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斌 朱繼先
三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胃底賁門癌根治術后應用對比研究
李樹斌 朱繼先
目的研究三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在胃底賁門癌根治術后的應用效果。方法150例胃底賁門癌根治術患者,按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為A組(行間置空腸吻合術重建)、B組(行空腸食管Roux-en-Y吻合術重建)及C組(行食管殘胃后壁吻合術重建),每組50例。比較三組患者術后血常規及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結果三組患者術后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血小板(PLT)、中性粒細胞(NEU)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為2.0%,低于B組的18.0%與C組的38.0%(P<0.05),且B組低于C組(P<0.05)。結論采用間置空腸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能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發生風險,利于預后。
消化道重建方式;胃底賁門癌根治術;反流性食管炎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多發生在胃體底部、胃體賁門部位。臨床治療胃底賁門癌主要采用放化療、細胞免疫療法、切除術等,均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1]。根治性胃切除術作為臨床治療胃底賁門癌常用方法,其效果肯定,但術后患者易出現反流性食管炎等并發癥,降低治療效果[2,3]。本研究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采用三種不同方式進行消化道重建,分析三者在胃底賁門癌根治術后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胃底賁門癌根治術患者,按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為A、B、C三組,各50例。A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8.3±5.2)歲。B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58.9±5.5)歲。C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7~70歲,平均年齡(58.9±5.3)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組患者均采用根治性胃切除術治療,分別給予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A組采用間置空腸吻合術,B組采用空腸食管Roux-en-Y吻合術,C組采用食管殘胃后壁吻合術。
1.2.1 間置空腸吻合術 ①殘胃空腸側側吻合術:切除胃體后,將殘胃胃小彎側縫合,在胃大彎前壁位置行切口,提升空腸遠端至距離食管空腸吻合端15~20cm的上腹部位置。利用吻合器行吻合術,選取殘胃胃大彎側后壁、空腸遠端位置行切口。②食管空腸端側吻合術:于食管斷開后,在中心管內置入游離端食管后結扎,在十二指腸懸韌帶處25~30cm位置斷離空腸,并對腸系膜進行剝離,在空腔吻合口處的5、10及15~20cm位置各置入1根中心管。利用吻合器側端吻合空腸游離端、食管游離端。③空腸側側吻合術:在十二指腸懸韌帶下方利用縫合器關閉空腸近端,對食管空腸進行平行排列,進行40~50cm重疊后固定縫線,并開展兩腸袢小切口內吻合術。
1.2.2 空腸食管Roux-en-Y吻合術 切除胃后對將十二指腸殘端進行縫合,并將距離十二指腸懸韌帶10~15cm處空腸切斷,閉合遠端空腸,食管空腸端側吻合術在3~5cm的空腸閉端、空腸食管位置開展,端側吻合術在空腸吻合口45~60cm位置的空腸、空腸近端實施。
1.2.3 食管殘胃后壁吻合術 切除胃后荷包式縫合食管斷端,將抵釘座置入,使用閉合器對胃斷端實施關閉。縱向切開幽門管后,從距閉合線3cm的胃后壁位置將中心管穿出,并端側吻合胃后壁于食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術后血常規及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血常規指標:術后患者在空腹狀態下采2ml靜脈血行全血檢測[4],包括Hb、WBC、PLT、NEU。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三組患者術后Hb、WBC、PLT、NEU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術后血常規指標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術后血常規指標比較(±s)
注:與其他兩組比較,aP>0.05;與C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Hb(g/L) WBC(×109/L) PLT(×109/L) NEU(%) A組 50 128.6±11.8a 7.3±2.4a 145.7±28.2a 57.9±10.8aB組 50 127.0±11.3b 7.1±2.8b 150.6±29.8b 58.6±11.7bC組 50 129.9±12.7 7.0±2.6 143.4±27.3 58.8±12.3
2.2 三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比較 A組、B組及C組三組患者發生反流性食管炎分別為1例(2.0%)、9例(18.0%)、19例(38.0%)。A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低于B組、C組(P<0.05),且B組低于C組(P<0.05)。
目前,臨床治療胃底賁門癌主要采用姑息性手術與根治性手術等方法,均能控制病情發展。根治性手術在胃癌治療方面主要遵循整塊切除原則,包括癌腫、部分或全部癌腫浸潤胃壁,后根據臨床分期標準將周圍淋巴結清除,并進行消化道重建,效果良好[5]。
有研究表明[6],針對胃底賁門癌患者,采用近端根治性胃切除術能在病灶切除基礎上對健康胃組織進行最大程度保留,避免胃酸反流至食管,傾倒綜合征發生風險小,患者術后能進行正常工作、生活并維持,效果顯著。而在胃底賁門癌實施手術治療過程中對消化道進行重建,是提高手術成功率的主要步驟,重建方法較多[7,8]。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患者術后Hb、WBC、PLT、NEU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低于B組、C組(P<0.05),且B組低于C組(P<0.05)。說明采用間置空腸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能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發生風險。分析原因為間置空腸吻合術的吻合口較多、手術時間長、術后創傷大,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較低;空腸食管Roux-en-Y吻合術、食管殘胃后壁吻合術操作簡便,但切除范圍較大,術后易出現并發癥;空腸食管Roux-en-Y吻合術需在根治性全胃切除術上進行,要求較高。
綜上所述,在胃底賁門癌患者實施根治性手術期間,采用間置空腸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安全性高,對血常規無影響,能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張修穩,韓玉龍,潘宏波,等.“管狀”胃食管吻合在近端胃癌根治術消化道重建中的對比研究.皖南醫學院學報,2013,32(5):368-370.
[2]武洪友,苑峰斌,張躍.空腸P袢代胃吻合術與標準Rouxen-Y吻合術治療胃底賁門癌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河北醫藥,2013,35(12):1813-1814.
[3]韋向京.胃癌全胃切除ρ型空腸原位間置代胃術的療效觀察.廣西醫學,2014,36(3):315-317.
[4]溫仁祝,陳銘伍,郭建極,等.食管-空腸吻合術治療中晚期胃底賁門癌20例報告.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5):816-817.
[5]聶蓬.早期賁門癌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體會.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6,39(2):166-167.
[6]顧衛紅,陳小建,季新榮,等.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案治療早期賁門癌患者的療效觀察.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1):50-53.
[7]張占東,馬飛,張永磊,等.近端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術后三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對比研究.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11): 1073-1077.
[8]蘇紀亭.胃底賁門癌根治術后三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療效比較.中國基層醫藥,2014,21(22):3461-34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43
2016-09-01]
453000 新鄉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李樹斌);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朱繼先)
李樹斌