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承載著中國的人文精神、社會背景、美學理念、思維和審美方式等諸多中國文化,但是目前在中國畫鑒賞與傳播過程中的確存在一定的困難,中國畫在走出國門之后頻頻遇冷。因此,本研究從中國畫的鑒賞和傳播兩個角度進行論述。分析多元文化下中國畫的鑒賞方法,探索多元文化下中國畫的有效傳播途徑,期望幫助中國畫最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展現自身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多元文化;中國畫;鑒賞;傳播研究
中國畫,又稱為國畫,最初稱之為丹青。其作畫方式與西方油畫相比,十分特殊,主要通過毛筆和墨汁,在宣紙、絹帛等上作畫,并將做好的成品進行裝裱。相比較西方油畫的濃重色彩,中國畫的顏色簡單、色澤清脆而干凈,堪稱為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中國逐步敞開了國門,一方面迎接來自世界的多元文化,另外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示著我們自己的獨特文化和傳統精華。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文藝作品表達形式的不同,文化習俗互不了解,中國畫的鑒賞與傳播困難重重,西方世界對中國畫的理解存在較多的偏差。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國畫鑒賞的方法,傳播的途徑,以期望推動中國畫的傳播,增強中外文化的較量。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畫的鑒賞方法
中國畫的作畫題材豐富,其作畫題材主要可以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三類。這三類題材分別反映了中國畫的三大審美視角。人物畫多注重人物的神情,以傳神為主;花鳥畫則反映了畫師的生活樂趣,多以情趣為主;山水畫反映的則是風景的優美與景秀,多以意境為主。
(一)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加深鑒賞者的文化底蘊
中國畫中承載了中華名族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著中國古今的歷史、社會、習俗、環境、哲學思想等多方面的內容。是我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想要品味出一幅中國畫的意境與神韻,就必須了解畫師所處時代的背景,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社會的主要哲學思想等。這些都是影響畫師作畫的重要因素,也是畫師通過國畫向我們所訴說和表達的重要內容。在多元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不斷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逐步放緩,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傳統文化,相反我們更應當抱著尊重的心態學習傳統文化,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充分理解中國哲學中的“形”“神”關系,為鑒賞國畫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學習國畫的鑒賞方法,多角度品味國畫精髓
中國畫講究的是形神的統一,輕“形似”但是又要達到“形似”的效果,這恰恰展現的是國畫的傳神、意境與氣韻。這與西方繪畫所展示、傳達的內容具有巨大的差異。西方繪畫作品一般以寫實為主,通過透視學和解剖學來展示繪畫內容。在西方繪畫作用中,最為注重的因素為“光與影的關系”,通過明暗關系,使作品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隨著西方文化的發展與文藝復興,后期西方繪畫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思維和科學精神,并將其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所表達的意思不再僅僅是繪畫對象那么簡單、客觀。相比較而言,中國畫在表達過程中更加注重主觀的“神”,而不重視透視法和解剖法,更不重視作品的背景,僅僅是采用簡單的線條,來勾勒出繪畫對象。如中國畫在月的處理中,并不直接畫出月亮,而是通過勾勒出云朵的樣子,然后讓鑒賞者自己體味“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意境。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國畫的門派與風格,了解不同畫家的作畫風格,學習國畫的寫意特點,體會國畫的藝術特點。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國畫鑒賞方法,如畫家的筆墨是如何運用的,構圖的基本情況。二者充分結合,才能更好的鑒賞國畫內容,從簡單的畫作中品味出畫家所表達的精髓與含義。如齊白石的《蝦》,運用水墨和宣紙,簡單的幾筆勾勒,使得所畫之蝦躍然紙上,活靈活現,凝練傳神,可謂是形神表達的極致。
(三)注重文化差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文化的蓬勃發展與交流,勢必會導致文化之間的摩擦與碰撞。中國學者一直強調,對待舶來品,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此,在東西方文化不斷碰撞的今天,我們在鑒賞中國畫時候要注重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既要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審美情緒,豐富自己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中國畫鑒賞水平,同時又要主動學習西方文化與美學知識,了解油畫等繪畫的特點,拓寬知識面,加強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與人文情懷。通過這兩種對比式的文化學習,幫助鑒賞者樹立起全球發展的思想與意思,學會站在外國人的視角上審視中國畫的特點,采用換位思考來反思中國畫的鑒賞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問題是可以通過解說來解決的。通過這樣的方式為中國畫的傳播做好基礎工作和準備工作。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畫的傳播途徑探索
