、不受重視,在被迫退回到家庭之后,又被計劃生育、城市化、商品小區等變化所沖擊。曾經熟悉的大家庭,變成現在的“空巢家庭”;曾經熟悉的熟人社會,變成現在的陌生人社會;曾經習慣了亂糟糟、鬧哄哄的大雜院,變成現在的靜悄悄……孤寂感、無意義感,伴隨著當前生存著的這幾代中老年女性。
因此,廣場舞對中老年女性而言,其實是面對這個斷裂的社會的一種自發的消解與彌合,通過跳廣場舞的群體性行為,可以讓她們感受到穩定、安全、受關注,并進而意識到其實已然遲暮的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激情、夢想、追求。
參考文獻:
[1]黃勇軍,米莉.喧囂的個體與靜默的大眾[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