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孤兒》雖然改編自《趙氏孤兒》,但其作者伏爾泰卻稱在《趙氏孤兒》中沒有理性。他這樣說的依據何在?難道《趙氏孤兒》中真的沒有理性嗎?本文分析了此觀點的合理性,并試圖從中西社會差異的角度來說明伏爾泰產生這一“誤會”原因。
關鍵詞:《中國孤兒》;《趙氏孤兒》;理性;社會差異
法國作家伏爾泰在《中國孤兒》的獻詞中曾這樣寫道:“誠然,這部歷史劇(《趙氏孤兒》)并沒有其他的美:時間和劇情的統一、情感的發揮、風俗的描繪、雄辯、理性、熱情,這一切都沒有。”別的方面暫且不論,難道《趙氏孤兒》中真的像伏爾泰說的那樣沒有理性嗎?
一、何為理性
西方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注腳”。那么,柏拉圖是如何定義理性的呢?“理性是一種追求目的的并對目的進行權衡的能力”。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理性有關鍵兩步,一是要明確目的,二是要進行權衡。難道伏爾泰認為《趙氏孤兒》中沒有這關鍵的兩步嗎?
二、中式理性
伏爾泰的《中國孤兒》改編自《趙氏孤兒》,其中主要是將“程嬰獻子”這一情節進行豐富。那么在這一情節中沒有體現理性嗎?
此情節發生在全劇的第二折中,程嬰向老宰輔公孫杵求助,希望他能夠在程家父子被殺之后,照顧趙氏孤兒。最后公孫杵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決定“見義勇為”,和程嬰之子共赴國難。至于程嬰為什么要“獻嬰”,文中是這樣交代的:“一者報駙馬平日優待之恩,二者要救晉國小兒之命”。寥寥數字,就使自己的兒子死于非命。并且《趙氏孤兒》中也沒有出現像《中國孤兒》中母親伊達美阻撓的描寫,從而顯得程嬰只有追求目的的能力,而沒有對目的進行權衡。這也就難怪伏爾泰說此劇無理性了。
然而,這只能說《趙氏孤兒》沒有西式的理性。該劇雖然并沒有像《中國孤兒》那樣對人物權衡利弊的過程進行直接而又詳盡地描寫,但是我們可也從程嬰的只言片語中推斷出其選擇的痛苦。據程嬰介紹,自己“年近四旬有五,所生一子,未經滿月”。由此可見:首先,程嬰這個兒子是家里的“獨苗”,要知道在古代宗法社會中,傳宗接代是維系家族發展的基石,因此我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甚至直到今天,雖然社會保障不斷完善,“養兒防老”的觀念在中國人心中依舊難以替代;其次,程嬰當時已經四十五歲了,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也是一個“大齡爸爸”了,何況對于人均壽命底下的古代呢?可以想象老來得子,曾給程嬰帶來多少喜悅。正如孟子所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尤其是對剛出生不久的孩子,更何況是父親對自己“未經滿月”的孩子呢?因此,在屠岸賈殘忍殺害程嬰之子時,“見程嬰心似熱油澆,淚珠兒不敢對人拋,背地里搵了”。程嬰喪子之后如此悲痛,怎么能說他不在乎自己的兒子呢?怎么能說程嬰在“獻嬰”時沒有經歷痛苦的掙扎呢?因此,不能說《趙氏孤兒》中沒有理性,只能說沒有《中國孤兒》那樣明顯,這恰好就是典型的中式理性。
三、原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紀君祥與伏爾泰中西這兩位作家對理性的闡釋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這還要從中西方的社會差異說起,費孝通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土氣”的社會,人們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出生、耕作、死亡,在樣一個熟人社會中生活,人們不需要將一般事物抽象成普遍原則,只需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因此,中國人沒有必要,更不習慣于把事情說的那么明白,只追求“意思到了”就行了。比如說追求意境的唐詩,要的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因此在中國這個“鄉土”社會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才是最美的。與之相反,西方則是一種“海洋社會”。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海遠航。社會主要是由陌生人組成的,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并且需要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去指導生活,于是乎哲學家們就開始對一般事物進行剖析,分析的越細,找到的真理也就越普遍。因此,在詩歌戲劇方面,西方人崇尚模仿,不僅單純地模仿景物,而且注重模仿心靈,心中哪怕是有一絲波瀾,也要做到忠實的記錄,從而使觀眾們清楚明白。這也難怪西方人無法理解中國戲曲中可以用一根“馬鞭”代表胯下的戰馬,兩面繡著車輪的旗子就可以代表一輛車,一張桌子甚至是那高聳入云的山峰。
文學即人學,而人又是社會中的人。因此,中國的鄉土社會塑造了《趙氏孤兒》中那內斂式的理性,而在西方的海洋社會則出現了《中國孤兒》那樣外向型的理性。理性是天賦的觀念,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所以,《趙氏孤兒》中并不是沒有理性,而是中式的理性。
注釋:
范希衡著,《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87頁。
(美)S.E.斯通普夫、J.菲澤著,鄧曉芒等譯,西方哲學史,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年2月,第51頁。
范希衡著,《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29頁。
范希衡著,《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37頁。
費孝通著,鄉土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8頁。
費孝通著,鄉土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7頁。
參考文獻:
[1]范希衡.《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美)S.E.斯通普夫、J.菲澤著,鄧曉芒等譯.西方哲學史[M].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
[3]費孝通.鄉土中國[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