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湯婷婷是美籍華裔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為華裔文學甚至是美國文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她最著名的作品便是《女勇士》,這部作品以半自傳的形式講述了包括作者在內的五位女性的經歷,描寫了不同性別、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分歧。本文將從雙性同體的角度深入分析湯婷婷在《女勇士》中的性別觀、種族觀和文化觀。
關鍵詞:雙性同體;湯婷婷;《女勇士》
一、雙性同體的性別觀
首先,湯婷婷倡導性別的和諧。伍爾夫曾提出,一個女人想要寫作必須要有錢和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湯婷婷有著一份大學教授工作,擁有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進行文學創作并寫出多部優秀作品。現實生活中,她忠誠、無私、善解人意、熱心幫助別人;同時,她又獨立、維護自己的信念、適應性強,這些特征與貝姆性別角色量表中的雙性化類型極為相符。
其次,《女勇士》表達了雙性同體的主題。西蘇在《從無意識的場景到歷史的場景》中提出“身體寫作”,她指出從不敢在作品中創造男性形象,因為她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寫作。湯婷婷在《女勇士》中男性形象的缺失與女性形象的飽滿和雙性同體女性的成功與非雙性同體女性的失敗都體現出雙性同體理念。
再次,《女勇士》采取了雙性同體的寫作技巧。克里斯蒂娃、賈丁和布萊克在《婦女的時間》中提到,按線性時間和期望順序設計的、有目的的時間是男人價值觀的體現,而女人的時間展現出明顯的破碎、期望或者痛苦。湯婷婷在《女勇士》中便采取雙性同體的寫作技巧,將心理時間和線性時間相結合、將現實和想象相結合。現實是理性的,按照線性時間或物理時間發展,具備充滿理性氣息的男性特質,而想象則是按心理時間模式天馬行空,體現出明顯的女性特質。因此,可以發現湯婷婷是倡導雙性同體、兩性和諧的性別觀的。
二、雙性同體的種族觀
著名學者張子清先生在《女勇士》譯序中提到,湯婷婷全書都在探討作為一個華裔美國人的意義。作為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女孩,湯婷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種族歧視問題,她急切地尋求著種族認同。
《女勇士》中,湯婷婷描述了她作為一個華裔女孩在美國的遭遇。在幼兒園里,她曾三年都保持沉默,最終她找到了原因“沉默是因為我們是中國女孩子”。當她工作時,她也遭遇了種族歧視。藝術畫廊的老板叫她“黃鬼”;給土地開發商做助理時,開發商隨意取消種族平等協會和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的宴會預定,她的反抗導致了她的失業。湯婷婷奮起反抗,將這種憤怒傾瀉在紙筆上、灌注到文字中,為受歧視者搖旗吶喊,讓“失聲者”不再沉默。
薩義德曾在《東方學》中指出,西方作品中的東方人往往是非理性、軟弱和女性化的“他者”形象,而西方人則是理性、強勢和男性化的統治者形象。“他者”意味著否定、被動和被統治,這正是《女勇士》里生活在以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中的其他種族命運寫照,這些種族必須為爭取平等地位而斗爭。正如伍爾夫倡導男女雙性和諧一樣,湯婷婷也在積極倡導種族間消除隔閡、和平共處。她在文中描繪了種族間和諧相處的畫面,她和一個非裔美國女孩梳同樣的上海發髻,就像一對雙胞胎。非裔孩子和華裔孩子一起上學、結伴回家、互相保護。這種和諧愿景也正是處于“他者”地位種族的共同期盼。
三、雙性同體的文化觀
《女勇士》中,湯婷婷運用大量生活細節來展示中美文化差異,最突出的表現便是兩代華裔美國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第一代華裔美國人來到美國的時候,他們已是成人,文化觀和價值觀業已形成且不易改變;第二代華裔美國人則大部分出生于美國,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他們更容易接受美國文化。
在《西宮門外》一節中,初來美國的姨媽極盡所能討好在美國成長的侄女,經常說一些漂亮的奉承話,可是侄女從來不說“哦,不,我根本不會。我很丑。”這種姨媽所認為的客氣話,姨媽認為這些孩子太不懂得謙虛,因此這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必不可免。霍爾提出的高、低語境文化很好地解釋了中美語言文化的差異。中國屬于典型的高語境文化國家,簡單的詞句背后隱藏著深層含義,詞語表達較委婉更不直接。而美國則屬于低語境文化,語言表達追求清楚和直接。生長于中國、代表高語境文化的姨媽和生長于美國、代表低語境文化的侄女自然產生了語言上的分歧和矛盾,這正是兩國文化差異的體現。
當第二代人因為文化差異而與上一輩產生沖突的同時,他們也被美國文化殘酷地拒之門外。異類感與迷失感充斥著內心,他們急切地尋求著“我是誰”的答案。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曾說過:“如果想當一個美國人,那就不得不拋棄中國傳統,但如果這么做,將永遠找不到平衡。”《女勇士》中,湯婷婷試圖找出解決文化差異的方法,表達出一種雙性同體的文化觀,即處于“他者”地位的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應像男女雙性平等一樣,擁有一種相互尊重的關系,和諧共處。
作為湯婷婷的代表作,《女勇士》一書探討了性別、種族、文化等問題,倡導了一種性別平等、種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雙性同體觀念。湯婷婷以被虜至胡卻能將胡曲與中原樂曲相結合創作出《胡笳十八拍》的蔡琰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蔡琰一樣成為傳播文化的使者,將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進行溝通和交流,使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間達到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境地,奏響一曲和諧優美的雙性同體之歌。
參考文獻:
[1](英)弗吉尼亞·伍爾夫.自己的一間屋[M].吳曉雷(譯).陜西師大出版社,2014.
[2]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3]湯婷婷.《女勇士》[M].李劍波,陸承毅(譯).漓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