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斌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
徐宏斌
目的探討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方法33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作為觀察A組,32例糖尿病無微血管病變患者作為觀察B組,31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三組研究對象均進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值檢測與分析。結果觀察A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11.95±4.35)mmol/L、(9.35±1.14)%]明顯高于觀察B組[(7.58±1.52)mmol/L、(6.98±0.89)%]、對照組[(4.61±0.49)mmol/L、(5.01±0.6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B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高,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發病率高,據統計約有25%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達標,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和惡化,會引發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并發癥,累及機體神經、心臟、血管等多種臟器,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進行早期診斷和檢測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1]。本文主要探討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33例作為觀察A組,糖尿病無微血管病變患者32例作為觀察B組,同時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31例作為對照組,現將研究對象資料整理如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8.2±7.1)歲。觀察A組中男21例,女12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8.6±5.5)歲;患病時間2~25年,平均患病時間(12.3±4.4)年。觀察B組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8.8±5.7)歲。三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納入標準:①眼科可確診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②患者腎臟發生病變,尿蛋白>3.0 g/L;③出現神經系統病變,臨床表現為:對稱性感覺障礙。排除標準:尿路感染、嚴重肝腎疾病、其他神經肌肉病變等。
1.3 方法 使用的儀器與試劑:多功能全定量金標檢測儀(挪威Nyco CarderⅡ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HITACHI-7020);糖化血紅蛋白快速定量檢測試劑盒(挪威Nyco CarderⅡ型)、血糖試劑盒(保定長城臨床試劑有限公司)。所有研究對象均晨起抽取外周靜脈血,之前空腹禁食禁水12 h以上,進行血清分離(時間0.5 h)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采用免疫層析法測定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A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觀察B組(t=5.373、9.323)、對照組(t=9.335、18.746),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B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0.368、10.163,P<0.05)。見表1。
表1 三組研究對象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結果比較(±s)

表1 三組研究對象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結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觀察B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mmol/L)對照組 31 5.01±0.62 4.61±0.49觀察A組 33 9.35±1.14ab 11.95±4.35ab觀察B組 32 6.98±0.89a 7.58±1.52a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癥,源于機體內分泌紊亂所導致的體內胰島素水平不足,多數學者認為該疾病與環境、遺傳等因素存在密切相關性。糖尿病患者極易出現微血管病變,以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樣物質沉積為主要特征,導致機體處于一種高凝血、纖溶亢進狀態,容易引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腎病、滋養神經的血管廣泛硬化、心臟的微血管病變等病癥,嚴重者甚至致殘、死亡[2]。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早期癥狀不典型,診斷難度大,等到患者確診時基本處于疾病發展的中晚期,部分患者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因此早期診斷、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傳統治療中通常采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數值進行診斷,但是該方法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影響診斷結果的準確性;且只能反映當時的血糖控制情況,無法全面反映近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情況,診斷不夠客觀全面。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在人體紅細胞中的存活時間為120 d,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且檢測過程中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診斷中得到實際應用[3-5]。本研究中,觀察A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觀察B組、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B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生情況與糖化血紅蛋白數值變化呈正相關,說明糖化血紅蛋白用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診斷的價值高,可有效預測微血管病變,及時發現疾病的臨床指征,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在糖尿病治療中,對于血糖控制較為理想的患者可3個月檢測1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需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檢測次數,可有效降低微血管病變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高,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1]宋燕華.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6):78-79.
[2]王明元.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分析.糖尿病新世界,2016,19(9):51-52.
[3]馬海麗.HbA1c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價值.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0):89-90.
[4]周建,文進,劉蘭,等.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評估價值.中國實用醫藥,2013,8(27):41-42.
[5]田桂芳.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評估的臨床價值.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1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24
2016-09-18]
471000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