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遺產體現著一個民族自己獨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是民族的基石,也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紀念碑。它們見證了一個民族的興衰,也見證了人類發展的軌跡,更能帶給后人以無窮無盡的啟示和靈感。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分布特點,以及文化遺產在申報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世界文化遺產;時空分布;申報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所擁有的遺產資源類型豐富且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又獨具地域特色。遺產資源日益成為各地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在開發利用遺產資源的同時出現遺產資源破壞和消亡的事件時有發生。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與遺產資源體系、遺產保護、遺產申報與管理、遺產利用等方面的知識仍然不夠系統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遺產時空分布特點的研究還比較缺乏有關,由此本文進行了這些方面的分析,旨在寬容地對待各種歷史文化遺產,實現文化的權力與利益平衡提供參考。
一、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時空分布特點
(一)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概況
我國自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該公約的締約國,并于1987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迄今共有4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和34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總量位居世界第3位,是個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國。
中國的崛起促使我們重新去思考如何在這樣多元競爭的國際環境中,能繼續保護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與獨特性,并且使中華文化能繼續扮演同際主流文化角色。而世界遺產的申報與認定在某種程度上能帶來有關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環保等實質上的正面發展效果,因此我國需加強對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管理研究。
(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
1.南北分布特征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的數量少,南北分布不均衡,呈現出南少北多、分布密度南方大于北方的分布格局。南方15個省份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1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5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和名村301處,分別占總額的30.23%、41.40%和64.32%;北方16個省份分布著30處世界文化遺產地、1380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67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名村,僅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名村數量稍少于南方。國家級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密度表現出南方大于北方的特征,南方為3.49處/萬平方千米,北方為2.67處/萬平方千米。
2.東中西部分布特征
中國世界級文化遺產資源的數量和分布密度自東向西呈現遞減的分布態勢。東部地區共有三類國家級文化遺產1063處,中部地區共有935處,西部地區共有868處;國家級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密度在東部地區為10.01處/萬平方千米,中部地區為5.60處/萬平方千米,西部地區為2.98處/萬平方千米。
(三)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空間分布特征的成因分析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空間分布特征的形成與地理環境、人口分布和歷史文化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優越的地區人口分布就密集,人們對這些地區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程度高,歷史文化發達,因而遺留的文化遺產資源就十分豐富;相反,地理環境惡劣的地區遺留的文化遺產資源相對匱乏。在歷史上,北京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使得北京及其周邊地區遺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資源;長江流域屬于南方文化代表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是“稻作文明”的典型區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漸成為我國的經濟中心,該區域水運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遺留下眾多的國家級文化遺產資源;黃河流域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豐富的水資源為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它見證了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文化遺產資源眾多;西南地區自古地域遼闊、人口相對較少、交通不便,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但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仍然利用聰明才智為現代人遺留下了眾多的國家級文化遺產[2]。因此可以說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是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聚集地。根據《世界遺產名錄》可以得知,黃河流域共有18文化遺產入選,長江流域共有10處入選[1]。
從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時間來看,我國1987年~1995年的申報沒有規律性,1996年~2002年為漸變型階段,2003~2011年為平穩型階段。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早起我國對遺產保護和申報的重視度不高,對保護遺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二是受世界遺產委員會政策及“凱恩斯-蘇州決議”的影響,其中“決議”中規定,每年每個國家限報2項,并且其中一項必須是自然遺產, 這些促使我國開始注重自然與文化的平衡發展,不再片面的強調某一類型的遺產價值。
二、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方向
(一)要加強延續文化多樣性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定的人群或共同體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文化創造。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創造,不同的民族有著獨特的文化創造,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遺產各具特點,如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紅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等,分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這些都是各民族杰出的文化創造,蘊含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價值。加強對這些文化遺產保護就是保護區域的優秀文化創造,延續區域文化創造的生命力,使文化發展呈現為多元化趨勢,保留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才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才使社會能夠和諧發展,穩步前進[2]。
(二)提升遺產申報的服務高度
隨著全球遺產事業的發展,世界文化遺產可以作為消弭彼此紛爭的切入點,來促進各地區、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因此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自我認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多元的文化藝術形式的表現,對文化遺產的整合,并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可以增強各民族的認同感,更多的為國家利益考慮。如臺灣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申報,促進了海峽兩岸的互動發展,文化的互動共贏,在此基礎更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兩岸的和平統一。
并且盡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表現,看似相同的文化創造在不同民族也存在一定的內涵差異,但這些差異都是民族心理、民族感情、民族習俗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這些文化遺產在代代傳承中對維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保持個體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些也促進了民族精神的延續。只要民族的文化不斷,民族精神就不會斷;只要民族文化傳統在延續,民族精神就會延續。因此,要不斷強化文化認同意識,將遺產申報工作提升到為國家利益服務的高度[3]。
(三)寬容地對待各種歷史文化遺產
遺產具有競爭性、選擇性,由此形成了社區性遺產、國家性遺產、世界性遺產的三級梯度。區域性遺產需要通過選擇、競爭才能最終脫穎而出,上升到國家乃至世界性遺產,但遺產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見證,包含了過去世代累積的信息和發展的可能性,誰也無法預料某一種文化遺產會不會在未來發揮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影響人類未來的發展。此外我國是世界上文化遺產大國,在近些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申報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能夠促進世界對中國的看法,讓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國。由此我們遺產的選擇性過程中應當寬容的對待各種文化遺產,讓更多的“歷史”和“過去”當做“遺產”來看待和保護。
三、結語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目的在于保護文化遺產,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促進民族精神的延續。結合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時空分布特點,為了更好地保護好不同地域的世界文化遺產,一方面應當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和行政責任追究制,另一方面要制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此外還要全面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修繕資金的投入工作。在今后的申報過程中也要重視文化權力與利益的平衡,強化文化認同意識,以及寬容地對待各種歷史文化遺產,這樣才是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原真性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范今朝,范文君.遺產概念的發展與當代世界和中國的遺產保護體系[J].經濟地理,2014(05).
[2]丁超.世界遺產入選標準的對比分析及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對策[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231-237.
[3]梁學成.對世界遺產的旅游價值分析與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13(0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