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競技體育體能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競技體育體能訓練研究起步晚,理論研究相對滯后
美國的體能訓練可追溯到上世紀的40年代,至今,體能訓練已作為各個運動項目整體訓練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美國不僅具有較完善的體能訓練理論和實踐體系,而且還有專門的組織和研究機構,如NSCA(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ASC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等,并通過NSCA設置的CSCS(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s)考試,為各個大學和運動隊培養了大批合格的專職體能教練和研究人員。
一些歐洲體育強國,如俄羅斯、德國等在體能訓練與恢復方面也在進行積極地研究與探討。雖然在技能主導類的運動項目(主要是集體項目)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能訓練體系,但在圍繞著體能主導類項目的專項技術和戰術所需求的專項運動素質的研究上走到了世界前列。
隨著競技體育訓練科學化的不斷發展,發現我國競技體育訓練存在著與專項比賽能力需求脫節的情況,體能訓練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夠,很多高水平運動員出現運動潛力過早耗竭,傷病頻發,運動壽命縮短等現象。近幾年,隨著競技體育對外交流的不斷加強,很多先進的體能訓練理念和方法引入我國競技體能訓練領域。核心力量訓練、Plyometrics訓練、PNF、運動鏈、功能訓練等概念逐漸進入我們的視線,引發了傳統體能訓練的一些變革。新的體能訓練理念、方法更注重對專項比賽實際要求的針對性訓練,更強調在提高質量的情況下增加負荷,更強調多關節、多運動平面下對身體重心的控制,更強調對動態平衡、核心穩定性以及對本體感覺的充分調動,更強調在訓練的過程中兼顧傷病的預防。
但目前我國對不同項目的體能指標體系、體能系統的影響機制、體能結構模型及體能水平的評價與診斷缺少理論與方法學的研究,還未能針對不同專項的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學進行系統深入的應用研究,還沒能形成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操作性強的不同專項的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缺乏多學科對運動員體能的綜合研究,還沒有形成從少兒到成年的一個完整的專項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學體系。
(二)缺乏體能訓練專業人才的培養,缺少體能訓練實驗室和體能訓練中心
目前我國各運動隊缺乏專業體能教練,體能訓練主要由技術教練完成,而美國的體能教練如NSCA的大多數體能教練都精通運動訓練學、體能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醫學、物理治療、運動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國教練員單一的知識結構限制了對體能訓練體系的認識和深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體能訓練水平的提高。
德國、美國都建立很多體能訓練實驗室,這些實驗室注重在運動訓練實踐中如何操作和控制訓練過程及其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怎樣針對項目特點來選擇和設計專項訓練方法。其設計的理念、應用的目的、測試的原理、操作的方法等方面突出的特點均是與專項運動特征緊密結合。目前,我國缺少這樣與專項緊密結合的體能訓練實驗室。
現代體能訓練中的許多理念和方法是目前我國體能訓練所不具備的,這些新的體能訓練方法的實施,并非只是理念和方法的提升,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硬件設施的提升,每一種新的體能訓練方法都有與之相配套的新的訓練設備的支持,比如對核心和動態平衡、穩定的訓練常常需要借助不穩定的平面,需要配備如平衡盤、訓練球、平衡板、動態平衡訓練器、平衡軟踏等設備。各個項目的專項要求是有區別的,要滿足各項目對體能訓練的要求,在各運動隊、體育院校中建設功能全面的、設施先進、與國際體能訓練前沿相接軌的體能訓練中心對于提升我國競技體育體能訓練必將有極大地促進作用。
(三)體能訓練方法、手段專項化、精細化和個性化程度欠缺
體能訓練方法的設計與實施必須和專項技術特點、技術訓練特征、比賽規則和參賽方式緊密結合,符合專項技術的用力結構和能量代謝特點,符合專項技術所需要的神經肌肉系統的功能,同時深入研究每個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和體能特征,設計的訓練的方法才更能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我國很多項目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專項化、精細化、個性化程度與世界強國相比還很大差距。
體能訓練必須建立整體的理念,訓練的方法和手段不僅要提高運動員專項所需要的競技能力,同時還要有效的預防和降低損傷的發生率。例如,主動肌和拮抗肌之間力量的不均衡,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力量的不均衡,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力量的薄弱、本體感覺能力不足,都會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從動力鏈的理論我們知道身體在運動過程中完成力量的傳遞和整合時,薄弱環節不僅會影響力量的傳遞和整合,而且又是在力量傳遞和整合中最容易損傷的部位。因此,訓練的方法和手段的設計不僅要針對項目的特征和個體的差異,還要重視改善不同功能肌肉力量的均衡程度,注意改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之間的均衡程度,注意改善本體感覺的能力,注意改善不同運動員能力的薄弱部分,同時要改善不同專項運動員身體用力鏈各環節力量的最佳比例。
(四)體能訓練中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視內在力度
從體能訓練原理--運動適應理論分析,影響訓練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訓練方法、手段和訓練負荷,其中訓練方法、手段的選擇確定了機體接受刺激的部位,而訓練負荷則決定了對機體位刺激的程度,它們從內外兩個方面確保了機體能力沿著預定的訓練方向發展。然而,我國體能訓練中普遍存在只注重專項訓練的外在形式,而忽視內在力度的問題。教練員往往易于選擇那些與專項相近的訓練手段,但對某一個專項練習的負荷,尤其是負荷強度缺乏科學的安排,在訓練強度、訓練密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或突出專項的特點,致使那些主要由負荷強度確定的機體能力得不到有效刺激。這種以量為主構成的訓練,即使是運用了非常專項化的訓練手段,也不可能提高專項所需要競技的強度。
二、我國競技體育體能訓練發展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對外學習交流,深入進行自主創新
體能訓練要重視理念和方法的創新,理念的創新一方面我們要向先進國家學習,他們已經在體能方面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們已經逐漸形成一個體能訓練中外交流機制,通過這樣的機制來學習、參觀、訪問、學術交流、派遣留學生和翻譯相關文獻,更大程度地吸收國外體能訓練的先進理念,先進的訓練方法手段,先進的體能訓練實驗室和體能訓練中心的建設經驗。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在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訓練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同時,要更加深入地認識項目的本質和規律,要注重我國傳統體能訓練方法、手段和國外先進體能訓練方法、手段相結合;創新設計更符合項目特征、規律及運動員個體特點的方法和手段;深入探索高效能的恢復訓練體系;探索最佳的訓練負荷結構,突出專項訓練強度。
(二)培養高層次體能訓練人才,建立體能訓練科研團隊
我國體能訓練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水平的發展極不對稱,較為滯后。體能訓練理論研究定性多,定量少,其內容以技術與戰術,教學與訓練的研究較多,與運動解剖、運動生理,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統計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研究的較少。目前,我國缺少自主培養的高水平專業體能教練,缺乏一支高水平、高學歷的體能訓練科研隊伍。缺少設施先進的、與訓練實踐緊密結合的體能訓練實驗室和體能訓練中心。
建議加強體能訓練的理論研究,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體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體能訓練團隊和科研隊伍,加強體能訓練團隊、科研隊伍與運動訓練一線之間的合作,優勢互補,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促進我國體能訓練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提高我國體能訓練的理論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體能教練員培訓和培養機制
在學習美國體能教練員培訓和培養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國的專職體能教練員培訓和培養機制、考核標準及等級制度,也可以選派我國的教練員參加美國體能教練員的培訓和考核,為我國各運動隊培養和培訓專職的體能教練,從而提高我國各運動項目的體能訓練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