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他以筆為武器,向黑暗的社會進行挑戰和應戰,他的文章似一把利刃,既刺向敵人又驚醒了國人,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深刻的思想啟蒙和促進作用。當歷史進入21世紀之時,有人以魯迅的思想偏激且文章不容易理解為由,先生的文章甚至開始從中小學教材也悄悄隱退;有人還在網上對魯迅進行拍磚。然而作為“斗士”的先生來講,這根本不算什么,因為“恐嚇和辱罵絕不是戰斗”。針對改革開放后腐敗叢生的社會現實,我們依然需要魯迅精神。
關鍵詞:魯迅;精神;剖析;腐敗;現實意義;揭露;批判
每每讀到魯迅的文章之時,都會給人以一種震撼的感覺。魯迅先生的文章筆鋒犀利、思想深邃,語言簡潔,特別是魯迅對國人劣根性的剖析使有些人至今仍不自在。魯迅先生的文章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故鄉》、《吶喊》、《為了忘卻的紀念》等,就像一把利刃刺向了黑暗的社會,而對人民大眾卻是深刻的啟蒙。從魯迅的肖像來看,他總給人一種光芒四射,魅不可當的視角沖擊。先生個子不高,長的也一般,一頭鋼針似的直發和很顯個性的短須,還有那一身錚錚的鐵骨,這就是魯迅。毛澤東非常推崇魯迅,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遠見”,“他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所以看得微,看得遠”;二是“他的斗爭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著一個目標奮勇地斗爭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三是“他的犧牲精神”,“他一點也不畏懼敵人對于他的威脅、利誘與殘害,他一點不避鋒芒地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還說:“魯迅的骨頭很硬,半殖民地的國家有像魯迅這樣硬的骨頭是很可貴的。”這其實就是毛澤東概括的“魯迅精神”。
然而當歷史進入21世紀,人們對魯迅的態度似乎發生了悄悄地變化,魯迅的文章也從中小學教材中悄悄地隱退,更有甚者對魯迅先生以“狂人”、“漢奸”貶之,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菜鳥們更是在網上對魯迅隨意拍磚。但對于魯迅來說這又算得了什么呢?因為先生本來就是一位“斗士”,他從未停止過戰斗的腳步,“橫眉冷對千夫指”是先生的戰斗精神。先生面對絕望從未悲觀過,始終有著直面黑暗的勇氣。魯迅對國人的剖析深刻而全面,恐怕就是一些“君子”們既怕又很的緣故。當年“資本家的乏走狗”畢竟還是做了中國人的走狗,而當下有些人早已成了外國人的“乏走狗”,為了外國人的幾個小錢就去出賣情報、出賣靈魂,替外國人宣傳“雷鋒是假的”,“黃繼光是傻X”等等,真正的智者早已看出這是米國要打垮中國,必先摧毀其中國人精神信仰的悲劣伎倆而已。至于有人在講堂上和網上借講史攻擊和辱罵開國領袖,在先生看來這些“恐嚇和辱罵絕不是戰斗”,只能說明這些人無馬可拍、無門可投而已。其思想上早已是腐朽靈魂附體,吐出來的完全是垃圾。
魯迅的聲音響起在一個黑暗的年代,但今天我們依然須要傾聽他的聲音!尤其是魯迅對人類劣根性的剖析,就像一根根利刺深深地扎在國人血淋淋的傷疤上。現實社會中,一件件令人心靈震驚的事情不斷發生,壞人胡作非為無人敢管,甚至連見死不救也不時見諸報端。如數百人圍觀街頭強奸,到車禍現場無人救助,再到圍觀者催促跳樓者“快跳”……,當今的國人之麻木可見一斑。諸如此類的事情如果說一般群眾素質低尚可理解,但知識階層又如何呢?當年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開車將張妙撞到后,為逃避責任竟持刀將受害人當場殺死,該生被判死刑后竟有老師和學生為其求情免死;類似的情況如上海復旦醫學院林家浩故意投毒將室友黃洋毒殺也同樣有師生為其求情,還有人找出各種托詞為其開脫免死。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件究竟說明了什么呢?這只能說明部分國人的道德淪喪和精神麻木而已,就像魯迅先生文章中的華老栓竟然用革命者的鮮血沾饅頭給兒子治癆病一樣愚昧,似乎渾然不知現在是法治社會!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而在物質生活豐富發達的今天仍然有人不知文明為何物。時代雖然發生了變化,但魯迅先生對人性之丑陋的剖析卻未消失,甚至逐漸愈演愈烈。難道這樣的人不需要用“刺”給以狠狠一扎讓其驚醒嗎?難道這些人的精神不需要治療嗎?
因此,呼喚魯迅精神是時代的需要,我們需要魯迅,我們需要魯迅精神,需要他對國人的劣根性進行深刻地揭露與批判,我們需要以魯迅精神對丑惡的東西進行鞭撻。對于腐朽和黑暗的東西,我們不應只當“看客”,這種心靈的殘酷和麻木,是魯迅先生感到極為痛心的。沒有真實的同情,只有利用別人的痛苦,我們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必須改變了。對于有些羨慕西方“普世價值觀”的人而言,讓其抬頭看看中東的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人民水深火熱的現狀,就會明白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是多么的虛偽和殘忍;看看當今的國際形勢,我國周邊危機四伏,美、日、菲等國時刻想對我國的發展進行壓制,頻繁挑起領海和領土糾紛。面對各種敵對勢力,我們不應畏懼;面對社會的貪腐、冷漠和暴力我們要像魯迅先生那樣去勇敢地戰斗,像先生那樣確立敢于直面黑暗的勇氣,做一個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讓我們像魯迅那樣“我以我血薦軒轅”,全力以赴為實現我們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雖然魯迅先生早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價值依然存在而且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有的人死了,但他永遠活著”,正如臧克家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