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丹妮.狄德羅的《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被譽為歐洲小說史上的經典巨著,故事的結構看似松散,人物的對話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旋律。但這樣一種不同于傳統敘事性小說的新穎形式似乎已經孕育了某種“新小說”的特性。
關鍵詞:結構;對話;傳統小說;新小說
啟蒙時期的思想大師丹尼·狄德羅的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其最為人們熟知的一部作品。米蘭·昆德拉對其書中的紊亂松散卻又恰到好處和巧妙至極極盡贊嘆。
雅克與他的主人的一段漫無目的的旅程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主仆兩人在旅途中對當時社會的流行話題加以審視和論解,更講述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故事。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主題,應接不暇的插曲,以及各種離題岔話,交織成為全書錯綜復雜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以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小說的“新”形式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一、敘事方式的“新”
其實讀者在品讀《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整部小說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小說的故事是很松散無序的,這似乎很好地切合了主仆二人漫無目的的旅行一般。這實則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整本小說在敘述每一個環節、在講述每一個故事和事件的方式安排上卻是非常緊密的。我們深究其中不難發現,這則故事本身的美感與狄德羅采用的敘事方法緊密結合,而這用的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小說的手法來敘述故事的情節和發展,這樣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就讓讀者參與到了與故事的互動中,這已經暗含了某種“新”的特征。
這本小說在開頭似乎就已經舉起了反傳統小說的鮮明旗幟。不同于傳統小說對于故事情節的渲染,對人物背景的交代以及對時代背景的描畫這些方面所做的努力,而是以一問一答這樣“新”的形式展開故事的敘述。這便是給予了讀者可以邊讀邊進行想象的優待。
由“他們是怎么碰到的?”展開了整個故事。“和所有人一樣,萍水相逢。”“那他們叫什么名字?”“這關你什么事?”小說的整個基調——答辯便呼之欲出了。讀者在品讀作品的同時也不自覺地被帶入了這種問答的模式中,也是在不經意間就進入了作者所設定的場景中,并未意識到自己已經參與到了故事的發展中。這種一問一答的“代入模式”似乎比起傳統小說更加高效直接。
“他們從哪兒來?”“從最近的地方來。”“到哪兒去?”“難道我們就知道我們去哪兒嗎?”而就是這樣不斷進行下去的問答,以這樣的方式不斷地呈現出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似乎將讀者帶上了一條不斷追尋答案的道路,這種新穎是完全獨立于以往傳統小說的另一種文學形式。
二、小說結構的“新”
在此之前,恐怕還未有過以如此大篇幅的對話作為整部小說的主要基調的作品出現在世人眼前。這方面狄德羅走在了前沿。
這部小說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其結構,人物間的對話是整部小說最顯著的特征。而支撐起對話的內容,除人物間的話語之外,還有人物所講述的故事。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一種故事嵌套故事的“新”結構。從故事中聽故事,從而推測故事的發展,這種極強的參與度給予了讀者另一種全新的視角,這對比以往的傳統小說是完全沒有過的體驗。“新”的結構賦予了整部作品全新的生命力。
比如說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其實是存有疑問的,只從對話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顯然對讀者是存在很大難度的。然而這種難度卻不會讓人厭產生煩或有中斷閱讀的想法,反而讓人更想一行接一行地讀下去。
正是這樣一種不同于傳統小說的對話體小說結構,模糊了時空,淡化了情節,但對話卻能夠使故事的發展以相對清晰的態勢呈現出來。只需要進行人物話語的分析與解讀,便給讀者可以相對清晰地解決自己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讀者的閱讀體驗提升了,相對于來說也比較輕松有趣了。而傳統小說情節、背景和結構的復雜性實則只會增加讀者理解整部小說,推測情節發展以及分析人物性格的困難程度,此時這本小說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了。
三、結語
丹尼·狄德羅的這部《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無論從其獨特的敘事方式還是其新穎的小說形式來看,都已經不大同于傳統的敘事性小說了。傳統小說所注重的情節渲染,人物刻畫和背景描畫在這部小說里似乎已經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對話體的形式支撐起了整部小說的架構。時空模糊了,情節碎化了,卻給予了人物心理活動以及單純的話語分析更多的空間和可能。在當時小說都千篇一律地按照傳統模式發展的背景下,這部小說的“反其道而行”似乎是在探索著一條不同于傳統的“新”的發展道路,并且時間證明了這種探索的成功性。
參考文獻:
[1]丹尼·狄德羅著,黃有德譯.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M].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
[2]Denis Diderot:Jacques le Fataliste[M].Paris,Le Livre de Poche,1976.
[3]阿·阿基莫娃著,趙永穆等譯.狄德羅傳[M].香港:三聯書店,1987.
[4]米蘭·昆德拉著,郭宏安譯.雅克和他的主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5]米蘭·昆德拉著,董強譯.小說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