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書中生動描寫了一群心靈扭曲、生活壓抑的女性形象,揭示了資本主義工業化轉型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及心理特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著重從潛意識、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視角分析小說中畸形的女性形象,剖析小說的人物心理及創作背景。
關鍵詞:小城畸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潛意識
舍伍德·安德森是20世紀美國的文學巨匠之一,盡管其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并不多 ,但其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其寫作風格對后世的美國文學巨匠福克納和海明威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小說《小城畸人》出版于1919年,由獨立的25篇短篇故事組成,描述了美國中西部一個虛構的小鎮上普通人物的生存狀態,作者改變了傳統對日常生活的簡單描述,轉向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折射出美國工業化時代變革的本質。小說以喬治.威拉德為主線,將一個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故事巧妙結合起來,揭露了美國工業革命初期社會形態的變遷及人際關系的冷漠化與復雜化,生動展現了畸形社會背景下小鎮上一群“畸人”的生活畫面。
小說一經出版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手法為世人所贊譽,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國內外文學評論界又出現了對安德森作品探究的高潮,使之成為美國文學史上經典之作。提及小說的創作風格,尤以對大量典型的畸形女性人物的描寫為特點,這些人行走于社會的邊緣,糾結于親情、友情和愛情之間,受困于傳統的道德文化和現代工業的轉變和發展,時刻感受生活的壓抑與落寞,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視角來捕捉小說中的女性人物特征將是一個嶄新的開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在世界心理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文學創作、文學研究及美學理論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對意識的定義使我們更進一步去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是可以察覺到的并能夠認知的心理部分,意識與外部世界聯系密切,潛意識是人們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它處于人的心理結構的深層,是人們難以察覺和認識的部分。人的心理猶如一座冰山,意識只是露出表面的那部分,潛意識存在于意識表面之下。潛意識的核心為性沖動、性本能及性欲望,多通過人們不夠注意的玩笑、失言、夢等方式表現出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往往被描繪為潛意識心理學,在其精神分析理論中潛意識是核心,主宰者其他心理過程,文學是被壓抑的欲望,是潛意識本能的滿足,文學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某些在生活中不能實現的愿望,文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潛意識的升華,這使得精神分析和文學及文學評論有著密切的聯系。
通過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小鎮上畸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小城畸人》中工業化的繁榮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荒蕪,人們渴望關愛,但人與人之間卻表現出無情的冷漠,對小說中的女性而言,精神上的桎梏使得她們更加成為了男權社會的犧牲品,文學創作的“被壓抑”欲望和“不能滿足”的愿望在小說中得以展現,這一點恰好說明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統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主要由性的沖動組成,是人們所有的熱情本能和習慣對的來源,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滿足自身;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是本我與外部世界、欲望和滿足之間的居間者,其作用在于控制和指導本我與超越、促進人格的協調發展,是指導人遵守社會的道德規范并去尋求滿足本能欲望的方式,是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起到橋梁作用的復雜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超我是人格在道義方面的表現,是理想的東西,是禁忌、道德、倫理的規范和標準以及宗教戒律的體現者。小說中清教主義的思想主導著人們的道德觀。清教徒有很多原則和性方面的道德標準。為了追求精神和宗教上的目標,清教徒放棄了各種世俗的快樂。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物質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引入社會,而女性畸形心理的變化卻依然受到傳統清教主義思想的左右,其性本能壓抑沒有以合適的方式去釋放。在年輕女子身上,性的愿望占據主導地位,在年輕男子身上,自私的野心的想法與性同時存在。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精神失常和精神抑郁與對性沖動的壓抑有關。如果人們的性沖動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得到釋放,那么人們將會在性格方面不正常。在安德森筆下的小鎮中的畸人們正是因為性沖動未得到釋放而變成了畸人。清教主義和物質主義思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正是生活在轉型社會中的人們痛苦的原由,小鎮上的人們因為“自我”和“超我”之間的畸形的“本我”,讓他們感到無限的困惑甚至迷失自我,這也是美國工業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應用到文學作品中開辟了文學分析的新的視角。文學創作是文藝家們把內心的沖突塑造成外界形象的過程,文學作品是通過文學藝術家的自我活動和升華而得到了塑造。升華可以除去本能欲望中被隱藏的性欲色彩,使之成為人們可以接受的形式。在《小城畸人》這部小說中,舍伍德·安德森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潛意識心理結構理論,并結合人格系統理論,通過對小鎮怪異人群的描寫,解析畸人的精神世界,特別生動刻畫了轉型社會形態下女性的痛苦與彷徨,以及她們渴望被別人理解、被愛的強烈愿望。在對她們的同情和悲嘆中,我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未來的希冀和憧憬,在充斥壓力和巨變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只有內心的強大才能不會在孤單中徘徊,在困惑中迷惘。時至今日,這部小說對處于巨大變革中的現代人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M].上海:世界圖書與出版公司,2000.
[2]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