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菅茶山(1748~1827)是日本江戶時代后期的漢詩人,其代表詩集《黃葉夕陽村舍詩》收錄有兩千四百余首作品。這兩千四百余首作品中,有描寫儒家思想的漢詩,也有描寫閑云野鶴般的道家詩情。本論文通過對菅茶山《黃葉夕陽村舍詩》(卷二)的考察,探討菅茶山漢詩中的儒家思想。
關鍵詞:菅茶山;漢詩;儒家思想
菅茶山(1748-1827)是日本江戶時代后期的漢詩人,其代表詩集《黃葉夕陽村舍詩》收錄有兩千四百余首作品。這兩千四百余首作品中,有描寫儒家思想的漢詩,也有描寫閑云野鶴般的道家詩情。本論文通過對菅茶山《黃葉夕陽村舍詩》(卷二)的考察,探討菅茶山漢詩中的儒家思想。
一、儒家眼中的“福祿壽”
“福祿壽”即人們常說的“五福臨門”——富貴安樂、長命百歲、子孫滿堂。菅茶山的《題壽星像》漢詩,回答了儒家追求的“福祿壽”到底是什么這一問題。
題壽星像
王莽如蚤死,封爵相伝永終譽。石崇能散財,綠珠不碎且全軀。
悠悠之徒眼皆肉,漫描黃發小侏儒。顏子陋巷一瓢酒,中貯多少福祿壽。
借問遙禮南極星,何如近學東魯叟。
這首漢詩約作于天明癸卯(1783年)~乙巳(1785年),被選入《茶山詩五百首》。
大意如下:王莽如果早死的話,封土授爵會得到永世的榮譽。石崇如果能散家財的話,愛妾綠珠也不至于墜樓而死。世俗之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把南極星描畫成一個個子矮小的老人。孔子的弟子顏回雖居陋室,卻能飲酒品嘗人生之真正的福祿壽。我想問你,這樣遙拜南極星,還不如學習東魯的孔子呢。
這首詩中有“王莽”、“石崇”、“綠竹墜樓”、“顏子陋巷”和“東魯叟”等中國出典。“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公元23),公元9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亂軍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時69歲,而新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王莽自古以來被視作非道之臣的典型而留下惡名。“石崇”,字季倫(249年-300年),西晉文學家。祖籍渤海南皮(今屬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生于青州,小名齊奴。元康初年,出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淮南王司馬允政變失敗,因舊與趙王司馬倫心腹孫秀有隙,被誣為司馬允同黨,與潘岳、歐陽建一同被族誅,并沒收其家產。石崇與綠珠的愛情更是后代評論的焦點。[1]“綠竹墜樓”的典故如下:綠珠是晉代石崇的愛妾,嫵媚動人。孫秀向石崇討要綠珠,石崇不答應。使者回報后孫秀大怒,勸趙王倫誅石崇。趙王倫于是派兵殺石崇。石崇對綠珠嘆息說:“我現在因為你而獲罪。”綠珠流淚說:“愿效死于君前。”綠珠突然墜樓而死,石崇想拉卻來不及拉住。石崇被亂兵殺于東市。臨死前他說:“這些人,還不是為了貪我的錢財!”押他的人說:“你既知道人為財死,為什么不早些把家財散了,做點好事?”“顏子陋巷”典出《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本指顏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簡陋的居處,也稱顏子巷。東魯叟指孔子。
這首詩中“王莽”、“石崇”過于追求權力和財產,結果丟失了名譽和生命。與之相反,“顏子陋巷”的顏回、“東魯叟”的孔子雖然居住在簡陋狹窄的地方,卻被后世稱為賢人圣人,這才是真正的“福祿壽”。
總而言之,菅茶山以顏回和孔子等儒家圣賢之人為模范,解答了“福祿壽”到底是什么的人生哲學。
二、儒家的“忠君”處世術
寄懷賴千秋四首
(四)
才美世機皆貝錦,心平官路豈羊腸。不須狡兔為三窟,且學靈龜解六藏。
賴千秋(1746-1816),名惟完,字千秋,號春水、拙巢等,賴山陽之父,出身于安蕓國(今廣島縣)竹原。1780年,菅茶山拜訪賴春水,開始了二人之間的友誼,二人的友好交往一直持續到賴千秋去世。
這首詩的轉句和結句中有兩個典故。第一個典故“狡兔三窟”出自《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3]
第二個典故“靈龜解六藏”出自《雜阿含經》:“過去時世,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饑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兾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饑乏,瞋恚而去。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意思是龜遇到危險便將頭尾和四足縮入甲殼中以逃過禍害。這一典故后常用來比喻人的才智不外露或深居簡出,以免招致災禍。[4]
這首詩的起句和承句的大意是,縱使您才能謀略橫溢,縱使您心懷坦蕩,但官場就不像羊腸小道般崎嶇了嗎?后兩句是這首詩的主題,即承接前一句漢詩,奉勸友人賴千秋深居簡出,不必為江戶幕府效力。因為在菅茶山看來,江戶幕府政權“挾天皇以令諸侯”,有悖日本皇室執掌天下的王朝傳統(這一思想即“尊王”、“政權歸還皇室”的主張,在菅茶山的《開元琴歌》等漢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三、小結
本論文對菅茶山《黃葉夕陽村舍詩》卷二中有關儒家思想的出典進行了論述,可以看出《題壽星像》表現了儒家的“福祿壽”理念是以顏回和孔子等儒家圣賢之人為模范,修身養性,道德高尚;《寄懷賴千秋四首》中的(三)(四)兩首,則含沙射影地表現了《黃葉夕陽村舍詩》中貫穿到底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王”思想。
參考文獻:
[1]諸橋轍次著.大漢和辭典[M].大修館書店,1955,11,3(8):319.
[2](宋)朱熹集注,金良年導讀,胡真集評.論語[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發行,2007,9(1):52.
[3](漢)劉向編訂,明潔輯評.戰國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178.
[4]參見.大正新修大藏經·雜阿含經[M].大藏出版株式會社出版,大正十三年(1924)9,1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