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最好代表之一,通過中國畫,能夠將中國特色與中國歷史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由于中國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結合,形神統一”的特點,使得其在傳播過程中有一定難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多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對于繪畫的理解差異較大,使得國畫的傳播速度較為緩慢。因此有必要在新時期下努力探索中國畫傳播的新途徑。
(一)慎重選擇國畫作品,充分尊重文化差異
做好中國畫的傳播工作,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國畫作品。中國古代的國畫十分講究線條的運用,更為注重意蘊的表達,如通過或濃重或清淡的筆墨勾勒出重峰疊嶺的群山和氣勢磅礴的瀑布。這樣的國畫在我們欣賞起來必然是心懷激動,贊不絕口的。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其文化講究的是寫實,這樣的作品在傳播中可能會遇冷,使得中國畫的傳播受挫。因此在傳播過程中,我們需要首先選擇一些融合了中西方繪畫理念的作品,如徐悲鴻的《馬》等,從而簡化作品的理解方式,增加作品的可讀性。將這部分作品作為敲開國際大門的磚石,可以提高了世界對中國畫的認識,扭轉某些錯誤的理念,更迎合了西方社會的鑒賞視角。從而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前提下邁出了中國畫傳播的重要步伐,進而從這部分作品逐漸過渡到中國傳統畫作,使得中國畫能夠逐步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二)鼓勵學者走出國門,積極傳播國畫藝術
做好中國畫的傳播,一方面需要我們站在外國學者的視角上選取一些他們容易理解的畫作,另外一方面還需要我國的美術學者,研究者帶著我們的瑰寶走出國門,積極傳播我國的國畫藝術。向各國學者展現我們的文化精髓,解讀中國畫背后的神韻與意境。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可直接減少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偏差,解答疑惑,消除偏見,從而真正將中國畫帶出國門。這需要中國學者的不懈努力,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為中國畫的傳播開辟新的“絲綢之路”。
(三)借助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展現中國畫的水墨情趣
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化的傳播不僅僅依靠紙張與傳教士,更依靠網絡與高科技電子設備。中國畫在傳播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借助這樣的新方式與新途徑,在西方文化蓬勃發展不斷擴大的現狀下占據一席之地。如電子影像設備的運用,可以很好的將靜態的水墨畫轉化為動態。在電子顯示屏上逐步勾勒出的中國山水一點一點的吸引著大眾的目光,展示中國畫的詩意與美好。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宣傳片中,就采用了動態的中國畫作為開場,讓人眼前一亮,引人入勝。通過新的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中國畫的傳播速度,靜態的網頁介紹與動態的水墨畫過程相結合,締造出意境優美的中國畫繪畫過程與展示,將中國畫的傳播推到一個新高度。
三、小結
中國畫的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它承載著中國的人文精神、社會背景、美學理念、思維和審美方式等諸多中國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意境和特點。但是目前在中國畫鑒賞與傳播過程中的確存在一定的困難,使得外國學者對中國畫存在一定的誤讀,使得中國畫在走出國門之后頻頻遇冷。面對此種情況,我們不能放棄探索,墨守成規。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中,我們也要大膽革新,突破枷鎖的限制。選取恰當的、能夠充分表達中國文化精神的作品,選擇合理、有效的傳播途徑,將中國文化與中國畫的意境解說充分聯系,減少世界對中國畫的不理解,逐步提高中國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幫助中國畫最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充分展示。
參考文獻:
[1]梁艷.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畫鑒賞與傳播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5:115+136.
[2]魯浩.畫意詩情——淺議中國畫鑒賞與古詩詞欣賞的統一[J].新課程學習(下),2015,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