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假如作品是有生命的,那么它的生命來自于什么?這種對作品不斷的懷疑和對作品的理解,讓我們認識到這樣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單個作品,而應該用大量的實踐來檢驗。如果要得出結論,就需要把作品與作品的關系放到作品與人的相互關系中去理解作品。本文通過閱讀《接受美學》及相關理論書籍作為理論基礎,淺談我對三種閱讀中心論的認識和理解,以及我在了解他們時候所產生的一些困惑。
關鍵詞:作者中心論;讀者中心論;接受;聯系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都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有它所偏重的方向。而在每一次理論的變化下,產生了不同的批評流派與學術觀點;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獨成一家的體系。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經歷了以作者原意為根本依據的作者中心論;以作品的本文自身為根本依據的本文中心論和以讀者的創造性理解為主要根源的讀者中心論的三個階段,稱為“3R”理論。在這樣的前提影響下,我們對各種文章的理解也變得多元化。
考卡西對于馬克思有關古典藝術的片段論述:“作品只要有影響,就能生存。包含在一部作品的影響之中的是在作品的消費中以及在作品自身中完成的東西。與作品一同產生的是作品的表達,……作品能夠成為作品,并作為作品存在,原因在于作品需要解釋,他需要在不同的意義中存在。
藝術作品的本質不僅僅在于它所表現出來的或者再現出來的東西,而是它的影響。而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我們認識理解三種閱讀中心論。
假如作品是有生命的,那么它的生命來自于什么?是作品自身還是作品與人之間相互作用?這種對作品產生不斷的懷疑和對作品的理解,讓我們認識到這樣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單個作品,而應該用大量的實踐來檢驗。如果要得出結論,就需要把作品與作品的關系放到作品與人的相互關系中去理解作品,那么它的意義和靈魂就是它具有生命的表現。
西方傳統藝術理論認為,作者的原意決定了作品的意義。這是早期被大眾所認同的,也是大眾思考的慣性。這種慣性在無形中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形成了一個認識:作品中本身具有可以獨立于理解之外、先于理解之前存在的意義。這就好比自然界可視的東西只要你通過一定的方式就可以觸碰。這樣很容易讓人們理解為:作者原意=作品的意義=讀者挖掘的意義。
在接受美學一書中,有觀點: “只有無思想才可能是客觀的”。因為“在這里”,“事實”看起來似乎是被單純地,孤零零地、“客觀地”自己表現出來,實際上,沒有敘述者,事實就毫無聲息,敘述者使他們表現出來了。
這是多羅森所揭示的浪漫的歷史主義幻象的結果。遵循這一原則:歷史學家必須使自我消失,而讓歷史自己敘述自己的故事。但是不足以表示新的歷史敘述體的詩學的特點。
伏狄卡的接受理論與方法論原則緊密相連,以至于被文學大眾合法化的作品的具體體現——它自身能變成衡量其他作品的標準——與僅僅是主觀形式的具體顯現區別開來,因為它尚未作為一個價值判斷進入流行的傳統之中,“認識的對象不可能囊括所有讀者個別態度的具體顯現,而只有那些表現了作品的結構與流行化的、有效的標準結構之間對抗的具體化,才能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
作品的意義分裂是必然的,作品意義分兩種,一種是作者的原意,一種是文章所衍生的意義。但是,意義分兩種也只是說明作品的意義具有多樣性。但是在這種多樣性的情況下,誰可以決定哪一種是最能表現原意的的意義?哪一種又是衍生的?又是怎么判斷的呢?
人們將著眼點從研究作者——作品轉向研究作品——讀者,這一轉移或許在維克多。舍克洛夫斯基(Viktoo Shklovskii)的早期著作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向亞歷山大。波泰尼恩的格言“藝術是形象思維”發難中,他幾乎是直接求助于感覺的。
任何理論都是有正反兩方面的,而它們之間有一條“3.8“線來區分它們。
按斯賓諾莎的說法:一切規定都是否定。獲得就是失去。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們總是在爭論到底是作者中心重要、作品中心論重要、還是讀者中心論重要,我們把他們看成了獨立的一部分,當成了絕緣體。但是這三種理論既有自己獨立存在的一部分,也有相互聯系的部分。正是這互相聯系的部分才是能讓每一部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相互吸引尋找自身不足、互補。作者中心論注重突出作者;作品中心論突出作品;讀者中心論突出讀者。三者都是傳統美學學科范式下的“獨白”,它們互相排斥,惟我獨尊,都以否認自身理論的局限性為前提。
在中國有一句老話說,一樣的米飼百樣的人。其實就和現在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經常說到的一句話——一百個觀眾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同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作品也不會只有一種解釋,她又有千萬種解釋,取決于看它的千萬個人。讀者中心論的的局限性在于讀者本身的局限性,讀者的審美經驗千差萬別,審美水平參差不齊。
總結:
在現代藝術理論中,強調“對話”。即作者、作品、讀者三者之間的對話,任何其中之一都無法取代任何一方。就像三角形最穩定的原理,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只是說在某一時期其中一方占主導地位,但是判定這種主導也是在另外兩者的對比下形成的。
所以,只有三者之間相互共存互補才能體現各自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聯邦德國)H.R.姚斯、(美)R.C.霍拉勃周寧 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2]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
[3]朱立元.作者中心論的興起與衰落——現代西方文學批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