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潛意識理論是精神分析學的基礎。潛意識是指占據我們內心大部分的心理活動而無法被意識所察覺的心理活動。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學的理論,將人的心理分成兩或三部分。弗洛伊德試圖證實潛意識的存在并且一直對理論進行修改。雖然潛意識理論還有一些疑點,但是此理論和精神分析法已經被應用于癔癥的治療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關鍵詞: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心理地形學
十九世紀末,《歇斯底里研究》一書的出版開創了一個精神分析的時代。他的學說一問世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一個世紀過去了,爭論還在繼續。
一、弗洛伊德和他的時代
弗洛伊德于1885年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結婚后,來到巴黎跟隨沙可學習催眠。第一部個人著作《夢的解析》出版于1900年。1902年,一小批他的追隨者于每周三晚上聚會,一起討論他的理論。這就是1910年成立的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前身。
弗洛伊德學說的誕生與他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十九世紀的三大發現(進化論、能量守恒定律、細胞學說)、叔本華和尼采的唯意志論、伯格森的生命哲學對弗洛伊德有一定的影響。弗洛伊德先后在維也納、巴黎學習過催眠術,師從約瑟夫·布呂伊爾、本漢斯等人,在學習和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他對催眠術從認可到質疑,開始思考人的精神、思維的本質問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
二、弗洛伊德學說
(一)主要內容
弗洛伊德學說內容龐雜,主要分五個部分:人格學說、本能學說、性欲學說、釋夢學說、社會文化學說。其中,以潛意識為基礎的人格學說是弗洛伊德學說的核心。它涵蓋了弗洛伊德的整個思想內容,反映了弗洛伊德思想的主旨——潛意識和性欲的發展,表現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基點——本能與社會的動態關系。人格學說包括兩部分——精神層次理論和人格結構理論。精神層次理論,也就是潛意識理論,是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石,而人格的三部結構學說則是弗洛伊德晚期最重要的理論。其中潛意識理論主要闡述了“意識”、“潛意識”、“前意識”三者定義內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其中尤以“存在潛意識”的觀點最為重要,是弗洛伊德學說的核心。
(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一切人們當下可以感知的心理活動都是意識,一些例如早先的記憶這種目前不能想起但是可以輕易地提取成為意識的心理活動稱為前意識。而占據我們內心更大部分的心理活動而無法被意識所察覺,這就是潛意識。弗洛伊德在《自傳》中說:“后來我又試圖創立一種‘心理玄學’。我想借此提出一種研究方法,每一心理過程都可以被認為同三個并列因素有關,我把這三個因素分別描述為動力的、經濟的和圖式的。在我看來,這代表了心理學所能夠達到的最后目標。”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動力的、經濟的、圖式的”。弗洛伊德提出,人類的心理存在并不被自身所認知的區域,這就是潛意識。潛意識的內容是潛伏的,但是仍然有可能對人的生活產生影響。人類心理的另外兩個區域是前意識和意識。其中,潛意識和意識中間存在“檢驗”的步驟,潛意識里的內容由于“壓抑”的作用會長久地留在那里,因此是清晰地分開的;前意識與意識有沒有清晰劃分尚不明確。
(三)心理地形學的觀點
弗洛伊德由此三個基本概念提出心理地形學理論,將心理活動劃分為三個(或兩個)系統。并探討了兩種可能性:1.某觀念從潛意識變成意識本身狀態不變只是位置移動了;2.某觀念從潛意識到意識位置不變,自身狀態變了。對于這兩種可能性,弗洛伊德認為均有利弊,并沒有做出抉擇。弗洛伊德對于潛意識的提出源于治療癔癥的臨床實踐,但是他的論證過程多半是推理,解剖學和生物學上的研究并不能為潛意識理論提出任何佐證。潛意識的存在最有力的證明之一是催眠后暗示實驗,然而這個實驗具有局限性。弗洛伊德的推理雖然有很多疑點,但是大體上是合乎邏輯的。
三、對精神分析學的質疑與辯解
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精神分析學提出諸多批評,有些人甚至對弗洛伊德的理論全盤否定。弗洛伊德曾說:“在精神分析中,我們除斷言心理活動本身是潛意識的之外,別無選擇。”這就把潛意識理論變成了一個令人擔憂的抽象的推論,甚至有詭辯之嫌。弗洛伊德的整個精神分析體系,都是以潛意識的存在為理論基石的,而潛意識還并不能有更加確鑿的證據予以證明,這確實是弗洛伊德學說的硬傷。與現代心理學相比弗洛伊德的學說確實有些落后,但是它仍然不應該被忽視。人們無法證明潛意識存在,但是也無法證明其不存在。若拋開潛意識是否存在的討論,僅將其作為前提來接受,很多問題確實得到了很好的解答,這也是長久以來精神分析主義得到眾多人支持的原因之一。事實上,人們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潛意識”、“力比多”、“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的對話和對事物的分析上。精神分析學不僅影響了心理治療實踐,并且其中某些觀點還掀起了其他領域,如文學、語言學的研究熱潮。因此,即使弗洛伊德的學說飽受爭議,它仍然不失其魅力。無論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論,還是整個精神分析體系,都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癔癥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5.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輪[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41.
[3]郭本禹.潛意識的意義[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38,13.
[4]蘇隆.弗洛伊德十講[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93.
[5]露·安德烈亞·莎樂美.師從弗洛伊德——我的私人筆記[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