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異化勞動、人與物的異化以一種新的形勢體現出來。而大數據作為一種表現形式,一種符號。在勞動價值二重性的今天,異化勞動主要是人與物的關系以一種新的形勢展現。
關鍵詞:異化;對象化;物化
《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簡稱《手稿》)是馬克思第一次試圖對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批判性考察,并闡述自己新的經濟學、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1]《手稿》主要闡述了四種異化勞動概念:“一,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異化;二,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三,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四,人同人的異化;這四種異化勞動表現中,前兩種是人與物異化,后兩種是人與人異化。但是,歷史發展的現實性,異化發生了新的變化,使得異化問題沒有如馬克思預料到那般得到解決。馬克思在特定歷史時期,提出的異化問題及解決方式,對解決當今社會異化問題的價值是毋容置疑的。
一、人與物的異化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異化勞動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所創造的整個世界變成了異己的、與人對立的東西。人們生產的產品一定情況下,控制、影響、制約成為統治力量。主體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一種異己力量反過來反對主體自身。“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是一個全然異化的社會制度,從宗教到國家、勞動、貨幣、人的關系,甚至到語言,異化無處不在”。[2]
“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它把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這些公式當做規律?!盵3]這一沒有說明勞動和資本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的原因。當然,對于這一分離的解釋在當時是困難的。在斯密框架下,經驗上升為抽象,經濟學作為獨立學科正式出現。對于規律的解答當時歷史條件,還沒法進行科學的回答?!秮啴敗に姑?lt;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摘要》評注:“十分有趣的是斯密的循環論證。為了說明分工,他假定有交換。為了使交換成為可能,他就以分工、以人的活動的差異為前提。他把問題置于原始狀態,因而未解決問題?!盵4]在馬克思異化勞動,勞動概念的厘清就十分關鍵。異化勞動是指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產生。勞動,是維持人類生存發展的一種手段。
“勞動所產生的對象,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一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5]對象化運動,一般運動,指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占有,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主要涉及的是生產力。異化勞動,即特殊形式的勞動,對其研究涉及上是生產關系。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6]勞動開發了人的大腦,產生了語言,使得人與動物區別。早期的分工中,自然分工到社會分工的轉化。由簡單勞動到復雜勞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對象化的生產力,在柯亨那里是指一種力與能力,不屬于經濟學的范疇。
生產關系的復雜性,經濟結構的多元性。生產關系的實質,是指經濟結構。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的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7]
二、大數據下人與物的異化
20世紀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呈現出一種多元性局面。階級斗爭,階級關系的模糊化。資本主義的改良,社會福利制度的推行,使得原本尖銳的矛盾趨向緩和。異化勞動,人與物的異化以一種新的形勢體現出來。
大數據作為一種表現形式,一種符號。在勞動價值二重性的今天,異化勞動主要是人與物的關系以一種新的形勢展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商品的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的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變成了商品,成為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盵8]盧卡奇給物化定義:“在這里,關鍵問題在于,由于這種情況,人自己的活動,自己的勞動成為某種客觀的、獨立于人的東西,成為憑借某種與人相異化的自發活動而支配人的東西?!盵9]大數據作為一種符號,被稱之為巨量資料。在大數據的反射下,人與物的關系,人與物的異化概念更為直白的體現在人類面前。
三、對于人與物的異化思考
對于人與物的異化思考,筆者認為關鍵問題在于問題思域的轉化,在對于對象化和異化概念,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的。在對于人與物的異化,是從主客體方面進行思考。黑格爾革命觀的形式是相對的,盧卡奇試圖將物化從經濟關系中剝離出來,這一思維是被批判的。人與物的異化的基本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勞動價值的矛盾。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0]十八大來,我國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根本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國家實施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于我們認識到人的重要性,認識到我們國家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從國家到個人,高度概括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解決人與物的異化其根本方式依然是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范式。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中,發展才是硬道理。
參考文獻:
[1]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4版).注釋1;第1頁.
[2]喬納森·沃爾夫.當今為什么還要研讀馬克思.段忠橋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4]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第4版).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7]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9.59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139.
[9]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王偉光,張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85.
[10]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9.(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