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網絡文學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展示出其不可小覷的潛力,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并引起了經典文學界的廣泛關注,使其成為整個文學體系中一種不容忽視的文學類型。但經典文學界也對其思想深度不夠、文學性不高等諸多弊端提出了質疑。我以為努力實現網絡文學的經典化是網絡文學今后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在網絡文學作品泥沙俱下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其經典化卻依舊是一個值得探析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文學;經典化;讀者平臺
近年來,極具人文色彩的文學領域受互聯網影響,直接催生了網絡文學并推動其蓬勃發展,緊跟經典文學步伐,其無論是在數量、質量還是其社會影響上都呈后來居上之勢。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作者讀者群體的素質提高,網絡文學終有一天會褪去其在人們眼中膚淺的外表,步入經典的行列。
一、網絡文學的興起
網絡文學最早誕生于歐美等網絡技術較發達的國家。中文網絡文學的萌芽則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留學生創辦了海外中文詩歌通訊網,用母語在互聯網上進行文學創作,抒發羈旅之思,引起了海外留學生的廣泛關注。緊隨其后,在國外先后創辦了中文網絡文學期刊《橄欖樹》、《新語絲》等,對國內網絡文學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此后,“網絡文學”的概念開始在國內出現并流行。
網絡文學的興起,無疑為中國文壇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吸引了大批文學愛好者,這種現象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新文學現象。在優質作品中,活潑的創作風格、獨特的傳播模式、新鮮的語言詞匯,也對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在網絡文學發展過程中其不可忽視的弊端也逐漸顯現。這就需要我們置身網絡時代,以辯證的眼光去審視,以文學應具備的人文精神價值為標準,對網絡文學的好壞優劣作出一個客觀的判斷。
二、當前國內網絡文學的現狀
當前國內網絡文學作品泥沙俱下的現狀已毋庸置疑,優秀的作品尚屬少數,更多的是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文學水平不高、審美價值偏低的作品。比如說某些作者的作品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篇幅之大、成書之快令人嘆為觀止,但從其創作態度而言與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創作態度相比,實是天壤之別。由于作者水平、創作態度,以及沒有傳統文章發表過程中層層把關的編輯制度。從客觀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作品有其不可忽視的硬傷,即網絡文學作品雖然數量龐大,然而鮮有成熟優秀之作。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網絡文學尚屬起步階段,不以十分苛責的眼光去審視,而是秉著發展的觀點去探索網絡文學作品的優劣,我們不難發現,網絡文學的天地大有可為。我以為,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網絡文學作品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文學未來發展的中流砥柱。
互聯網發達的傳播性,極大地解放了廣大民眾的思想和寫作欲望,廣大民眾至少能夠在網絡上,以博客、發帖等形式發表自己的文章或觀點。這樣一個成分多樣的編外文壇,此般的寫作形式,不拘泥于文體,不禁錮于思想,率性而發,充溢著思維的靈動與跳躍。
三、什么是經典文學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從“經典”與“文學”兩方面來理解經典文學。
首先,《現代漢語詞典》對 “經典”的定義是:“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薄掇o海》的解釋是:“一定時代、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
其次,對文學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p>
其實一部經典作品,無論是在語言形式、結構布局,還是思想內容等方面,都具有遠遠高于一般作品的內在質量。它除了字面所表達的意思外,往往都還隱含著更為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經歷歷史變遷,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經典文學作品的靈魂,能夠跨越時空,超越種族,它是作者以及其所處文化背景的產物,在祛除表面的語言文字包裝后,其所蘊藏的精神內涵往往是具有普適性的,其根本在于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戰爭、暴力、不公等負面事物的厭惡。
由此可以概括出經典文學作品的兩個根本特征。一、權威性。只有被世人公認的才能叫做經典文學。二、時代性。經典文學作品能夠接受時代變遷的考驗,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不斷篩選而最終存留的。
因此本文認為“經典文學”是經受了一定時間的歷史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的文學作品。
以宋元戲曲和明清小說為例。小說之名,昔者見于莊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莊子》外物),然案其實際,乃瑣碎之言。正如魯迅所說:“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中國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被視為街談巷議之言;戲曲則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之作。雖然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然而小說、戲曲因其通俗性,在民間大為普及,于元明清時期得到迅速發展,一些偉大的作家與作品相繼出現,戲曲方面,如元代關漢卿《竇娥冤》、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方面,如《水滸傳》、《儒林外史》等也均為文學珍品?!都t樓夢》更是足以和世界諸多知名小說相媲美的紀念碑式作品,將中國文學推向了新高峰。而在這些文學作品產生的年代,其無論如何也不能與被視為文學正統的詩文相提并論,而其作者也并不將這些作品的寫作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但誰曾想到,歷史變遷,小說和戲曲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在今天被視為具備極高文學價值的經典文學。
四、以讀者平臺創建網絡文學的經典化過程
觀之目前國內互聯網現狀,十余年來所發布的文學作品可謂如恒河沙數般不勝枚舉,在這難以計數的作品中,如果我們將其視為一個整體來評價其質量,考慮到絕對高度帶來的優勢被相對高度拉低的問題,其結果定然慘不忍睹。但質變在量變的基礎上產生,在一定數量的平庸作品的基礎上必然會產生高質量的文學作品。
網絡讀者的概念又與傳統意義上的讀者頗有不同,在長期的閱讀過程中,這些讀者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閱讀偏好,對某一類型的作品進行大量的閱讀,從而形成了龐大的閱讀量。而更為重要的是,網絡覆蓋面之廣,傳播速度之快,傳統媒介難以望其項背。就網民群體龐大的閱讀量和網民基數以及網絡傳播模式而言,三者相結合,我們能夠斷言,一旦某篇作品被讀者推崇,則會通過各種互聯網手段實現快速的傳播,并得到廣泛的審閱。
接受美學理論有言,讀者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新的詮釋和二度創造的過程。而在互聯網時代,作者與讀者交流的便利使得作者可以及時獲得讀者的反饋并進行修正。因此,盡管網絡上發布的網絡文學作品不可計數,但是由于網民基數十龐大,文學愛好者數量眾多,優秀的作品可是說是必然經受了眾多讀者的一次又一次“檢閱”,是金子總會發光,真正好的作品并不會被埋沒。這一點,雖不可絕對地下結論,但與過去普通作者歷時數年完成的作品卻由于編輯的眼光、偏好等原因無法出版發表這一現實情況相比較而言,孰優孰劣,顯而易見。我以為,以讀者平臺創建網絡文學的經典化過程不失為一個揚長避短的捷徑。
五、結語
王國維先生于《宋元戲曲史·序》中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每一代皆有其展現一時代風貌的文學體式,自20世紀初新文學產生以來,雖然成就頗大,但尚未出現足以與唐詩、宋詞等相抗衡, 堪稱一代之經典之文學。而今視之,雖然網絡文學的發展方興未艾,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讀者平臺的更加完善,其思想深度不夠、文學性不高等問題將得到解決。本人相信,這種能成為一代文學之代表的文學體式一定會在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中誕生,成為一時代之經典。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