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燔
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治療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的臨床效果研究
李松燔
目的研究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治療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的臨床療效。方法62例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31例。研究組患者行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予以治療,參照組則行經皮肝膽管外引流術予以治療,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的黃疸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結果研究組患者的黃疸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96.77%,高于參照組的黃疸癥狀改善總有效率90.32%,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發癥發生率為16.1%,顯著低于參照組的51.6%(P<0.05);治療后研究組血清白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能夠有效改善黃疸,并有效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臨床療效
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是因為患者體內存在惡性腫瘤,同時惡性腫瘤對患者膽道造成嚴重的壓迫以及侵犯,進而使患者膽管發生異常情況,主要包括閉塞或狹窄?,F階段,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的主要治療方式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手術治療[1]。但是有部分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受到體內惡性腫瘤的浸潤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手術治療失敗,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對此有專家提出,為患者提供該疾病保守治療的同時,可聯合經皮肝膽管外引流術和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植入金屬支架術共同使用予以治療[2]。為探究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效果本院特進行了相應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2例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31例。研究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6.5±11.2)歲,包括肝癌患者1例、膽管癌患者1例、胰頭癌患者4例、膽囊癌患者1例;參照組有男18例,女13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57.9±10.9)歲,包括肝癌患者1例、膽管癌患者1例、胰頭癌患者2例、膽囊癌患者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研究組:采用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颊咝g前須接受常規性內科檢查和術前必須的全面性檢查,若有患者出現肝功能不全或其他腹水癥狀時,需及時給予患者利尿和保肝治療措施,如果患者經過檢查發現有白細胞增生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還伴隨發若癥狀或者腹痛癥狀時,應及時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治療,待患者病情穩定,癥狀好轉后進行手術治療[3]。手術的第一個步驟為膽道造影,經患者皮肝穿刺導入造影劑,以此探尋應穿刺的肝內膽管分值的準確位置,于患者膽道梗阻處置入導管,后通過導管將交換導絲放置于患者體內,以導絲指向為方位依據將球囊放置在患者膽道的合適位置,同時在梗阻斷處進行預前擴張操作,后置入內支架并留置引流管,引流管于術后5 d時即可撤出[4]。參照組:采用經皮肝膽管外引流術。該組手術操作流程與研究組相似,于患者外流導管中放置循導線,并固定,連接引流袋。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觀察黃疸改善狀況,判定標準包括:顯效: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其總膽紅素下降幅度超過術前的50%,臨床癥狀改善顯著;有效: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其總膽紅素下降幅度為術前的20%~49%,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其總膽紅素無明顯下降趨勢,臨床癥狀無顯著性變化,或有加重現象。黃疸癥狀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觀察并發癥情況。③記錄血清白蛋白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黃疸改善及并發癥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黃疸癥狀改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發癥發生率為16.1%,顯著低于參照組的51.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過治療后,研究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黃疸改善及并發癥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s,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較(±s,g/L)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1 26.38±4.21a 36.78±4.52b參照組 31 25.72±3.86 28.53±3.69t0.643 7.782P0.522 0.000
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是一種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均較高的外科急腹癥相關疾病。大部分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都為膽管結石或膽道蛔蟲癥后的繼發性疾?。?]。此外人體膽管出現狹窄癥狀或者發生膽管腫瘤疾病也會有激發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的可能。上述幾項疾病易使患者出現膽管阻塞癥狀,導致患者膽汁淤積,進而引發細菌性感染。該疾病的致病細菌有90%來源于患者腸道內部,且細菌可經過患者的乏特壺腹或膽腸吻合口部位存在的通道有逆行方式進入患者膽道內。不僅如此,細菌還可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循環系統而進入患者膽道內部。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的主要致病細菌包括大腸桿菌、糞鏈球菌、克雷伯菌等菌種。而在原發性肝內膽管結石或膽總管結石等具有阻塞性疾病的基礎上在發生膽管感染情況,使患者膽管黏膜逐漸充血并發生水腫,使患者的膽管梗阻變得更為嚴重,進而使患者膽囊分泌的膽汁逐漸向膿性膽汁發展,進一步提升患者膽管內壓力,造成患者膽管擴大。
現階段惡性膽道梗阻性黃疸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經皮肝膽管外引流術具有治療有效率高、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引流質量高等特點逐漸成為該疾病治療的首選術式,但是該種術式也存在紊亂患者膽汁的生理功能,致使患者出現腸胃功能障礙、提升體內留置的引流管脫落,或發生引流管堵塞的幾率,以及增加術后創口感染風險等不足之處。而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引流漏出等問題,其應用范圍愈加廣泛,且本研究結果證明采用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經皮肝膽管外引流術的患者(P<0.05)。該技術能夠在保存患者膽汁的正常生理功能條件下設置引流通道,以防止引流外泄情況,并且該術式同樣具有創口小、療效明顯、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若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聯合放療和局部灌注治療可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總之,經皮肝穿刺膽道支架置放術能夠有效改善黃疸,并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申晉昌,張程鵬,湯雪松,等.經皮肝穿刺膽道內外引流加膽道支架置入治療阻塞性黃疸.實用醫藥雜志,2012,29(4):330-331.
[2]何旭,顧建平,樓文勝,等.經皮肝穿刺金屬內支架置入治療膽道惡性阻塞性黃疸的臨床療效.中國醫療設備,2011,26(10): 18-20.
[3]陳春華,馬霽波.經皮經肝穿刺膽管引流治療惡性阻塞性黃疸的體會.中國醫師雜志,2010,12(3):349-351.
[4]姚晨,杜智,王毅軍,等.金屬支架姑息性治療160例惡性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觀察.中國綜合臨床,2010,26(7):718-7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42
2016-03-14]
115000 營口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